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家庭中怎么做好孩子的数学思维启蒙?

最近我看到一个现象,有情绪的父母越来越多,跟他们聊了一下才知道他们的压力竟然这么大。每年我大概会做100场父母讲座,但是在我们培养自己孩子的时代,和现在的教育,真的很不相同。以前,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我们就可以做很多,孩子也可以学很多,在这个过程当中,爸爸妈妈和孩子们的关系会越来越亲近,启智也自然而然成了好的结果。家,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人已经接受了这个观念,但是我想说,这不光是指性格和习惯的形成,思维、智力发展等,父母也都是孩子无可替代的第一任老师。

第一,交给培训班,是不是就省事了?

我发现近几年一些思维训练类的培训班,在家长们当中可是很受欢迎呢,比如各类思维训练、数独训练、机器人课程、编程课程等等。毕竟家长不可能样样会,他们愿意借助培训班让孩子多接触一些领域,多培养一些爱好。

但我要强调两点:第一,送孩子去上培训班,一定不要盲目攀比,不能说别人都上,我家孩子也要上,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兴趣;第二,思维的启蒙,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家庭是最合适也是应用最多的阵地,所以不要认为把孩子交给培训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要将家庭中的启蒙利用起来。

为什么我不推荐各位爸爸妈妈选择这些培训班?因为最好的数学思维启蒙来自真实的生活场景。“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在家里也能让孩子的大脑得到很健全的发展。

有一次在讲课中间,有一位很年轻的妈妈,大概三十来岁,她是在外企工作的白领。

她跟我说:“张老师,我好累好累,我没有想到,生一个孩子、养一个孩子那么累!”

我说:“你累什么呢?”

“我天天除了管他吃以外,还要管他学习,还要上很多很多的班。”

我说:“你的孩子上了什么班?”

“在上幼小衔接班,因为快要上小学了,怕跟不上。另外我还要让他学小提琴,就是孩子不愿意学,我家孩子喜欢学声乐。”

她说每次叫他去学,都得拉着他去,将自己弄得很累很累。

“我又要花钱,又要花时间,我自己的工作压力也很大。”这个家长显得特别焦虑。

我说:“你干吗要让孩子上那么多班呢?”

“我们楼下、楼上很多孩子都去上,我们不去上,我家孩子不就落后了嘛!大家不是常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嘛!”

后来我说:“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可能不完全错。问题在于你怎么起跑。”对于两三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这个起跑线很重要的是让他喜欢、让他有兴趣、让他快乐,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要想数学思维启蒙不出错,必须遵循这4个原则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和孩子体验数学的机会。生活中的数学太多了,我们需要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在生活中处处看到数学,才能随时随地去启蒙孩子的数学思维。

对于两三岁开始启蒙的孩子来说,启蒙就是让孩子模模糊糊有点感知就可以了。那怎么做好家庭中的数学思维启蒙呢?遵循这四个原则,你就不会错。

1.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体验,并运用于生活中,一定不要让孩子觉得数学是多么深不可测的东西,而应该遵循“大道至简”的道理!咱们随便举几个例子,来看看生活中那些隐藏的数学:

最浅层次的,培养孩子对数字和数量的理解:

比如让孩子观察自己的身体,可以问问他“你有几只眼睛?几个嘴巴?手上有几个手指头?”等等。

随时看到的事物也可以问:“小狗有几条腿呀?数一数刚才爬了几级台阶。”

吃饭时在餐桌上也可以互动:“宝宝,你可以观察一下,看看是你碗里的米饭多还是爸爸碗里的米饭多。”

深一点的,培养孩子对形状和空间的意识:

比如孩子常玩的积木,可以让孩子观察和识别:“这是长方形,这个是圆形的,这个是三角形的……”

平时孩子玩的玩具、读的绘本也有各种形状,可以给孩子介绍说“球是圆的、书是长方形的”等。

延伸一点,可以让孩子认识远近、上下、左右等空间概念:

如“这个汽车停在路灯旁边,小球放在篮子里面,现在妈妈走到你的前面”……

数学一定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让孩子自己观察、自己接触,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通过一些引导可以很轻松地启蒙孩子的数学思维。

2.经验中获得

孩子的成长是在实践中、活动中获得的,因此最好的启蒙就是让孩子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由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特点决定的,让孩子在情景中去体验,他获得的经验比仅仅从书本上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要印象深刻得多,并且对于孩子自己思维的启发很有帮助。举个例子:

带孩子逛超市的场景:我经常带着我外孙女去超市,去之前我会让她自己先统计我们要买什么,比如给家里每人买一个苹果,1、2、3……6,一共买6个;再给妈妈买3个番茄、2根黄瓜;给姐姐和自己各买一个冰激凌;等等。坚持一段时间,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数感。在逛超市结账的时候,我也会让外孙女一起帮忙算账,比如我会引导她来计算,这个冰激凌花了3元,我们给了收银阿姨5元,阿姨需要给我们找多少钱呢?

3.父母启蒙占第一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教导孩子如何去认知这个世界了,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启蒙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

就像著名的教育家卡尔·威特说的一样,“父母对孩子的辅导是任何老师都替代不了的”。特别是妈妈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教育方式等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实际上,妈妈作为天生就与孩子最亲近的人,在教育孩子上有着先天优势。妈妈不一定非得是数学专家,但是善于用身边的东西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妈妈,远比对着课本一板一眼教学的老师影响要更大。

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各有不同。只有在家庭中,爸爸妈妈能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来对他进行“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这是课外辅导班以及学校里的老师所做不到的。

4.跟随规律不超前

我研究儿童的数学思维已经47年了,对于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我想和大家聊一聊。

一定要遵循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这点非常重要。

你们知道吗,孩子每项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分层次递进的。比如分类能力的发展,孩子会先根据物品的外观属性,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再学会用类属关系,如动物、水果等分类。而且分类的标准是从一个维度逐步增加到多个维度,详细的内容我会在后面的章节里介绍。如果不遵从孩子的发展规律,跳跃着让孩子学,往往会起到揠苗助长的作用。

对于3—6岁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都是从生活中获得有关数学的感性经验,并且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爸爸妈妈只需要给孩子提供符合他这个年龄阶段需求的材料和场景就行了。材料比如玩具、绘本,场景就是游戏或者生活中有关数学的对话等。对孩子数学思维的启蒙就是这么简单。 D8GyaGPAZjihI2lt5BEGTbNriVYw73/w2wuO7JdrKr9E8EuZCBTA30e1PZXJf8Q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