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吃手

很多家长会把宝宝吃手与“脏、不卫生”等同起来。其实,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已经有吮吸手指的行为了,这是胎宝宝安抚自己、让自己感受愉悦的一种方式。这一节,我们来看看宝宝为什么喜欢吃手,不同年龄该如何引导。

3.1.1 吃手能促进宝宝的发展,不要粗暴干涉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刚出生的宝宝并不会吃手,只会紧紧地握着小拳头。满月的时候,宝宝控制手部肌肉的能力增强,也只能把手送到嘴边。直到三四个月大,宝宝才能非常熟练地把拳头或大拇指塞进嘴里。

这说明吃手是一项技术活,需要协调好大脑、手、眼、嘴唇的动作才能够完成。宝宝反复尝试、不断努力的过程,恰恰促进了大脑和肢体的良好发育,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所以,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胡萍老师才会把“吮吸手指”称为孩子的“第一份工作”。

这份工作除了能促进大脑与手的协调发展外,还有下面这三大好处。

(1)促进感觉的发展

每个妈妈都希望宝宝聪明伶俐,记忆力好,思维能力强,上学后能有个好成绩。但你可能不知道,所有高级的认知功能,包括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都是以感觉为基础的。

当宝宝把手放进嘴里探索时,他的嘴唇、舌头、皮肤都感受到了丰富的刺激。这些感觉会在大脑里整合在一起,帮助宝宝认识自己、适应环境,为更复杂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

假如我们粗暴地制止宝宝吃手,就会破坏他感觉的发展,造成“口欲期”发展滞后。很多孩子长大后喜欢吃手指、咬指甲、啃笔头、吃书等,怎么都改不掉,可能与婴儿时期没能很好地度过“口欲期”,没被允许吃手有关。

(2)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

宝宝喜欢吃手,一个重要原因是吃手能带给他们愉悦的感受。尤其是在紧张、不安时,吃手能帮助宝宝放松、平静下来。所以越是焦虑、紧张的时候,比如看到陌生人、要和妈妈分开、睡觉前、无聊的时候,他们吃手的行为就越频繁。

就像成年人紧张时会用喝水、深呼吸、在心里给自己打气等方式调节情绪一样,宝宝吃手也是健康的情绪调节行为。一味地阻止,反而会给宝宝更大的压力,不利于他们学习自我安抚。

(3)发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宝宝的身体发展遵循“头尾原则”,也就是说,宝宝是按照从上到下、从头至尾的顺序发育的。在学会爬行、走路、移动身体、控制物体前,宝宝先学会控制双手。这几乎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掌控的东西了。于是,吃手也就成了宝宝独立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当他们感到不安时,会用吃手来安抚自己;无聊时,会用吃手来解闷;想获得愉悦的感觉时,会把手放进嘴里好好吮吸一番;想提升自己小手的技能时,也会把手放进嘴里。这使得宝宝不必事事依靠大人,有了一丝独立的感觉。

盲目阻止宝宝吃手,就剥夺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会让他们很受挫。

3.1.2 科学引导,避免把吃手变成习惯

虽说宝宝吃手有很多好处,但作为家长,我们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在不同的年龄段,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引导,不仅能避免卫生问题,也能帮助宝宝从吃手过渡到更高级的探索活动中去,避免把吃手变成习惯。

(1)0~1岁:保证卫生

这个年龄段,宝宝吃手的原因一般是满足吮吸的欲望、探索小手,以及安抚自己。

在宝宝7个月前,我们只要保证宝宝的小手和他接触的物品、环境都是干净的,防止病从口入就可以了。

宝宝到了7个月大,能够自己坐立后,我们就要多鼓励宝宝活动小手,去玩一些能够训练精细动作的游戏。比如:让宝宝触摸不同质感的东西,包括家里的毛巾、丝巾、袜子、木勺子、木地板、地毯、瓷砖等;给宝宝摇铃类的玩具(只要摇动就能发出声响);准备一个大盒子和一些玩具,给宝宝演示怎么把玩具一个个地放进盒子里,再一个个地拿出来或者倒出来;在纸巾盒里放几条丝巾或手帕,让宝宝玩抽拉的游戏。

多玩上面这些游戏,鼓励宝宝活动双手,不仅能促进精细动作能力和专注力的发展,也能把宝宝的注意力从吃手上转移开,减少吃手的频率。

(2)1~3岁:巧妙转移注意力

很多育儿专家会把3岁作为“是否要干预宝宝吃手”的分水岭。如果宝宝能在3岁前改掉这个行为,爸爸妈妈就不用太担心。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等到孩子3岁生日那天才开始做点什么。毕竟吃手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变成习惯。

尤其是当吃手能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时,比如无聊时用来解闷,紧张时用来安抚情绪,拖的时间越长,就越难改变。与其这样,不如在3岁前就做好引导,免除后顾之忧。在此给大家提三点建议。

① 看到孩子吃手不必刻意提醒,更不能打骂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吃手就会直接批评:“你怎么又吃手了呢?说多少遍了,手很脏,吃手会生病的,你怎么就是不听呢?”

当我们用消极的语言责怪孩子时,其实是在提醒他:“你有吃手的坏习惯,你改不掉!”这样就容易陷入越提醒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难改掉的死循环。

② 巧妙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既然不能直接阻止,那么该怎么办呢?你可以试试不动声色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和他玩一个需要动手的游戏,像搭积木、拍手游戏、捏橡皮泥等。

如果你正在做家务,没空陪孩子玩,那就让他过来帮你的忙。当然,你给的任务要与孩子的能力相匹配,不能太难。帮完后记得谢谢他,还要夸夸他。“宝贝真能干,已经能帮妈妈洗苹果了呢。”这样的夸奖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还能把动手做事和愉快的情绪、自豪的感觉联系起来,达到正面强化的效果,减少孩子吃手的次数。

③ 避免孩子吃手指入睡

孩子醒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他的小手忙起来。可有些孩子习惯吃着手指睡觉,把手拿出来就睡不着,这该怎么办呢?

对此,我的建议是拉着孩子的手,陪他入睡,以此来增加他的安全感,降低焦虑和恐惧。陪孩子睡觉的时候可以先让孩子躺在床上,然后你关上灯,躺在孩子身边,等他安静下来之后你用讲故事、哼歌的方式令他酝酿睡意,同时你拉着他的手,这样他就没办法吃手了。

坚持一段时间,孩子会慢慢摆脱对吃手的依赖,即使不吃手,也能够安然入睡。

(3)3~5岁:找到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仍然频繁吃手,甚至过了5岁还改不掉,父母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吃手不仅会影响牙齿的美观和发音的标准,还可能会引起社交和心理问题,导致孩子被同龄人嘲笑,造成自卑的心理。

想要尽快改变孩子吃手的习惯,我们就得先细心观察,找到孩子吃手的原因。我总结了五大常见原因和应对的方法。

① 为了引起关注而吃手

以前,我也和很多家长一样,不理解有的孩子为什么要故意捣乱。明明只能换来父母的责怪和打骂,这又是何苦呢?后来,我读了《孩子:挑战》这本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才明白孩子的“苦心”。

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在书中提到,孩子做出不良行为通常有四种常见的动机,其中之一是引起关注。

每个孩子都希望爸爸妈妈能注意自己,可有些孩子失望地发现,当他们乖乖听话时,父母只会忙工作,或者忙着照顾弟弟妹妹,对自己不理不睬。只有自己捣乱的时候,父母才会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尽管注意的方式可能是打一顿、骂几句,但对孩子来说,这比不闻不问强多了。所以,只要捣乱能换来父母的批评和注意,孩子就会继续这种行为模式,故意不听话。

假如孩子吃手是为了吸引父母的关注,那么你会发现,他总是挑你忙的时候故意吃手给你看,等着你去批评他。尽管每次他都保证以后不吃了,但没过多久,他又在你面前吃手,把你气得火冒三丈。如果是这样的话,建议你从现在开始改变策略,孩子吃手时你就假装没看见,不吃手的时候及时地夸奖他。平时也要多给他一些陪伴,多关注他的优点而非缺点,让他知道即使自己不捣蛋,也能得到爸爸妈妈的爱。

② 为了安抚自己而吃手

如果孩子每次都在紧张、害怕的时候频繁吃手,那么他很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安抚自己。

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必然还会遇到很多让他紧张、害怕的时刻,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指责他,而是帮他找到另一种健康、有效的安抚方式。

我们不妨先观察一下孩子哪些时刻最紧张,他又最害怕什么东西。当类似的情况又出现时,先接纳他的感受,告诉他这很正常,爸爸妈妈也会有紧张、害怕的时候。

然后摸摸他的后背,引导他做深呼吸,和你一起数数,从1数到20,或者唱一首欢快的儿歌来放松心情。多陪孩子做这样的放松练习,下次紧张、害怕的时候,他就可以学着你的样子来安抚自己,而不是继续吃手了。

另外,对于孩子害怕的事,比如打针、和妈妈分开、一个人睡觉等,并不是说几句“别怕,胆子大一点”等这样的话就能帮孩子克服的。

一方面,我们要和孩子谈论这件事,鼓励他把恐惧的感觉描述出来。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孩子把负责情绪的右脑和负责语言、理智的左脑整合起来,更好地战胜恐惧。不要孩子怕什么,我们就回避什么,那样只会让孩子把恐惧深埋心底,更难克服恐惧。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孩子的方式帮孩子认识恐惧、化解恐惧。比如,玩假装游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家家游戏,把打针或去上幼儿园然后回家的过程模拟一遍,表演出来,让孩子有更强的熟悉感和掌控感。

我们也可以选一个安抚物(动物玩偶、小手帕等),陪在孩子身边,帮他增加勇气。

我们还可以发挥想象力,例如孩子怕黑,我们就可以在喷雾瓶里装一些清水,告诉他这是神奇的水,可以驱散黑暗中的怪物。这些方法都比讲道理、批评教育的效果要好。

③ 因为无聊而吃手

生活太无聊、兴趣太狭窄的孩子大多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沉迷于电视、手机,习惯用被动的方式填满自己的时间;另一种就是害怕无聊,不知道一个人的时候自己能做些什么,所以经常会缠着父母陪自己玩。

当这类孩子独处的时候,没有了电视、手机、大人的陪伴,他们会坐立不安,很容易养成吃手、咬指甲、玩头发等小习惯。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小的时候多陪他玩游戏、看书。当孩子喜欢上搭积木、玩拼图、画画、捏橡皮泥、看书的时候,就会专心、投入地自己玩。另一方面,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玩的能力。当他玩得很专心时,我们先安静地坐在旁边,然后离远一点,在同一个房间做自己的事。再到后来,我们就去隔壁房间待一会儿再回来。当然,过程中要时刻观察孩子,防止意外发生。

经常给孩子制造一个人玩的机会,表扬他的专注和独立,孩子就不会那么依赖你,也不会因为无聊而吃手。

④ 因为习惯而吃手

如果孩子单纯是因为从小就有吃手的习惯,时间太长很难改掉,那么,我们可以寻找一个新的习惯去代替它。比如,一看到孩子吃手,就马上让他去洗手。如果他经常在看电视的时候吃手,那么可以在他每次吃手时关电视5分钟。我们还可以在孩子的手指上贴一张创可贴,画上一个笑脸,以此提醒孩子不要吃手。

另外,行为记录表和贴纸也是帮助孩子改掉吃手习惯的好方法。我们可以找一张大一点的白纸,在上面画上表格,横轴是星期一到星期日,纵轴是孩子每天醒着的时间。每一小时,如果孩子没有吃手,就贴一张贴纸到对应的格子里。如果吃手了,那一格就空着,不做标记。通过记录孩子的行为,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孩子的进步,孩子也会受到很大的鼓舞。

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奖励,比如:一天不吃手,睡前就多讲一个故事;连续三天没吃手,孩子就可以自由安排晚饭后的时间,要求爸爸妈妈陪他玩指定的游戏。在设置奖励时,要尽量避免使用物质奖励(玩具、糖果),多一些精神奖励(参观博物馆,拥有某项特权,如安排大家吃饭的座位等),否则孩子很快会对奖励厌倦,外部奖励也会替代孩子的内部动机,让他不愿意改变。

⑤ 因为逆反心理而吃手

这种情况在亲子关系相对紧张,父母平时很少陪孩子,或者教育方式过分严厉的家庭里比较常见。当孩子对父母有误解、有埋怨的时候,就容易出现“父母越批评,孩子越要吃手”的情况。

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吃手,而是尽快解开他的心结,修复彼此的关系。沉住气,先用你的爱和包容化解孩子心里的误会。多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多和他聊生活中的琐事,多理解他的感受,多倾听他的心声。努力增加与孩子的联结,让他对我们改观,直到重新敞开心扉。只有亲子关系融洽、紧密了,我们再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聊吃手的事,他才会放下戒备,愿意听我们的话。

帮孩子改变吃手的习惯时,一定要注意少批评、少说教,让孩子觉得我们是站在他这边的,愿意和他一起想办法,为他的进步鼓掌,而不是只会批评,站着说话不腰疼。

以上是改变不同年龄孩子吃手习惯的几个方法。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平时对孩子的观察,找到原因,然后帮助孩子一点点地改变。 1NslIuGzk1mu8qEwpYyfA2rxY4aQry7pggd2x5DStKYnDhKsCgRBTlZiZvg53/6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