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一篇 |

始计篇

【提要】

《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总揽全书的纲。它所阐述的是军事领域最基本的问题和法则,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它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贯穿于全书各个篇章之中。

本篇内容大略可以分为四部分。

1.讲述军事对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它是关系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头等大事。

2.从整体、战略高度阐述君主(或统帅)用兵必须首先考察的五个基本主客观条件:(1)政治状况或政治路线;(2)天时;(3)地利;(4)将领;(5)军队的编制与法令、法规。强调君主(或统帅)必须对上述五个基本条件做深入的了解和衡量,才能赢得有利的客观形势,取得战争的胜利。

3.阐述用兵时必须掌握的特殊法则,指出用兵的特点是要“因利而制权”,要行“论道”。只有善于根据战争情势的变化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特别是善于运用种种计谋制造假象,欺骗敌人,才能克敌制胜。

4.最后,强调用兵之前在庙堂之上进行周密谋算(即从上述五个基本条件出发进行衡量与谋划)的重要性,指出这是预计战争胜负的关键。

【原文】

孙子曰:兵者 ,国之大事,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的领域,也是关系国家存亡的根本之道,是不可不深入考察的。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 ,校之以计 ,而索其情 :一曰道 ,二曰天 ,三曰地 ,四曰将 ,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 、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 、官道 、主用 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 ,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

所以,必须从五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和谋算,以求得对敌我双方真实情况的了解。这五个影响战争胜负的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是指能使人民与君主同心同德的政治方针和政策,它能促使人民甘愿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害怕任何危难。所谓天,是指用兵时的时节和气候,是晴天还是雨天,是气候寒冷还是气候炎热,是春夏秋冬的哪个季节。所谓地,是指用兵时,距离敌人是远还是近,所处的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是宽阔地带还是狭窄地带,是处于死地还是处于生地。所谓将,是指统率军队的将领是否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仁爱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的素质与能力。所谓法,是指军队的编制、法令、法规和对各级指挥官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后勤军需的掌管和供应。所有以上五方面情况,作为军事将领虽然一般都会有所了解,但只有那些深入了解这些情况的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不能深入了解这些情况的人是不能取胜的。所以说,必须认真地对它加以比较、计议,才能求得对实情的深入了解。也就是说,要了解敌我双方,哪一方政治清明、政治方针正确,哪一方的将领有才能;哪一方占有天时与地利;哪一方军队编制合理,法令、法规得到很好的执行;哪一方军队体质健强,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军队管理得好,赏罚严明。我从这五方面加以比较、算计,便可以预知战争的结局是谁胜谁负了。

【原文】

将听吾计 ,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 ,乃为之势 ,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 ,强而避之,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 ,不可先传也

【译文】

如果君主听从我的上述计谋,并用它去指导战争,就会取得胜利,在这种情况下,我便应当留下来帮助他;相反,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而用另外的计谋去指导战争,将会招致失败,这时,我便应该离开他。君主或统帅经过权衡利害,听从我的计谋,将会形成有利的客观形势,这是有助于实现战略目标的外部条件。当然,有利的客观形势也是人们从有利的原则出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机动灵活的举措造成的。须知用兵是一种诡诈之道,需要运用种种欺骗敌人的方法。自己本来力量很强,却要向敌人伪装成似乎没有什么力量;本来准备用兵,却要伪装成怯懦不敢用兵;本来要打近处却装作要攻打远处;本来要攻打远处,却装作要攻打近处。要用小的利饵引诱敌人,乘敌方混乱之时进行攻取。对实力雄厚的敌人要有充分的应战准备;对战斗力强的敌人要暂时避开他们的锋芒;对于容易冲动发怒的敌军将领,要设法挑逗他、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对于轻视我方的敌人,要设法使他更加骄傲,丧失对我方的警惕;对于有充分休整、精力充沛的敌人,要设法搞得他们劳累疲惫;对于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们、分裂他们;要在敌人没有准备时,突然发起攻击,使我方的进攻在敌方意料之外。凡此种种,都是军事家用兵取胜之道,这些只能因时、因地、因人灵活运用,它是无法事先传授的。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 ,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用兵打仗之前,君主或统帅都要在庙堂之上进行策划谋算,谋算得多,非常周密,胜过了敌方,在战争中取胜的机会就会多一些;相反,谋算很少,很不周密,不能胜过敌方,取胜的可能性也就会很小,更不用说那些根本不进行谋算的了。我从战争双方事前谋算的比较中,便可以预知战争的结局将会是谁胜谁负。

【战例】
齐魏马陵之战

《孙子兵法》很重视预先了解战场和战机的重要性。因为如果预先知道与敌作战的地点和时间,就能够做到准备充分、防守牢固。只有这样,才能靠着周密的计划和部署在战争中取得优势,掌握主动权。

战国时期的齐魏马陵之战,因齐军预先了解了战场和战机才一举击败了实力强大的魏国。齐军获胜的原因主要在于战前精心的谋划。

前341年(周显王扁二十八年),魏国与赵国联合出兵,任命魏国大将庞涓为帅进攻韩国。齐国响应韩国求助,派大将田忌领兵迎敌,直奔魏国都城大梁。齐国这样做的用意是把魏赵军队引到凶险地点,然后一举歼灭。魏将庞涓听到都城情况有变,果然急忙调兵返回。齐国军师孙膑与庞涓都曾是鬼谷子的学生,跟从他学习兵法,后庞涓任魏国大将,因嫉妒孙膑的才能,陷害孙膑使他被处以膑刑。后孙膑由齐国使者淳于髡秘密救出,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孙膑对庞涓的为人与用兵比较了解,知道庞涓一向骄傲轻敌、急于求胜,他让齐军在入魏国时建十万锅灶,接着在第二天把锅灶减为五万,第三天减为三万。庞涓看到齐军这样的情形,心中大喜,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怯了,来到我方国土刚刚三天,士兵就已经逃亡过半了。”于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庞涓便轻率地摒弃步兵,率领精锐骑兵挑近路追赶齐军。当然,庞涓的所作所为早在孙膑的意料与算计之中,他让齐军在马陵设好埋伏,等着庞涓前来送死。

马陵是一处易于设伏的军事重地,也是魏兵的必经之地。兵马一旦在此中伏,则难逃一死。因此,选好了时间和地点,有了精密的部署,孙膑就已经预见到了这场战争的结果。他让士兵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写下“庞涓死此树下”几个大字。

庞涓按预料中来到树下,借着火光看见树上的字。这时,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士兵纷纷落马。庞涓自感才竭智穷,兵败名裂,于是一声长叹,拔剑自刎。

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孙膑精心计划和周密部署,齐军完全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在预定的地点和时间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王翦益兵定楚地

韩、赵、魏三国灭亡,燕王战败逃亡,秦国又连续打败楚国。秦将李信,年轻勇猛,曾经仅仅带了几千人就把燕太子丹追赶到衍水,打败了燕国并活捉太子丹。他认为只要二十万大军就可以灭了楚国,而当时的大将王翦认为需要六十万人。秦始皇于是看轻王翦,派李信带领二十万人攻楚。王翦辞官回到频阳养老。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丘,大破楚军。李信又攻陷*、郢,而后领兵向西,计划与蒙恬会师于城父。楚军趁机尾随秦军,紧跟了三天三夜,最后大破李信的军队,攻入两个壁垒,杀了七个都尉,秦兵大败。

秦始皇马上到频阳去拜访王翦,向他赔罪,请他为国效力。王翦推托不成,于是率领六十万大军出发,秦始皇亲自送到灞上。王翦临行前请求赐给他极多的良田屋宅园池,托说想趁大王现在信任他的时候,及时求赐园地以作为子孙的产业。秦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到了关口后,又曾五度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良田。有人认为他这样做不合适。王翦说:“不是的。秦王待人粗暴又不信任,如今全国武装士兵都交付给我,我不多要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秦王肯定不放心。”

王翦大军到达后,坚筑壁垒防守,不肯出战。楚兵屡次出来挑战,秦兵始终不出。王翦天天要士兵休息沐浴,改善伙食以抚慰军队,并与士兵们一同饮食。一段时日后,王翦派人探听军中在玩什么游戏,底下回答说:“正在玩投掷重石与跳远的游戏。”王翦认为到了出战的时候了。

楚军数次挑战而秦兵却不应战,于是楚将领兵向东撤退,王翦趁机派军队追击,追至蕲南,斩杀楚国的将领项燕,楚兵大败而逃,秦军乘胜平定了楚地城邑。一年以后,楚王被俘,楚地成为秦的郡县。后来,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灭了燕国和齐国。 WufImlSZvw4/fUCkrd3RJs3PcU90Ii+kOfiwHRfhwaDGv+VoWuC1zi2q9TikVf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