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宋朝的“人均粮食”神话

央视百家讲坛节目《成败论乾隆》里说,“宋朝人均粮食占有量1400多斤,清朝是700多斤,只有宋朝的一半”。由此,“宋朝人均粮食占有量高达1400多斤”之说传播甚广。但这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结论。

一、此说的由来

此说大体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

1992年,王通明在一篇论文中推算认为,“北宋人口1亿时,人均粮食可达947市斤”,尽管注意到了这个数据“远高于现代人均粮产”——中国人均粮产1949年是209公斤,1980年是326.5公斤,作者仍认为“本文说北宋人口1亿时,人均粮食947市斤是最低的估计数”。

2000年,郑正与王兴平,利用吴慧在1985年出版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一书,佐以其他材料,在论文中将宋代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修正为1333市斤。

吴慧自己,则在2009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史若干问题的计量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与“宋朝人均粮食占有量高达1400多斤”之说也很接近的数字。该书写道:

北宋末叶人口达1.25亿,按人口平均,每人粮食占有量为原粮1214斤(市斤)。……但当时原粮的出品率较低,百斤原粮加工的成品粮不过50斤,因此人均占有的原粮折为成品粮食应为607斤。

2006年,卜凤贤对“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做了一个估算,结论是宋元时代的“人均粮食占有量”高达1457.87市斤。与隋唐相近,远高于明清。具体数据见下表

以上,是“宋朝人均粮食占有量高达1400多斤”之说的由来。

二、质疑的声音

支撑“高达1400多斤”之说的核心依据,是许多学者认为,两宋南方地区的粮食亩产,出现了一种革命性的增长。

比如,余也非认为,宋代北方的陆田,平均亩产粮食只有一石,较之唐代减产了8.3%;南方水田一般亩产米两石,较之唐代增产了22.1% 。顾吉辰认为,北宋的苏州、明州一带,“水稻亩产量可达四石左右,接近于今天的亩产量”,江南其他地区亩产在二石左右;北方的麦粟亩产量大致为一石至二石 。吴慧也认为,唐代江南的亩产只有一石,到了宋代就增长为了二石。漆侠则估计称,北宋时,江浙太湖地区的粮食亩产达到了三石,南宋中晚期已则高达五六石

在经济史学者李伯重看来,以上这些关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的亩产估计,与事实相差甚远,并不可信。比如漆侠关于南宋晚期的估计数据,“已超过或达到今天在运用现代科技的苏州、上海等江南高产地区丰收年份的水稻最高亩产量”,而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不合常理的高估,是因为研究者陷入了“选精法”和“集粹法”的陷阱之中。

所谓“选精法”, 按李伯重的定义,“即从有关史料中选取一两种据信是最重要者(或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者),以此为据来概括全面”,比如选取“宋代水稻最高亩产量的唯一例子,以此作为江南的普遍亩产量”,就会得出南宋晚期的江南水稻亩产赶上甚至超越了当代的离奇结论。

“集粹法”相对要好一点,常见的操作方式,是将与某地粮食亩产相关的史料尽量搜集出来,摒弃掉最高和最低的极端材料,从比较“中间”的材料中来做推测。但这种做法仍有问题——摒弃了最高与最低产量,并不意味着留下来的“中间产量”就具有普遍性。

相对于以“选精法”和“集粹法”去挑选史料,李伯重更信任数据统计得来的结论:

“斯波义信对南宋《常熟县学田籍碑记》中114例学田地租数字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嘉熙以前该县一般亩产量大约在 0.65 石上下(亩产量以地租量之倍计,下同)。方健对该碑文中的数字进行复核,指出实属该县的学田地租数字应为153 例,所涉及的学田共 1784.94亩,平均亩产量为 0.88 石;而据袁甫《教育言氏子孙记》中的田租数字计算,同时期该县上等学田 (450亩) 的平均亩产量也仅为 1.68 石。我本人用嘉熙时该县50都的义役田51310亩的地租数字计算,平均亩产量仅为1石;其中产量较高者 (438 亩),也只是在1.36 -1.5 石之间。……常熟农业在整个苏州乃至两浙路都名列前茅。若常熟一般亩产量仅为1石以下,那么苏州的一般亩产量绝不可能到达2石或2石以上。”

所以,李伯重的结论是:“南宋江南平均亩产量,应仅1石左右”。以往的估算低则2石,多则4石,远远高于实际情况。

宋史学者张邦炜,对自己的研究生涯,有过一段很深刻的反思,也恰好与“宋代人均粮食占有量”这个问题有关。他说,自己“从60年代初开始算,一直算到70年代末”,得出了四组数据:

一、北宋耕地面积扩大:唐代约800-850万顷,北宋约1460万余顷,北宋比唐代至少增加600万顷即6亿亩。

二、北宋粮食平均亩产量提高,……比唐代增长25%,比汉代增长近一倍。

三、北宋年粮食总产量增加:汉代约320亿斤、唐代约595亿斤、北宋约1284亿斤。北宋比唐代翻了一番还多,比汉代增长三倍有余。

四、北宋人口增多:汉代、唐代均不过六千万,北宋在历史上首次突破一亿大关。

张说,自己依据这些数字得出一个结论:“北宋超越汉、唐两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经济腾飞”;这些数据公布后,也被很多学者拿去引用,比如金观涛和刘青峰“据此进一步推算出人均占有粮食量,唐代近1000斤,宋代近1300斤”。张承认,自己“当时不免沾沾自喜,因而信心倍增”,但是:

“若干年后,反躬自省,才发现上述四组数据,除第四组系学界通常说法而外,其他三组均不可信。2008年,在将《北宋租佃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一文收入《两宋史散论》时,我率性把这些数据统统删掉。”

张邦炜还说,诱发这种反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己觉察到了“宋人提供的数据往往精确度不高,且相互抵牾,不可尽信”。他还提到了多例关于选取史料、解读史料的失误,恰可与李伯重提到的“选精法陷阱”与“集粹法陷阱”相呼应。

总而言之,虽然很难就“宋朝人均粮食占有量”得出一个具体的数据,但考虑到如下基本事实:

(1)宋代的江南圩田尚处于初始开发阶段,数量和质量都有限。

(2)并无特殊的高产量农作物获得普及推广,占城稻的种植范围也很有限。

(3)耕种技术的改进只是小修小补,并无跨越式的发展。

(4)宋代耕地总量与人口总量的增长大体同步。

可以基本认定,“宋朝人均粮食占有量高达1400多斤”之说,是一个靠不住的神话。

参考资料

①王通明.“北宋人口一亿说”新考——北宋的人均粮食和人口分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4).

②郑正,王兴平.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J].江苏社会科学,2000,(1).

③吴慧.中国经济史若干问题的计量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116.

④卜凤贤.历史农业开发对灾荒发生的影响[A].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C].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16-17.

⑤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80,(3).

⑥顾吉辰.宋代粮食亩产量小考[J].农业考古,1983,(2).

⑦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164.

⑧李伯重.“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⑨张邦炜.历史学如何算起来?——从北宋耕地面积、粮食亩产量等数字说起[A].

包伟民,刘后滨.唐宋历史评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r5rRtfeuLo6aktmqoBePFdzqb3YP4QABXOvdmutX7JsP4QEdF8mXWZyk5P1uO+i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