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李治中,2001年入学清华生物系本科,比我毕业还晚一年,所以在学校是没有机会认识的。到现在,我们俩也只见过一面。是2014年我去圣地亚哥出差,和很多读博士时候的同学、朋友见面,他老远开车来“凑热闹”。
虽然并不认识,而只见过一面,但我却感觉和菠萝是神交的“密友”。这一方面要感谢微信(企鹅,不谢),让时空距离不见;另一方面是由于和菠萝认识以来他对我一些认识中的“颠覆”。
第一,是对“南方男生”的印象。我承认,作为北方人,对南方男生有很多固有的偏见(对,我很狭隘,早承认了,呵呵)。不过身为蜀人的菠萝虽然“老刘拿牛奶”绝对说不利落,但有视野、有担当、有情怀,更不必说有料有趣了。这对狭隘的我算是颠覆了一把。
第二,是对“理科男生”的印象。其实我得承认,上高中的时候文字功底好的男生,大学都去学物理了。所以对理科男生不是没有敬畏之心。不过学理科的男生后来大都出国,读博,千老(千年老博士后,好凄惨的称呼)。学生物的熬出来的大都在药企,成为灰头土脸,每天为了学区房奔波的中产阶级。所以菠萝这个生物男经过了所有我描述的“路线图”,却没有变得灰头土脸,反而是眼里有光,脑里放电,心里柔软……我不得不收回成见。
第三,是对“人才”的定义。有一次我和菠萝讨论回国的问题,他说自己想回清华,水平不够。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受的教育,以及什么样的人是“人才”。我自己“不端不装”地总结一下,真正的人才,就是有意愿、有眼光“没事儿找事儿”,而且有能力把“小事儿”折腾成“大事儿”的人。
菠萝写癌症科普系列,就是“没事儿找事儿”。他自己吭哧吭哧地写,放在人人网上。我发现的时候,他都写了将近10篇了。后来发在我和先生华章的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上,文章累计有百万阅读量(这还不包括盗版)。他不仅越写越好,还和小伙伴们做了“健康不是闹着玩”这个微信公众号,好文不断。他还不声不响地搞了“向日葵儿童癌症信息网站”,来自于世界各地的100多名志愿者做了大量的总结和翻译工作,不到半年就上线了,而且有门有脸,有货有料——“小事儿”折腾成了“大事儿”。
菠萝自己写过一篇向日葵网站的介绍文章,名叫《无处安放的信任》。他说关于“回国”,大家考虑的最多的是信任感的缺失。他的这些行动,希望在自己有知识的领域,给大家的信任一个出口。
我们每天在自己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其实经常会想一些“大”问题。不是因为我们身居高位,是因为各种柴米油盐里的小事情也会促使我们想大问题:
世界问题多吗?多。
令人沮丧吗?经常。
信任缺失吗?肯定。
有无力感吗?总有。
沮丧之余,退一步想想,虽然我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但毕竟是从中国一流的大学毕业,出国深造,做了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作。如果我们也沮丧和无力,那希望在哪里呢?所以面对无力感我们能做的,只有行动。用行动“没事找事”,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把小事折腾成大事。
路才刚刚开始。和菠萝共勉。
李一诺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