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黄氏理论

我赴各地做讲座或作品分享会时,遭遇的有关文学和写作的问题、困惑,多如牛毛,诸如“文学会消失吗?”“写作能力是天生的吗?”“为什么早期人类几乎人人都会写诗?”“写作还会成为当代人的需要吗?”“写作可教吗?”……简直可以编成一本书。我不认为直接回答是上策,倒认为若能让你获得一个思考支点,你自己就会将解答推进到你需要的地方。我发现人们面对科学和文学时,态度完全不一样。人们想到科学时,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都相信只要致力于一门学科,得到专业训练,就能成为职业物理学家、数学家、工程师……人们希冀成为这类专家时,比如报考大学的理工科专业时,不会考虑自己有无专业天赋,只会认真审视自己的喜好。你有没有发现,人们一旦面对文学,就变得谦虚知礼,看不出自己有文学天赋,就不认为自己能成为职业作家。人们之所以认为,不需要天赋就能成为各类科学技术专家,无非看出专家是从大学培养出来的,由此认定科学技术可教。人们似乎也看出,作家多数不来自中文系,古往今来的作家,多数给人天才的印象,久而久之,人们就不认为写作可教。我去欧洲时发现,写作不可教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与中国别无二致。我驻留美国期间,见到无数美国青年作家,几乎都受过创意写作的训练,说明美国人认为写作可教。我认为,可教与不可教之争,涉及一个共同的迷思,即大家忘了,要成为任何领域的一流人物,除了勤奋,还必须要有天赋,没有普通人会把自己轻易列入人数稀少的天才行列;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经过专业训练,都能成为各行各业的职业专家(包括职业作家)。如果认为,文学只需要一流天才,不需要职业作家,那就等于认为,数学只需要高斯、欧拉等天才,不需要其他普通的职业数学家、数学教授等。此外,若说你还没接受过职业训练,就能让人看出你有天赋,也是不真实的。比如,你不充分接受钢琴的训练,就永远不知道你有无弹钢琴的天赋。爱因斯坦的大学表现,也未让老师看出他有天赋。甚至陶渊明、杜甫同时代的人,也未看出陶、杜的天赋。一句话,写作可教说的是,我不知你是否有天赋,但可以先把你训练成职业作家(如同机械专业可以把普通人训练成机械工程师,绘画专业可以把普通人训练成职业画家),天赋之事就交给你自己日后去慢慢发现,那将决定你能否成为一流人物。

你若能从人性去理解写作,就容易把写作之门开得更大,为此我给大家讲一讲黄氏理论。所谓的黄氏不是别人,正是鄙人。黄氏理论既是我胡思乱想的结果,也是常年回答爱好者各种问题的总结,它挺管用,真能帮你解答许多问题。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发现,人是审美动物?比如,头发本是用来遮阳挡雨的,但你不认为它满足此功能就足够了,你还会去理发店剪出漂亮的发型,给头发添加一个功能:审美。眉毛本是用来挡雨的,女性都会用眉笔描画它,给它添加审美功能。房子是用来居住的,此功能毛坯房就能满足,为何家家户户都要装修,没人愿意住毛坯房?衣服本是用来遮体保暖的,为何人人都特别在乎衣服款式?当然还是审美需要!只需静心想一想,就会发现,人有把身边的一切用品、环境等,全部审美化的需要。人是审美动物,并不是我的发现,从前面的海鸥理论,就可以推出这个结论。如果你还注意到,中国手机或图书样貌的繁杂、多样,远较西方为盛,就会意识到,东亚人对生活的审美要求,比西人更讲究、更细敏。接下来,我来讲黄氏理论最重要的部分。刚才是拿人的身外之物举例,人对身外之物有审美需要,如果换成看不见的身内之物,比如情感、情绪、感觉等,人对它们仍有审美需要吗?你最好回忆一下,你或家人遇到高兴或悲伤之事的本能反应。比如,如果你考上某所名校,是家人眼中的喜事,你想一想就知,他们是倾向把好消息告诉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还是倾向把好消息封锁起来,只让自己一家人偷偷乐?当然会急不可耐,与外人分享好消息!就算遇到最不好的丧事、失恋、生病等,人还是不会倾向封锁坏消息,让自己独享这类负面感受,仍会倾向找亲人或知心朋友诉说。哪怕听到一则与己无关的消息,只要有趣或重要,也会急不可耐分享给家人或朋友,甚至陌生人。为什么?黄氏理论认为,高兴、悲伤、忧郁、孤独、痛苦、爱、恨、虚无等情感、情绪、感觉,如果只是堆积在心里,它们是无序的、混沌的、无形的、模糊的,如百爪挠心,难以触摸,人对这样的内心状况不会满意,会本能地想改变它。普通人能找到的改变方式,就是诉说。诉说时,人需要用语言把内心堆积的东西,一句一句说出来。这样原本无序的感觉等,就有了语言秩序;原本混沌的感觉等,就有了时间、逻辑的顺序;原本无形的、模糊的感觉等,因为语言有明确含义,就会得到明确描述,变得有形可感。你会发现,诉说本身就是一个审美化的过程。与人把身外之物审美化一样,人人也有把身内之物的情感、情绪、感觉等,审美化的需要。大街小巷常见一景,中年大妈们喜欢扎堆聊天。我去德国哥廷根,发现德国大妈们也不例外,她们下午会聚在咖啡馆,扎堆聊天。你只要察觉,人人对身内之物也有审美需要,就不会对大妈们爱聊天、爱抱怨,感到奇怪,那是把来自生活的正面或负面感受,审美化的日常需要。

人诉说的时候,常会激动,甚至语无伦次,就算诉说时十分平静,口头表达也难免拖泥带水,散漫或重复,固然比不诉说、把感觉堆积在心里要好不少,但还是满足不了一些人更高的审美需要,毕竟诉说产生的秩序感,只是比把感觉堆在心里要高一些。这些不满足诉说的人,就会用写来代替说。写不可避免要斟词酌句,要避免啰唆重复,要避免结构失调,这样由写产生的秩序感,自然就高于诉说。你再琢磨一下写,又会发现,便条、信件的秩序感,会不如散文,散文的秩序感又不如小说,小说的秩序感又不如诗歌。秩序感的高低,对应着审美要求的高低,诗歌的审美要求当然最高。审美要求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参与人数的多少,要求低则参与者众,要求高则参与者稀,这是由人的懒惰天性决定的,它们构成一个金字塔,塔的高低对应审美要求的高低,塔的宽窄对应参与人数的多寡。审美要求从高往低(由塔尖往下)依次是:诗歌、小说、散文、信(便条)、诉说。参与人数从多到少(由塔基往上)依次是:诉说、信(便条)、散文、小说、诗歌。

了解了黄氏理论,你就容易理解网络时代的种种写作现象。比如,为何很多人会天天写网文,甚至有人天天写诗,但他们不认为自己想当作家。道理再简单不过,他们有把内心的情感、感觉等,审美化的内在需要,写作不过是迎合内心的审美需要而已,与晨起梳妆打扮来满足对仪表的审美需要,别无二致。甚至人们认为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也可以用黄氏理论予以解答。比如,文学会消失吗?你只需看出,这个问题等同于人的审美需要会不会消失的问题,你就有信心说:不会!除非有一天,人们醒来晨起,蓬头垢面,不再梳妆打扮,不在乎自己是否体面,不在乎环境是否美观,如果人类真的变成那样,文学真的就会消失。只要人类还没有邋遢到那一步,你就可以肯定或有信心地宣布,每一代都不会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

习题:

先用手机录下你随口讲述的某件事(听到的消息等任何事均可),再试着用文字把这件事写成短文,完稿后用手机录下你对短文的朗读。请对比听两个录音,体会其中的审美差异。 bnj7Hay8J6yAtIbN96JtQ3pYKir0cnErPmmMsOxFDafAC8IcpkCKeJ3tWpH8v1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