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力提倡培养亲子共同爱好,有了亲子共好,父母才有与子女对话的共同语言与情感基础,而不只是因为生理意义上的亲子与社会意义上的共同生活而产生的自然依赖。那么亲子共好怎么产生呢?亲子对话就是一个必要的、有意义的途径。亲子对话说起来不难,对话对象天天生活在一起,似乎随时可以对话,但在中国的家庭里,亲子对话恰恰是非常稀少的。除了对对话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以外,父母与子女在对话的技巧、方法上均非常缺乏经验,最终我们就没有对话的习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在沉默与家长里短的寒暄中进行着内涵很浅的家庭生活。有一点非常肯定,家庭成员在家庭互动中不断学习到新知与得到新的激发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我们很少费心于创造有魅力的家庭话题、进行有意义的家庭研究、开展有建设性的家庭讨论、用对话的方法形成新的家庭关系形态。因此,在这样的家庭关系形态下,即使有人有心建立亲子共好,要真正做到也非常困难。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却以自己亲子对话的亲身实践示范了对话与共好的建设是如何达到的。
我以前的同事张守礼先生在积极推进亲子共读,也就是大人小孩一起读书的活动。我也在积极推动一些朋友做亲子共游。我们不只要做长辈,更要做孩子的朋友与共同体验者、平等分享者。志武的这一份亲子对话录的确是非常具体且可操作的亲子互动参考书。特别有意义的是,陈教授与孩子交流的是关于商业的话题。事实上,财富与生意是很多中国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有所领悟的东西,也是非常多的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很多中国孩子在少年时代就把当企业家作为自己的未来理想,这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少有的。但是我们很多家长是如何启发孩子的商业理想的呢?他们代孩子选择金融、管理、市场这类专业的依据是什么呢?是自己的一己考虑然后简单代孩子决定,是在一些亲戚朋友范围内征询意见然后推荐给孩子,是一些孩子自己看到别人选择而从众,是看到了一些商业性招生宣传广告而做的决定。有多少人像陈教授一样与孩子从小进行这方面的亲子对话呢?我敢确定,即使身为经济学或者管理学教授,也很少有人与自己的孩子进行类似的对话。有人说,我们不是陈教授这样的经济学家,所以我们不能像他那样与孩子对话。那么我要问,有多少家长与孩子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与深化这个话题?又有多少家长不是到了孩子升学的时候才匆匆征求一些亲友的意见,然后就为孩子匆匆决定?其实我们很多家长也是有某些方面的专长与学识的,有多少人是用陈教授这样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的呢?陈教授在这里传达的具体信息我倒不一定建议大家去刻意记熟,但是陈教授与女儿的亲子对话方法特别值得大家学习。
与陈志武教授交往,我个人也深深地受用于与他的对话。他从来不以美国名校的大经济学家自居,总是谦谦有礼,对同事、客人、学生都一样,总是把大道理放在具体的观察与通俗的语言中与大家分享,所以,他能与孩子进行这样的沟通,我并不感到惊奇。可以想象,陈教授的孩子在这样的亲子对话中成长,不只在明确自己的方向、建立与父母的良好关系上受益,她们更有可能把父辈这样的对话文化延续下去,把这种受下一代、受朋友与其他长辈欢迎的风格延续下去,这就奠定了她们自己未来更受欢迎的人格基础。所以,对话本身,比对话的具体内容,意义要大得多。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更多的意义是在这里。
(作者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