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殷墟之谜

继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人之后,随着国内外收藏家、金石学者以及达官显贵、儒林雅士的重金索求,安阳小屯有字甲骨价格暴涨,一路狂升,竟达到了一个字二两银子的价格。由此,盗掘掠取甲骨,便成为当地村民尤其是古董商人牟取暴利、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

短短的十余年间,安阳小屯等地的甲骨被从地下一批又一批地掘出,又一批又一批流散于民间和市场。盗掘的狂潮使价值连城的甲骨遭到极大破坏和损失,安阳殷墟遗址也变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许多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遗存被破坏,与甲骨共出的大量殷代遗物同样遭到毁坏和流失。更令人扼腕的是,由于外国人的染指,许多有字甲骨和文物流失海外,难以回归。

在这紧要关头,随着与地质学、生物学密切相关的西方田野考古学,经安特生等人在中国的示范和传播,一批思想敏锐的中国学者,很快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方法,成为中国田野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为获得更多的研究商代历史的文字资料和其他实物资料,更加全面地了解殷商都城及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同时也为了尽快制止这批宝贵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流失和劫掠,对殷墟的保护和以科学考古手段进行发掘,成为学术界的当务之急。

1928年5月,民国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五四运动”学生北平游行总指挥,北大毕业后留学英、德等国七年的“黄河流域第一才子”傅斯年出任该所所长。

当时史语所尚处于筹备阶段,傅斯年就决定派河南南阳人董作宾(字彦堂),到安阳殷墟甲骨的出土地进行实地调查。当时,这个决定遭到了不少学者的反对,尤其是以罗振玉为首的大部分金石学家认为,经过30年对甲骨的搜集,埋藏的珍品已全部被发现,再进一步搜集是徒劳无益的。傅斯年与罗振玉等人的看法恰恰相反,并坚持己见。于是董作宾于1928年8月12日到达了安阳。

董作宾到达安阳,首先访问了当地几位士绅,包括彰德府中学校长、古玩店老板、以伪造甲骨但不认识甲骨文字而出名的蓝葆光等。通过访问,获得了大量关于甲骨盗掘、贩卖及贩卖渠道等情报。

此后,董作宾由一个向导带领,来到城西北的花园庄和小屯访问。据董作宾在报告中称:

花园庄有一私塾,塾师阎君金声,招待余等人舍,颇客气……余则私询儿童,有拾得甲骨上有文字者否?初见,不敢言。继有一儿,由抽斗取出一片,小如指甲,上有二三残字,予给以当百铜元一枚。他生皆窃出,归家取之,共得五六片。阎君归,亦取来二三片,云是小儿捡得者,与钱二百,小儿欢跃以去。由学塾出,乃赴小屯村北,寻求甲骨出土地点。经小屯到村北,遇一少妇,询曰:“汝村中小儿女,曾有捡得田中龟版龙骨,上有文字者乎?如有,可将来,予买少许。”妇曰:“客或有之,姑少待。”旋取出甲骨一盘,中有碎片数十,皆有文字,且一望而知非赝品,付洋五毫。顷刻间,男妇老幼麇集,手掬碗盛者,环列求售……村人云,古董商时常来收买,能出高价,惟不要碎者。今之小块,盖土人发掘时所弃,而为小儿女拾得者也,故贬价售之……以铜元十枚之酬金,请霍氏之子女为向导,引余等至甲骨出土之地。地在洹水西岸,为一沙丘,与罗氏(振玉)所谓之棉田,张君所谓有禾稼之土迥异。岂彼等所至非此地耶?然此地有足作证据者,一为新近土人所发掘之坑十,一为予在坑边捡得一无字之骨版也。

通过调查得知,小屯地下埋藏的有字甲骨,并不像罗振玉等人所说的那样已被挖尽,而从当地农民盗掘甲骨留下的坑痕看,殷墟规模庞大,地下遗物十分丰富,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是必要的,且意义十分重大。鉴于此情,董作宾立即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写了报告,并拟定了初步发掘计划。

接到董作宾的报告,傅斯年颇为惊喜,决定立即在小屯进行初步发掘。经与中央研究院总部多次磋商,成功得到了1000块银圆经费,这笔经费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已是相当可观的数目。正是凭着这笔经费,由董作宾组织的6名考古队员,携带购买的测量、摄影及其他必需的物品,于1928年10月7日到达安阳,开始对小屯实施发掘。这是继瑞典人安特生将田野考古学在中国成功示范14年之后,由中国学术机关第一次独立进行的田野发掘。此次以寻找甲骨文为主要目的的发掘,不仅是殷墟科学发掘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点。

发掘工作前后进行了24天,共掘得40个土坑,揭露280多平方米的面积,掘获石、蚌、龟、玉、铜、陶等器物近3000件,甲骨854片,其中有字甲骨784片。董作宾作为这次发掘的负责人,手抄有字甲骨392片,并做了部分考释,这个成果与他前期的调查报告,共同在后来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的《安阳发掘报告》上作为第一篇文章刊载。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结束了旧的古物爱好者“圈椅研究的博古家时代”,更重要的是,为有组织地发掘著名的殷墟遗址铺平了道路。

1929年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正式聘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时为台湾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李济为考古组主任,并主持安阳殷墟的第二次发掘。

接到傅斯年的任命,李济立即赴开封和正在那里的董作宾见面协商发掘事宜,并预测下一步可能取得的成果。在阅读了董作宾撰写的报告,相互接触交流的基础上,李济对殷墟遗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即做出三个方面的设定:

一、小屯遗址明显是殷商时代的最后一个首都。

二、虽遗址的范围未确定,但有字甲骨出土的地方一定是都城遗址的重要中心。

三、在地下堆积中与有字甲骨共存的可能还有其他类遗物,这些遗物的时代可能与有字甲骨同时,或早或晚,当然要依据埋藏处多种因素而定。

根据以上设定,李济制订了第二次小屯发掘的计划并很快付诸实施。在董作宾密切配合下,李济率领考古队于1929年春季和秋季分别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发掘,陆续发现甲骨3000余片,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

就在李济率考古队于1929年10月7日再次来到安阳殷墟开始第三次发掘,考古人员踌躇满志,热情高涨,渴望一举揭开商王朝的隐秘之时,却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导致发掘工作不得不暂时停止。

事件的大致起因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发掘之初,曾与河南省政府商定,所获甲骨器物暂存安阳中学。但考古队为研究方便,于第二次发掘之后,将部分甲骨和器物从安阳中学取出运回了北京。这个消息很快被安阳中学校长报告给河南民族博物院院长何日章,深受旧式挖宝思想影响的何日章听罢大怒,立即将此事直接呈报给河南省督军韩复榘,并添油加醋地说了一番不利于李济等考古人员的坏话。韩复榘本是个粗人,一听说河南地盘的宝贝被北京方面的人拿走,当场下令:“河南是咱们的地盘,要挖宝,不用他们,咱自己来。”

有了韩督军的指令,何日章如同拿到了尚方宝剑,很快率领一干人马杀奔安阳小屯开始挖掘起来,同时勒令李济等外省人“立即收摊回京,不准在此随便盗抢宝物”。如此一来,堂堂的中央研究院考古人员成了盗宝者,而河南民族博物院的一干人马却成了捍卫真理的卫士。冲突自然是不可避免了。双方剑拔弩张,各不相让,争执双方各给自己的上司拍发电报,寻求支持。李济宣布发掘暂停,考古人员就地待命,自己与董作宾匆匆赶回北京,将发生的具体情况向傅斯年做了汇报。

鉴于已造成的矛盾与冲突,傅斯年不得不全力斡旋,力争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最后由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出面呈请国民政府,打电报给河南省政府,请其继续保护和配合中央研究院的发掘工作,并让何日章无条件地停止挖掘,以免造成破坏。经过反复协商,双方终于达成了几条协议,大致内容是中央研究院在发掘的同时,应注意维护地方政府的利益,所获古物双方共同拥有等,一场冲突遂告一段落。 pDyQpNjT8ELMS+qchYFD2rIT/dI0+roh+z1H410QJo4J9uNc1mXuUkIBfBslTsg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