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最伟大的现实小说

到了1950年代,《没有个性的人》开始逐渐引起世界文坛的广泛关注。如今,这部作品已被大家公认为全世界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那些热衷于文学排行榜的读者和同行们,常常将《没有个性的人》视为现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将它排在卡夫卡的《审判》、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之前。蒂姆·阿姆斯特朗将《没有个性的人》与托马斯·曼的《魔山》视为双璧,将它们并称为欧洲最伟大的“现实小说”, 也有很多人(比如玛格丽特·杜拉斯)将它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相提并论,称这两部作品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

说实话,我个人对一位作家在文学史上的位序排列没有太大的兴趣。我更关心的,是这位作家与他的同行们相比,呈现了一个怎样与众不同的心灵世界。比如说,我第一次读到《没有个性的人》时,也忍不住将穆齐尔与弗兰茨·卡夫卡进行了一番比较。我的初步结论如下:首先,在精神气质方面,穆齐尔与卡夫卡是相通的,他们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预言性。其次,两位作家的写作方式完全不同。卡夫卡倾向于将现实世界经过变形之后进行重组,从而用一种近乎寓言的方式展现世界图景;而穆齐尔采取的方式是直接对现实世界加以描述和阐释。最后,我认为,穆齐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涵盖卡夫卡的一部分主题,卡夫卡则无法涵盖穆齐尔。比如说,卡夫卡在作品中对国家机器、现代法律和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荒诞处境的批判和抗议,穆齐尔在《没有个性的人》中几乎全部都涉及了。但穆齐尔对科学、理性、社会道德、文化史、知识系统和话语系统的深刻反思,卡夫卡则没有太大的兴趣。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向大家证明,穆齐尔要比卡夫卡伟大,而是想说明穆齐尔思想和文本的特殊性。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将穆齐尔与托马斯·曼、普鲁斯特进行比较——穆齐尔的哲学思辨能力完全可以与托马斯·曼相媲美;而在文体和修辞上,特别是试图提升议论在叙事中的作用这一点上,《没有个性的人》与《追忆似水年华》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在讨论外国文学的时候,常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欧美文学”。单单就长篇小说而言,欧洲的文学与美国文学其实很不一样。举例来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与麦尔维尔的《白鲸》就完全不同。即便在欧洲文学内部,长篇小说的叙事类型也有着重要的差异。如果将法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放在一起比较,俄罗斯文学的复杂、深邃和沉郁,会让法国文学变得很“轻”——这里所谓的“轻”,指的当然是卡尔维诺曾描述过的那种轻盈和明澈。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在向法国读者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时,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法国文学只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更关心人与自己灵魂的关系、人与神的关系,并将它置于其他一切关系之上。 如果简单区分一下,我们可以说法国和意大利的文学大多主题单纯,叙事明晰而轻快,美学风格和修辞技法高度统一;而俄罗斯文学和德国文学则结构宏阔、叙事滞重、风格雄浑,往往一部作品会有多个主题,而且不同的主题之间相互缠绕,甚至互相干扰。有人说,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法国人和意大利人通常信奉一元论哲学,思维方式相对单纯;而俄罗斯人和德国人秉持二元论哲学,思考问题时,头脑相对要复杂一些。这种美学风格的区分,我们从欧洲音乐史的发展历程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德彪西、拉威尔、罗西尼与贝多芬、马勒、肖斯塔科维奇之间的不同,一听便知,不待详论。

可能有同学不同意这样的区分。大家也许会问,法国的长篇小说中,不是也有《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鸿篇巨制吗?我的看法是,《追忆似水年华》虽然篇幅超长,但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对失去时间的追忆,而且文体和叙事风格相对统一。德勒兹曾经将现代长篇小说分为两种:一种是动物性的,另一种是植物性的。《追忆似水年华》属于后者。我在失眠的时候,往往会读一段《追忆似水年华》,用不了多久就会睡着。因为它节奏舒缓,能带给人一种植物性的宁静,在阅读时,绝不会让你的思想和情感出现大的波动。

那么,在俄罗斯文学和德国文学之间,是否也存在着风格、文体、叙事方式方面的重要区别?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我这里只讲一点,那就是,现代德语长篇小说中一直存在着重视哲学思辨的传统,对于社会和人生问题,往往会从存在论的意义上进行追问和沉思。托马斯·曼是如此,黑塞是如此,穆齐尔也是如此。我认为,中国文学界对法国文学、俄罗斯文学和英语文学比较了解,而对现代德语长篇小说的重视还不够。

好吧,我们接下来就来讨论《没有个性的人》。

怎么个讲法呢?在准备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我很长时间以来对此颇为踌躇。这个作品太丰富了,丰富到你不知道从哪儿说起。严格地来讲,我认为这部作品的每一行文字都是不能忽略的。我不久前在读麦克尤恩的《赎罪》时,发现在阅读中随时跳过几段、几页,甚至几十页——特别是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那些章节,对理解这个作品没有太大的影响。《没有个性的人》却不能被这么对待。我的建议是逐字逐句地去阅读。《没有个性的人》虽说篇幅巨大,但这部作品中没有哪句话是随便写出来的,它的织体的图案极为精致细密。

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们之前课程的叙事理论部分,曾给大家讲到过美国新批评代表人物兰色姆的两个著名概念:构架(structure)和肌质(texture)。“构架与肌质”二元论本来是用来分析诗歌的,也就是说,诗歌由构架和肌质两部分组成。所谓构架是结构性的、逻辑性的,它的作用是负载这个肌质。而肌质则是非逻辑性的,甚至是不可转述的,但它却构成了诗歌真正重要的肌理、精华和本质。现在我们借用兰色姆这两个概念,并将它稍微改造一下,用来分析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这里需要特别提醒诸位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小说家,都适合用兰色姆的这个理论来加以分析。理论的运用要视具体情形而定。我决定用这两个概念来分析穆齐尔,是因为在《没有个性的人》中,情节构架恰好相对次要,作者的叙事中心在于直接陈述思想方面。就像衣架的作用,是为了能够挂住衣服一样。

所以,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讲解《没有个性的人》。

一、作品的构架。在这个部分中,我们要分析《没有个性的人》的叙事动力和构成因素。或者说,这个作品在基本框架上到底是如何构成的,也会涉及情节、人物以及叙事上的诸多特征。

二、作品的肌质。这个部分主要讨论穆齐尔到底想跟读者说什么,表达怎样的思想。主要涉及他对历史、文化的复杂见解,对现实生活的基本看法以及对未来世界的展望,更为重要的,也许还有穆齐尔在面对正在崩解的世界秩序时,所倡导的生活哲学和生活态度。即主要探讨穆齐尔的世界观、历史观和哲学观。

三、作品的意义。在这个部分,我们将要讨论穆齐尔作品中的文化意义。也就是说,《没有个性的人》这部作品,为我们理解当今的世界格局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哪些重要的教益和参考。

下面我就开始讲第一个问题。 vj4bg4ywoCVsZ3+i/+ckUyupU8F5pD5JAZzFOTSrokyyqWNmCPlpiaGvH2a2PW9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