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著名作家,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这本《玩偶与珍珠》是一部论述波兰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波列斯瓦夫·普鲁斯(1847—1912)的长篇小说《玩偶》的学术著作,这部小说发表于1887—1889年间,是普鲁斯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也是波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是波兰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已由我译成中文,于2005年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它的主题内涵当然离不开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这部论述《玩偶》的著作,我在这里愿就这部经典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它塑造的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做一个初步的分析和介绍。
波兰早在1795年就曾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瓜分和占领,这种被占领的状态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作家波列斯瓦夫·普鲁斯出生于当时被沙皇俄国占领的波兰王国卢布林省赫鲁别索夫县一个小贵族的家庭,他的父母早逝,他是由他家的亲戚抚养长大的。普鲁斯年少时曾就读于卢布林的一所实科中学,后来他来到了凯尔采,曾经得到他的哥哥列昂,一个革命者的照顾。在他生活和创作的那个时代,残酷的民族压迫曾经迫使波兰人多次举行反抗,而1863年1月在当时被沙俄占领的波兰王国的首都华沙爆发的波兰抗俄民族起义,无论规模还是影响上都是最大的一次。普鲁斯当时在哥哥列昂的革命思想影响下,参加过一月起义。这次起义遭到了失败,有无数起义的参加者和波兰的爱国者被沙俄占领者当局关进监狱和流放到西伯利亚。普鲁斯也曾被关进卢布林的一所监狱里。但他后来获释,并在卢布林读完了中学。然后他又来到了华沙,曾就读于当时华沙的中央大学物理系,但只读了两年就辍学了。后来他在这里还当过工人、照相师,在统计局里当过职员等。这个时候,沙俄占领者在波兰王国又进一步地加深了对波兰的民族压迫:由沙皇亲自任命的俄国的反动官僚在这里担任总督兼华沙军区司令,掌握波兰王国的军政大权。在整个王国布满沙俄军警和特务,以防止波兰人的反抗和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爱国活动,把那些他们认为的可疑分子都送交军事法庭严加审讯,同时建立严厉的书刊检查制度,以消除波兰人的爱国言论。在行政划分上,沙俄当局也力图将波兰王国并入沙俄帝国的版图,称它为俄国的“维斯瓦边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波兰王国和沙俄帝国也当成了一个统一的经济发展的实体。
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沙俄当局就取消了两国之间的关税壁垒。为了这个统一体的经济发展,他们又于1864年在波兰王国废除了封建农奴制。波兰王国的农奴获得解放后,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使得这里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这一时期,旧的封建贵族依然占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由于历史遗留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层劳动人民在民族和阶级的双重压迫下,处于极端贫困和苦难的境地,而这又阻碍了波兰社会的发展,因此,华沙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在一些进步的刊物上开始宣扬社会改革的思想,提出了实证主义的政治纲领,其中包括有机劳动和基层工作。前者要求在王国多办工厂,多开商店,发展科学技术、工业生产和贸易;后者要在农村开办学校,建立医院和防疫站,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改善他们居室的卫生条件和健康状况。实证主义者倡导男女平等、社会各阶层平等,他们在促进波兰王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民主制度和在农村普及文化教育方面,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他们并不触及波兰民族独立和解放这一重大的问题,对沙俄占领者采取了妥协投降的态度。实际上,当时整个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态度都是这样。虽然在那个年代,波兰王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兴起,但是影响不大,波兰民族解放运动处于低潮。
这时早已居住在华沙的波列斯瓦夫·普鲁斯也和华沙一些影响较大的报刊取得了联系,他很关心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波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在这些刊物上写过许多宣传实证主义纲领的政论文章。他的小说《玩偶》通过一个破落贵族的子弟斯坦尼斯瓦夫·沃库尔斯基曲折的社会经历,在广阔的背景上,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波兰王国,特别是华沙的社会面貌,是一部史诗式的作品。主人公年少时当过饭店里的堂倌。他和他的父亲都不乐意身处这种被人看不起的低贱地位。他父亲要用钱去打官司,以为只要打赢了官司,就能收回祖上失去的产业,恢复过去贵族的地位。但沃库尔斯基并不赞成父亲这样的做法,他只知道把家里的钱拿去买书,发奋自学。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又在一位革命者列昂(像是小说作者波列斯瓦夫·普鲁斯的哥哥的化身)和年长于他的朋友,波兰十九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老兵伊格纳齐·热茨基的引导下,参加过1863年的一月起义,起义失败后曾被流放西伯利亚。他在西伯利亚艰苦的岁月中从事科学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他于1870年回到华沙后,饱受饥饿的煎熬,最后不得不和一个比他大许多且新寡的明采尔杂货店的老板娘结了婚。过了三年,他的妻子死了,沃库尔斯基继承了明采尔家两代人经营的这个杂货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戏院里看歌剧表演,见到了一位出身名门的漂亮的贵族小姐伊扎贝娜·文茨卡,便爱上了她。他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赢得这样一位地位很高的贵族小姐的爱情,“就必须:不做商人,要做就得做一个富商。至少出身贵族,和贵族阶层的人有关系。首先是要有很多钱。” 于是他马上给自己弄到了一个贵族出身的证明文件,并于1877年去保加利亚参加了那里爆发的俄土战争,搞军需供应,很快就挣得了几十万卢布的巨款,发了战争财。回到华沙后,他又新开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服饰用品商店,从此他便极力和这位贵族小姐及其亲属、朋友拉拢关系,处处为他们效劳。后来他还联合一些贵族,开了一家规模很大的对俄贸易公司,成了华沙商界的头面人物。但他最后发现伊扎贝娜是个庸俗、堕落的女子,感到自己受了骗,终于在绝望中自杀。
普鲁斯在小说中,是把他的主人公作为一个十九世纪下半叶波兰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来描写的。在沃库尔斯基的身上,表现出了这方面的许多突出的特点:他很善于洞察资本主义市场行情的变化,能够抓住时机,迎难而上,大胆进取,获得成功。在资本主义商业经营上,他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魄力都远远超过了那些旧的贵族。同时他也十分关心波兰的社会福利,常为穷苦人排忧解难,他为几十个人安排了工作,为几百个人创造了就业的机会。在沃库尔斯基最后看出了伊扎贝娜的本来面貌而失恋后,有一次,他想要在一个小站上卧轨自杀,这里的一个巡道工还救了他,因为他几年前给这个工人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沃库尔斯基极力救助那些穷苦人是出于对他们的同情,因为他自己年少时也有过同样的经历。此外沃库尔斯基作为一个富商,做买卖也很讲诚信,这种诚信和关心消费者利益的经营方式,也使他在资本主义市场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沃库尔斯基和贵族小姐伊扎贝娜交往后,他的思想上也有过矛盾。一方面,他依然关心华沙的社会公益事业,救济和帮助那些穷苦的人,但另一方面,他又把他自己的主要精力和钱财用于取悦和拉拢伊扎贝娜和华沙一些贵族的代表人物。沃库尔斯基后来也曾看到伊扎贝娜虽然表面上并不拒绝和他交往,但背地里却和别的男人勾搭,甚至对他进行无耻的攻击和恶毒的咒骂。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她的爱慕也有过动摇,但他每次都要反过来自责,又恢复了对她的爱恋。普鲁斯在塑造他的这个主人公的形象时,常采取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他的内心斗争充分展示他那坚强而又带执拗的个性,同时也不掩饰他性格中软弱的一面,通过展示沃库尔斯基微妙的心理活动,把他由于情场挫折而发生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事业心同爱情的每次较量中,都是事业心败北。
在普鲁斯笔下,他的主人公虽是个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但他无论在哪方面都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资产者的形象。他年轻时曾为波兰民族的解放而战斗,受过长期流放的痛苦;在一月起义后的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以自己的才能和勇敢进取的精神,为波兰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和改善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品德高尚,对爱情忠贞不贰,他的朋友伊格纳齐·热茨基曾竭力促成他和淳朴善良的斯塔夫斯卡太太的婚姻。他自己对斯塔夫斯卡也有好感,并且帮她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但他始终没有答应热茨基的要求,即使他失恋之后,也没有和斯塔夫斯卡结婚。另外,他虽然是个资产者,但他丝毫也不看重自己的钱财,他将他的钱财一部分用于赢得贵族小姐的芳心,另一部分献给了波兰社会的公益事业。在他失恋之后、决意自杀之前,还把全部钱财献给了那些在他看来对波兰社会的进步有益的人。像这样的资产者的形象不仅在波兰以往的,以及与《玩偶》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从未有过,就是在西方文学,特别是西方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中也未曾有过。普鲁斯根据波兰当时和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西方国家不同的社会情况,成功地塑造了他的理想人物。这种理想人物所达到的道德水平在我们的社会中,或者在今天的世界上,依然少见,因此他不仅在当时是一个文学上的创新,而且在今天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所以这本《玩偶与珍珠》的作者也很正确地指出:“在小说中,他很有声望,言行稳重,先后一致,是一个很有用的人。他知道他要干什么,他有文化、有知识,他对什么都很敏感,干什么都适合。他也是一个社会的人,时刻准备出发和上路。是的,沃库尔斯基是一个很复杂的人。”
小说中沃库尔斯基的服饰用品商店的老掌柜伊格纳齐·热茨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出身于一个具有爱国传统的家庭,他父亲参加过波兰爱国将领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1797年在意大利组建的“波兰志愿军团”,为恢复波兰国家的独立而战。他父亲还是个拿破仑的崇拜者,认为拿破仑会给波兰带来民族独立,会在全世界伸张正义。热茨基受父亲的影响,也对拿破仑十分崇拜,为了实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参加过1848年匈牙利革命,后曾长期流亡国外,回到波兰后,他又引导比他年轻的沃库尔斯基参加了一月起义。在一月起义后的新的社会环境中,他受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主张发展波兰民族工商业。热茨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他很赞赏沃库尔斯基对穷人的救助,他自己也很关心穷人的疾苦,他曾经说,像沃库尔斯基“这样的人在世界上可真是独一无二,怎么不叫人喜爱呢!”。 他在生活上对沃库尔斯基也很关心。当他知道他自己的这个朋友爱上了伊扎贝娜后,他理所当然地极力反对,而且他还极力想让沃库尔斯基和他心目中最好的女人斯塔夫斯卡结婚。其实他自己早已爱上了斯塔夫斯卡,但他宁愿牺牲自己的爱,也一定要将沃库尔斯基和斯塔夫斯卡撮合在一起,认为只有这样,他的斯塔赫 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这是多么伟大和无私的爱。
小说中的议长夫人扎斯瓦夫斯卡也是一个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她在扎斯瓦维克村建立了一个在普鲁斯看来也是符合实证主义、人人都有美好生活的要求的理想国度,作品中的一个被认为是理想主义者的重要人物奥霍茨基来到这里后,曾经非常激动地说:“议长夫人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女人呀!”“您看见那些很大的房子吗?那都是长工们住的房子。那边还有一栋是他们子女的保育院,那里有三十来个孩子在玩耍,穿得整齐又干净,像贵公子一样。那边还有一幢别墅是养老院,现在有四个老人住在那里,他们在给客房里的床垫清洁马鬃,从中寻找他们在这里度假的乐趣。我到过这个国家各种各样的地方,看见长工们都像猪一样住在圈里,他们的孩子也和小猪一样在泥潭里嬉戏。可是当我第一次来到这里之后,我擦亮眼睛一看,便以为自己到了一个乌托邦岛上,或者在看一本虽然枯燥无味但却是讲道德的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描写贵族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但他们又从来不是这个样子。这位老妇人令我十分敬佩……您要是能够了解一下,她有一个什么样的图书馆,看看她读一些什么书就好了……有一次,她要我给她解释一下进化论的一些观点,我简直给弄糊涂了,她讨厌这种理论,因为它认定生存竞争是基本的自然法则。” 这就是说,她认为人与人之间要有平等和博爱,不要有生存竞争,以强凌弱。沃库尔斯基也说她是“一个奇怪的女人……不但善于在动物心里激起对她的爱,而且也善于唤起人们的爱心”。 这里提到的“一本虽然枯燥无味但却是讲道德的小说”是波兰启蒙运动时期著名诗人和作家伊格纳齐·克拉西茨基(1735—1801)的长篇小说《帕德斯托里先生》。小说描写了一个作者认为最为理想的贵族庄园的经济,其中过多的道德说教虽然使读者感到枯燥无味,但这是波兰文学史上展示这种自由、平等、博爱的贵族乌托邦的第一个例子。比波列斯瓦夫·普鲁斯稍晚的波兰二十世纪著名作家斯泰凡·热罗姆斯基(1864—1925)在他的长篇小说《罪恶史》中,也描写了一个思想激进的贵族博增塔,他把自己的庄园和财产全部献给了贫苦农民,甚至组织他们在这里从事集体化和机械化的劳动;在他的领导下,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不再受剥削,得以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还建了许多工厂、美丽的住宅、公园,开设了许多图书馆、游艺室、医院、疗养所和学校等,他们具有各种科学知识,因此劳动生产率很高,生活十分幸福美好。小说女主人公爱娃本是一个出身社会下层,秉性善良的姑娘,可是被流氓和骗子欺骗和利用,坠入了犯罪的深渊。后来她在博增塔的庄园里得到改造,不仅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培养出了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这好像比普鲁斯描写的这个扎斯瓦夫斯卡又进了一步。但不管怎样,这都表现了这些作家的社会理想。
但是在波兰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旧的封建贵族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在普鲁斯看来,这些人都是过去的封建余孽。他们的地位很高,但他们在生活上骄奢淫逸,挥霍浪费,而又不事劳动,还极端蔑视其他阶级的人们。他们那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也对人们的风俗习惯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毒化了波兰的社会生活。例如伊扎贝娜的父亲托马斯,这个出身于名门世家的大贵族,他的祖上出过大批元老院的元老,他的父辈有过几百万的家财。1864年在波兰王国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农奴解放后,因为他的庄园里再也没有农奴来无偿地替他耕地和种庄稼,而他自己又不会经营土地,加上长期养成的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坐吃山空,很快就破产了。此时,他在经济上已经窘迫得甚至不得不向家里的仆人借钱来维持巨额生活开支。而沃库尔斯基也正好在这个时候,为了赢得他的女儿伊扎贝娜对他的爱,要讨好他,托马斯便利用这个机会,把自己的一点少得可怜的本金放在沃库尔斯基那里生息,对这个富商肆无忌惮地敲诈勒索。这个贵族虽然生活上和经济来源都要依靠沃库尔斯基,但他又瞧不起他眼中的这个商人。他要他的女儿伊扎贝娜常请沃库尔斯基吃饭,尽心款待他,只是想从他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因为他深信自己的女儿不会嫁给这个商人,可他自己最后却因为女儿玩弄手腕和卖弄风骚不成功,在失望之余自杀了。普鲁斯对他那无耻而又可怜的面孔做了入木三分的刻画,而他那最后的结局,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对这个人的厌恶之情。伊扎贝娜小姐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普鲁斯在她的身上虽然费了不少的笔墨,但她的性格特点并不复杂:娇生惯养,高傲自私,玩弄男性。她对许多男人都卖弄风骚,但她从未爱过任何一个人。她瞧不起沃库尔斯基,当然也不爱他。她对他一再欺骗,无非想要利用他为她的父亲效劳。因此本书的作者也曾明确地指出:“我们看伊扎贝娜,一方面觉得她很引人注目,也不愚蠢,但她是一个爱虚荣的贵族,一个势利小人。”作者还说:“这样的片段我读过很多次,单方面的恋爱史会产生悲剧的情调,我对这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在《玩偶》中,这个男人把自己的幽灵附在这个女人的身上,被毁灭了。”
小说,特别是它的结尾反映了浓郁的悲观情绪。首先是沃库尔斯基在巴黎见到的那个自称是“伟大的化学家”的盖斯特教授,认为他要创造比空气还轻的金属的科学实验“能够改善世界的面貌”,但这是完全违反自然规律的,它注定要失败,因此小说中的那个舒曼医生对热茨基说他“完全疯了,全科学院的人都在笑话他痴心妄想”。沃库尔斯基甚至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在这个社会中,“看来所有的东西都是骗人的!盖斯特的所谓发明和他的智慧,还有我的疯狂的爱,甚至连她也是骗人的。她不过是我那绝望意识中的一种幻觉……恐怕只有死才是最现实的,它不会使人误入歧途,它不会骗人。”
沃库尔斯基死了,舒曼说:“是封建主义的残余葬送了他……他的死,大地为之震动……一个有趣的典型。” “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者”,也就是波兰最后一个革命者热茨基死了。那个贵族中最开明和慈善,想要创造理想王国的议长夫人也死了。理想主义者奥霍茨基认为波兰“就连科学研究的气氛都没有。这是个暴发户的城市,他们视真正的研究家为粗野的人和疯子” ,也要到国外去。在普鲁斯看来,当时波兰王国的社会,“一切都在走向堕落、腐化和蜕变。一些人死于贫困,另一些人死于寻欢作乐、荒淫无耻。为了喂饱那些无能之辈,大家废寝忘食地干活,忴悯养育了一批厚颜无耻的懒虫。而那些连最简单的家具什物都不拥有的穷人,身边只有永远饥饿的孩子,他们最大的利益就是早死。” 像上面所说的这些优秀的人物离去之后,波兰似乎陷入了一片黑暗,不仅再也没有人关心波兰民族的解放,恢复波兰国家的独立,而且在沙俄占领者的反动统治下,连普鲁斯非常关心和拥护的实证主义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发展经济、文化、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纲领都不能实现。本书的作者也谈到了这一点,她在介绍伊格纳齐·热茨基时就说:“他对他周围的现实比对自己都更加敬重;这是一个崇尚历史的人,虽然他对历史根本不了解,只看到历史的表面;他以为拿破仑能够拯救他,只有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参加起义和战争才能使自己得救。像热茨基这样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历史上那种不断重复出现的人。他是历史的炮灰,他总是想着别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痛苦。”其实,在小说中,伊格纳齐·热茨基过去参加波兰民族解放斗争也只能写在他的“回忆”中,在他生活的这个社会中已经不现实了,而且就是他所崇拜的拿破仑,当年也没有使波兰在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统治下获得解放。这就是小说《玩偶》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玩偶与珍珠》的作者在接触到这些问题时,主要通过对小说中的一些人物的心理描写来揭示这一切的深刻内涵,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于哲理,值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