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没有生平的作家

我们今天开始讲罗伯特·穆齐尔。穆齐尔1880年出生于奥地利,1942年在瑞士去世。他被称为“没有生平的作家”。也就是说,在他的生活经历中,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除了不多的几部作品之外,他很少有其他的言论、演讲、文章问世。我们研究穆齐尔所能参考的基本材料,除了他早期的几部作品以及大部头的《没有个性的人》(未完成)之外,剩下的也许就是他的日记了。这些日记自从被整理出版以来,一直是国际上研究穆齐尔的一个重要文献。研读它们,可以了解穆齐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日常生活、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的一些基本见解。 穆齐尔的日记有一部分已被译成了英文,但中文译本(除了一些零散的节译之外)在国内还没有出版。德语或英语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去找来看看。虽然说穆齐尔是“没有生平的作家”,但是我们作为研究者,作为读者,却不能简单地用这句话将他的生存经验一笔抹掉,而应该尽可能多地去搜寻一些材料,以了解这个人一生的大致经历。我以前讲过,对于文学研究而言,知人论事很重要。在研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作者的基本生活状况。

关于穆齐尔,有几个方面的情况,我这里给大家稍微说一下。穆齐尔本人是奥地利人,出生在奥地利卡林西亚州一个叫克拉根福的地方。与弗兰茨·卡夫卡一样,穆齐尔也是一位生活在奥匈帝国版图内用德语写作的伟大作家。我希望大家在研读穆齐尔的作品之前,对奥匈帝国的历史与地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我们在阅读《没有个性的人》时,就会产生很多困惑。比如说,德意志民族、斯拉夫民族,当然也包括捷克和匈牙利,与传统的奥匈帝国到底是什么关系。而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德国和奥地利的关系。因为在《没有个性的人》中,德国和奥地利的复杂关系一直是情节发展的中心问题。关于这一点,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自己去做功课。我仅仅强调一点,穆齐尔虽然是奥地利人,但他一直崇尚德国文化,对奥地利多少有一点轻视。尽管在文化上,人们常常德、奥并称,但穆齐尔不认为奥地利有什么值得关注的文化特色和自主性。穆齐尔在作品中讨论的“历史文化”这个概念,基本上是以德国文化史为蓝本的,与奥地利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穆齐尔是家中的独子。他的父亲是奥匈帝国时期政府的工程师,因为在工作领域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最后被封为贵族。现在研究界一般把穆齐尔称为一个中产阶级作家。在我看来,穆齐尔在社会地位方面,与《没有个性的人》中的主人公乌尔里希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家境优裕,收入稳定,生活无忧,受过良好的教育。穆齐尔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的理性和科学头脑。而他的母亲是一个富有艺术气质的人,生性敏感、紧张而多疑。穆齐尔很多的艺术天赋和感知力,包括他敏感的气质都是源于母亲。问题是,母亲也给他带来了一份“负资产”。在穆齐尔出生后不久,他的母亲就开始和一个名叫亨利希·赖特尔的年轻人私通。在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化的奥地利,与人私通也许算不上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但这个年轻人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搬入穆齐尔家中,与这对夫妇公然组建了一个“三角关系”家庭,并在畸形关系中相安无事地生活,即便放到今天,也不能不说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

不用说,这件事对穆齐尔日后生活理念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穆齐尔在这样一种畸形的家庭关系中长大成人,其伦理和道德观念,特别是对女性的态度,会因此事产生怎样的变化,是不难想象的。我们知道,穆齐尔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有史以来的历史文化进行分析和诊断,且又是以对女性心理的幽暗部分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解剖为前提的。应当说,在这方面,他甚至比弗洛伊德走得更远。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要做详细的论述。不管怎么说,穆齐尔对女性心理、两性关系不知疲倦的探究,在特殊家庭关系的影响之下,在他童年和少年的生活经历与记忆中,已早早埋下了种子。

穆齐尔十一岁的时候,就被他的母亲送到了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军事技术学校。十四岁时,他进入摩拉维亚的布尔诺高等军事学校。到了1897年,也就是他十七岁的时候,穆齐尔考入了布尔诺的理工学院,主修工程学。说起布尔诺这个地方,我们也许会马上想到另一位享誉全球的著名作家——没错,我说的是米兰·昆德拉。昆德拉出生于布尔诺,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布尔诺是摩拉维亚的首府,原来属于奥匈帝国,现在则归入了捷克的版图,是捷克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工业中心。顺便说一下,米兰·昆德拉对穆齐尔的作品推崇备至,他认为,从历史进程上来看,穆齐尔是推动20世纪小说出现伟大转折的关键人物。1903年,二十三岁的穆齐尔进入德国的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和数学,并于190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从他所学的专业内容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两个信息:第一,当时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之间没有严格的学科分界;第二,心理学在当时作为一个时髦的新兴学科,已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我们知道,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塔诺、胡塞尔本人以及他的弟子海德格尔,他们的哲学研究一开始就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没有个性的人》中,穆齐尔关于心理学的讨论更是随处可见。

穆齐尔早期的两部小说《学生特尔莱斯的迷惘》和《结合》,同时出版于1906年。《学生特尔莱斯的迷惘》在当年寂寂无名,可是如今已被公认为他早期的代表作,影响非常大。这个作品所呈现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危机,令人印象深刻,已经昭示出穆齐尔日后对于道德、理性和自我意识三者关系进行持续思考的重要特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穆齐尔奔赴意大利前线作战。据说他在战争中表现得非常勇敢,并受到嘉奖。在战争结束后的近二十年中,穆齐尔出版过一些不太知名的作品,比如剧本《醉心的人们》和小说集《三个女人》等,他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庞大计划之中——起先,穆齐尔为自己将来的创作草拟了一个包含二十余部小说的系列大纲,后来又将这二十多部作品的构思归并到了同一部长篇小说的计划之中。这部最终未能完成的卷帙浩繁的长河之作,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没有个性的人》。

1938年,希特勒攻占了奥地利,穆齐尔被迫流亡瑞士。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很多文学研究者看来,穆齐尔的文学成就和贡献,在他生前和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这当然是一个事实,但这绝不意味着穆齐尔在当时的欧洲完全默默无闻。事实上,《没有个性的人》第一卷于1930年问世时,德国和奥地利都对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在当代德语小说中,《没有个性的人》毫无疑问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并预言它将在未来获得崇高的声誉。另外,穆齐尔在世时,一个由出版商和众多追随者成立的团体(名称就叫“穆齐尔协会”)一直在为他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也就是说,穆齐尔是一位在世时就拥有了固定粉丝群的作家,尽管人数可能不多。《没有个性的人》第一卷问世后带来的反响,甚至一度让穆齐尔产生了即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幻觉。我想说的是,穆齐尔在一战后的奥地利其实过得并不差。他的生活真正陷入困顿,是从1938年被迫移居瑞士开始的。穆齐尔在瑞士的最后四年过得很不顺心,他本人也很不喜欢瑞士这个地方。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穆齐尔的作品在奥地利和德国同时遭禁,从而使他丧失了版税收益,后来不得不依靠救济艰难度日。1942年,在剧烈地跳了一阵蹦床之后,穆齐尔患中风,不幸去世。他的骨灰被撒入了日内瓦附近的森林。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穆齐尔求学时主修的是工程学、哲学、心理学、数学和物理学。一开始,他对文学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根据南非作家库切的记述,穆齐尔最初对文学和音乐的涉猎,不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文教养,完全没有将文学写作作为终身志业的意图。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他很快就成了马拉美、梅特林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信徒。而在哲学上,他所服膺的大师包括康德、尼采和叔本华。穆齐尔对于尼采的迷恋,我们可以从《没有个性的人》中克拉丽瑟这个人物身上看出一些端倪——穆齐尔对克拉丽瑟的形象设定就是一个尼采迷,一个崇拜超人的神秘主义者。当然,穆齐尔的知识面,远非上述学科领域所能囊括。如果我们将《没有个性的人》中涉及的知识门类做一个统计,就会发现,人类社会所有文化领域的知识,包括宗教、哲学、自然科学、心理学、博物学、文学、历史、社会学等等,无不尽皆纳入其中。也许只有一个概念可以涵盖他笔下林林总总、光怪陆离的描述对象,这个概念就是“一切”。在穆齐尔身上,我们仍可以看到歌德那种对世界上所有事物细加参详的雄心。

有同学向我抱怨说,《没有个性的人》根本读不下去。还有的人硬着头皮读了前20页,就决定放弃了。大家一个共同的感受是难懂、晦涩。不过,如果你们要问我的阅读感受,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个作品其实并不难读。这本书我以前读过一遍,最近为了给大家上课,又读了一遍,感觉仍然非常引人入胜。我的理由如下:第一,这个作品总体而言是一部披着现实主义外衣的小说,行文风格相当写实。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没有颠倒年代顺序,没有乔伊斯式的内心独白,没有取消标点,没有破坏人物与情节的传统结构。第二,这个作品的情节设置极为简单、集中,而且基本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缓慢推进。正因为叙事线索的交代异常清晰,我们在阅读时不至于无所依傍,更不会有迷路的恐惧。第三,这个作品中所有人物的设定,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而且人物形象相对饱满。如果我们不被这部小说所涉及的知识吓住的话,阅读感受还是相当愉快的。按照我的经验,如果你耐着性子认真读完它的前200页,一切就会变得容易起来。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这本书的版本问题。刚才我们讲到,《没有个性的人》第一卷问世于1930年,其中包括第一部《一种序言》的19章以及第二部《如出一辙》的104章。第三部的标题叫作《进入千年王国》,列入第二卷,在1930年代出版时这一部分并未完成,只有38章。现在我们能够读到的由张荣昌先生翻译的中译本,就只有上述两卷三部的161章,共975页。

然而,第二卷第三部《进入千年王国》的38章,早在1933年就出版了,从1933年到穆齐尔去世的1942年,这当中差不多还有十年时间。考虑到作者在晚年将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写作这部巨著,我们或许会问,想必在这十年中,穆齐尔留下了大量的遗稿吧?情况的确如此。到了1952年,在穆齐尔去世十年之后,包括遗稿在内的新版《没有个性的人》终于被整理出来,正式问世。这个版本总共有2160页。

可见,新版本的内容与中译本相比,几乎要多出一倍。假如我们将来能够读到这个全新的版本,作品中的很多疑团或许将会得到一个更完满的解释或答案。比如说,作品的主人公乌尔里希与他的妹妹阿加特有点乱伦的同居关系,到底会如何发展?

关于穆齐尔的生平以及《没有个性的人》的写作和出版过程,我们就先说到这里。 BR66Xbj9BkPVJDuq5ccfXpzYLHka0C3w1Gy/f+7tmLed/so89xPZvTYhqNhrS6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