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长眼里,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最磨人的。他们任性、叛逆、爱发脾气、破坏力惊人,非常难管教。所以,人们形象地把2岁前后的孩子形容为“可怕的2岁”,把这个阶段称为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尽管养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爸爸妈妈来说很有挑战性,但只要爸爸妈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改变错误的育儿方法,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就能让孩子较平稳地度过这一时期,还能像心理学家劳拉·马卡姆博士说的那样,“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情绪,他就会拥有扎实的基础,一生拥有非凡的情商”。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个阶段的成长任务和育儿重点。
这一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主性,也就是学会自己做主、自我控制。
爸爸妈妈会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越来越有主见,也越来越难管。他们不再像婴儿时期那样温顺,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喜欢倔强地说“不”,和大人对着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孩子任性,而是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出现,孩子对事情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为了把“我”和他人区分开来,体验自己对外界的控制力,不再依赖大人,而是独立地实践自己的想法,孩子会近乎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愿意被他人左右。而当孩子的想法屡屡碰壁,不断被大人干涉、限制时,由于语言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都还没有发育成熟,受挫的孩子只能用发脾气这种本能的方式来发泄情绪。
我们都希望孩子长大后有主见,有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总是依附别人。这些优秀的品质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需要家长在这一阶段有意识地保护和培养。
除了发展自主性,我们还要给孩子建立规则,设定行为的边界,让他适度地体验害羞和怀疑,明白哪些事是不能做的。
在很多家长眼里,即使孩子长到3岁,也还是处处需要大人照顾、什么都做不好的小不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婴儿期没什么区别。当孩子要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甚至想帮大人倒水、做家务时,家长想都不想就拒绝了。这种低估孩子能力、事事包办的做法非常不利于自主性的培养。
如果你希望孩子今后有主见,独立性强,自信,不随便妥协,就要在这一阶段做好下面三件事。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永远别去帮一个孩子做他自己觉得能搞定的事情。”当孩子认为他可以不依赖你而独立完成一件事时,你的帮助只会增加他的挫败感,让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在这一阶段,孩子原本拥有很多发展自主性的机会。他学会了走路,不用你抱就能移动到任何地方;他学会了说话,可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想法;他学会了上厕所,可以自主地控制大小便;他学会了使用双手,能够自己吃饭、倒水、玩玩具,甚至还能帮你擦桌子、扫地、拿东西。
孩子第一次体会到独立做事带来的成就感及自己对外在世界的控制力,这种感觉很好,让他可以不知疲倦地一直忙碌,投入他想做的事情中去。这种忙碌对孩子来说非常有价值。
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没你做得好就嫌他笨手笨脚,把事情抢过来做,也不要怕他累着而替他做好一切。孩子不是为了舒服才来到这个世界的,通过做事发展自己的能力,获得自信和对外界的掌控感,靠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才是孩子生命的意义。
即使有些事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也不要轻易对他说“你不行”,可以尝试分解任务,降低难度,把其中他能够胜任的部分交给他来完成,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养育孩子是一件很富有智慧的事。虽然我们清楚,孩子的智力还不足以支撑他在很多事上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给他创造做主的机会,让他在我们划定的范围内做决定。
比如,每天必须刷牙,这条规则是我们定下的,但用哪支牙膏刷牙,用哪个杯子漱口,这些小事就可以交给孩子来做决定,不仅满足了他自主性的需求,让他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和爱,还能减少和孩子的直接冲突,让他情绪更平稳,更容易在其他事情上听从我们的建议。
孩子需要发展自主性,体验自己做主的感觉,但也同样需要父母给他建立规则,设定行为的边界,否则孩子就不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这对他的健康、安全、社交、成长都是很危险的。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在1~2岁时就能够服从规则。他们不仅能意识到抚养者的愿望与期待(知道你希望他做什么、不要他做什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遵从简单的要求和命令。
换句话说,通过制定和执行简单的规则,孩子不仅能有更好的行为表现,减少冲突和发脾气的次数,还能够提升自控能力,这对他的大脑发育、情商培养及自主性的发展都是很有益处的。反之,让孩子过度自由,没有任何行为上的约束,反而会让他容易碰壁,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控制力,也容易发生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