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梁惠王上

凡七章。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 [1]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 [2] 而国危矣。万乘之国 [3] ,弑 [4] 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 [5] 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6]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跑到魏国来,是想做什么对我国有利的事吧?”孟子回答说:“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就谈利呢?只要讲仁义就好。如果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呢?’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呢?’士人和百姓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呢?’举国上下追逐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能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能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一百辆兵车,不能算不多了。如果轻义重利,那大夫若不把国君的全部财产夺去,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的人遗弃自己的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的。您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益呢?”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 [7] 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 [8] ,庶民子来。王在灵囿, 鹿攸伏 [9] 鹿濯濯 [10] ,白鸟鹤鹤 [11] 。王在灵沼,于 [12] 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 [13] ?予及女偕亡 [14]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边看着鸟兽,一边说:“有德行的人也会以此为乐吗?”孟子回答说:“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体会这里面真正的乐趣,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这种快乐,也无法体会这里面真正的乐趣。《诗经》上说:‘开始筑灵台,经营又经营,大家齐努力,很快就落成。王说不要急,百姓更努力。王到灵苑中,母鹿正安逸,母鹿壮又肥,白鸟羽毛洁。王到灵沼中,满池鱼欢跃。’周文王借百姓之力兴建高台池沼,可是百姓却乐于被他役使,把那台叫作‘灵台’,把那池沼叫作‘灵沼’,还为里面拥有各种各样的禽兽鱼鳖高兴。就因为王能与民同乐,所以他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汤誓》上说:‘太阳(夏桀)啊!你什么时候消失呢?我宁肯跟你一起死去!’作为一国之君,百姓竟想和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台深池、奇禽异兽,他自己能高兴到哪儿去呢?”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15]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16]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 [17] ,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18]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19] 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20]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 [21] 之教,申 [22] 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23]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24] 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5]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26] ,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真可谓鞠躬尽瘁。河内闹饥荒,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到河东,同时还从河东往河内调粮赈灾。如果河东遭了饥荒也是这样做。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体恤民情的。可是,那些国家的百姓却并未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也并未因此而增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孟子回答说:“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来打个比方吧!战鼓一响,双方刚一交战,就丢盔卸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五十步的战士竟耻笑跑一百步的战士,您觉得那些跑五十步的战士做得对吗?”

梁惠王说:“不对,虽然他没跑一百步,但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再希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季节,不去征发徭役,妨害百姓的生产,那就会有吃不完的粮食。如果不用细密的渔网到大池沼里捕鱼,那就会有吃不完的鱼。如果定时砍伐树木,就会有用不完的木材。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百姓对生老病死就不会有怨言。百姓对这些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啊!

“凡是五亩大的宅园中都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家畜,家家都有足够的饲料和时间去喂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都能吃上肉了。有百亩耕地的人家,不妨碍他们生产,那么,人口少的家庭就能吃得饱了。用心地办些学校,时常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训导他们,那么,人人都会敬老尊贤,老人也就不用头顶着、肩扛着重物在路上奔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棉袄穿,有肉吃,普通百姓不用为衣食发愁,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检查、制止。有人饿死在路边还不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错,是年成不好啊!’这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王如果不推托说年成不好,而是改革政事,别国的百姓就都会来投奔您的。”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27]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 [28] 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 [29] 曰:‘始作俑 [30] 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于接受您的批评。”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什么不同。”

孟子说:“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您的马圈里有健壮的马,可是饥民横尸荒野,这等于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兽类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做百姓父母官的,主持政事,却要鱼肉百姓,那还算是百姓的父母官吗?孔子说过:‘第一个制作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该断子绝孙!’孔子所痛恨的,就是因为木偶、土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用人形的木偶、土偶代替人来殉葬,尚且不可以,又怎么能让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 [31] ,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 [32] ,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33]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 [34] 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译文】

梁惠王说:“早先魏国实力雄厚,天下无国能敌,这一点,您自然很清楚。现如今,东边和齐国打了一仗,大败而回,连我的大儿子都牺牲了;西边又败给秦国,丧失了河西七百多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抢去了八个城池。我认为这实在是奇耻大辱,希望能够替我国所有的战死者报仇雪恨。您说该怎么办?”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纵横一百里的小国,就可以实行仁政而使天下归服,何况魏国这样的大国呢!您如果向百姓推行仁政,减少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够深耕细作,勤除荒草;让年轻的人在闲暇时学习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尽心竭力、待人忠诚守信的道德,而且运用这些道德,在家就侍奉父兄,居官则尊敬上级,这样,就是拿着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秦国、楚国经常征兵,侵占了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耕种,无法供养父母。他们的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儿四散奔逃。秦王、楚王使他们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您去讨伐他们,谁会抵抗您呢?所以说:‘施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这一点您毋庸置疑!”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 [35]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 [36] 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 [37] 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 [38] 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 然兴之矣 [39]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 [40]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41] ,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孟子谒见完梁襄王,回去对别人说:“从远处看,他没有个国君的样儿;离近看,也看不到他的威严。他突然问我:‘怎样才能平定天下呢?’

“我回答说:‘天下归于一统,就能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又回答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谁愿意跟随他呢?’

“我又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您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若是长期不下雨,禾苗自然就枯萎了。如果层云密布下起大雨,禾苗就又勃发出生机,茂盛地生长起来。像这样,有谁能够阻挡得住呢?如今各国的君王,没有一个不好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王,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伸长脖子期待他来解救了。如果真是这样,百姓就归附于他,跟随他走,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有谁能挡得住呢?’”

【原文】

齐宣王 [42] 问曰:“齐桓、晋文 [43] 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 [44] ,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 [45] 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46]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47]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 [48]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 [49]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 [50]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 [51]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52] 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 [53] 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54] 。’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 [55] ,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56]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57]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8]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59]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 [60] ,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 [61] 为采色 [62] 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 [63] 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 [64] 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 [65] 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 [66] 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 [67] 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68]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 [69] 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 [70] ,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 [71] 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 [72] 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73]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74] ,奚 [75] 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 [76] 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您能给我讲讲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是怎样称霸的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们没记录下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所以齐、晋二公的事迹没有传到后世,我也不曾听过。王如果一定要我说,我就讲讲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齐宣王问道:“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够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一切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安居乐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是没有人能够阻挡的。”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能。”

齐宣王说:“您从哪儿看出我能呢?”

孟子说:“胡 曾告诉我一件事,王坐在大殿之上,有人牵着牛从殿前走过。王看见了就问道:‘牵着牛往哪儿去?’那牵牛人回答:‘准备宰了祭钟。’王就说:‘放了它吧!看它哆嗦的样子,太可怜了。牛本身没什么错,却被送进屠宰场,我实在不忍哪!’那人又说:‘那么,难道就废除祭钟这一仪式吗?’王又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代替吧!’不知道这事是否属实?”

齐宣王说:“有的。”

孟子说:“您有同情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以为王是吝啬,我早就知道王是同情牛啊!”

齐宣王说:“对呀,竟然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也不至于连一头牛都舍不得呀!我就是不忍看它吓得浑身发抖的可怜样儿,毫无罪过而被送进屠宰场,才用羊代替它。”

孟子说:“百姓说您吝啬,您也不必奇怪。用小的代替大的,他们哪能理解您的良苦用心呢?如果说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送进屠宰场,那么宰牛和宰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其实我也搞不懂自己是怎么想的。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代替牛的。您这么一说,百姓说我吝啬真是理所当然的了。”

孟子说:“百姓误解您没什么关系,您这种不忍之心正说明您仁爱,关键是您亲眼看见了那头牛,却没有看见那只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再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悲鸣哀号,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君子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就是这个道理。”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中说:‘别人想什么,我能揣摩到。’您就是这样的。我虽然这样做了,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您老人家这么一说,我的心就明白自己为什么那么做了。但我这种心情和王道相合,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能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看清楚鸟身上的细毛,却看不见一车子柴火。’您能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不能。”

孟子随即说:“如今您的恩惠足以使动物沾光,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为什么呢?这样看来,拿不起一根羽毛,只是不肯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一车子柴火,只是不肯用眼睛的缘故;百姓得不到安抚,是因为您不肯施恩于民。所以您不行仁政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干,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和不能干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是真的不能做。替老年人折取一段树枝,却对别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是不肯干,不是不能干。您不行仁政不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一类,而是属于替老年人折取树枝一类的。

“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如果以此作为您施政的原则,那您想统一天下简直太容易了。《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进而推广到封邑和国家。’这就是说把这样的恩惠推广到其他方面就行了。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广开去,就足以安定天下;不这样做,甚至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古代圣贤之所以比普通人强百倍,没有别的诀窍,只是他们善于推行他们好的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惠足以使动物沾光,百姓却得不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万物皆同一理,人心更是这样。王,您考虑一下吧!

“难道说,动员全国军队,使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仇构怨,这样做您心里才痛快吗?”

齐宣王说:“不,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才痛快呢?我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想得到我最想要的东西啊!”

孟子说:“王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吗?是为了美好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侍候您的人不够多吗?这些,以您现在的实力,完全可以实现,难道您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最想得到什么就可想而知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等国都来朝贡,自己做天下的盟主,同时安抚周围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这样的做法想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就好比爬到树上去捉鱼。”

齐宣王说:“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呢!爬上树去捉鱼,虽然得不到鱼,却没有祸害。以您这样的做法想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处心积虑,劳民伤财,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引祸上身。”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呢?可以讲给我听吗?”

孟子说:“假设邹国和楚国打仗,您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小国不可以跟大国为敌,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现在四海之内,方圆千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只是其中的一个。以其中之一的力量跟其中之八为敌,这和邹国跟楚国为敌有什么分别呢?这条路行不通,那么为什么不试着换条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呢?

“现在王如果能改革政治,施行仁德,就会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齐国来做官,庄稼汉都想到齐国来种地,行商的都想到齐国来做生意,来往的旅客也都想取道齐国,各国痛恨本国君主的人们也都想到您这里来控诉。如果真能达成这种局面,又有谁能抵挡得住您呢?”

齐宣王说:“我脑子混乱,对您讲的理想不能再有进一层的体会,希望您辅佐我,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然无能,但可以按您说的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只有士人才能够做到。至于一般人,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他们犯了罪,再去惩罚他们,这等于陷害他们。哪有仁爱的人身为父母官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人们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再去诱导百姓走正路,百姓就甘心听从他的命令了。

“现在呢,规定人们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尚且度日艰难,年成不好,只有死路一条。这样,大家想活命还怕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义呢?

“如果您要施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入手呢?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让他们在四周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和猪这类家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期,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百亩大的农田,不去妨碍农夫的生产,就能解决八口之家的温饱问题。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人,就不致头顶着、背负着物件在路上行走了。老年人个个穿丝棉袄吃肉,百姓不用忍冻受饿,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注释】

[1] 梁惠王:魏惠王,惠是他的谥号。因为魏国都城是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也叫梁惠王。

[2] 交征利:互相取利。征,取。

[3] 万乘之国: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就是较大的诸侯国。乘,古代一辆兵车叫一乘。

[4] 弑:杀。古代把臣杀死国君或儿子杀死父亲叫作“弑”。

[5] 苟:如果。

[6] 餍:满足。

[7] 攻:治。这里指建筑灵台的工作。

[8] 亟:急迫。

[9] 鹿攸伏: ,母鹿;攸,助词,用法相当于“所”。

[10] 濯濯:肥胖而有光泽的样子。

[11] 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12] :于,语气词,表示感叹; ,充满。

[13] 时日害丧:时,此、这;日,太阳;害,通“曷”,何。

[14] 予及女偕亡:予,我;女,通“汝”,你;偕亡,一起死。

[15] 填然鼓之:填然,形容鼓声;之,助词。

[16] 走:跑。古代把快跑叫“走”。

[17] 直不百步耳:直,只是、不过;耳,助词。

[18] 数罟不入 池:数,细而密;罟,渔网; ,大且深。

[19] 帛:丝织品的总称。

[20] 无失其时:种庄稼、养畜禽、养鱼捕鱼,都要抓住时节。时,时候,时节,时机。

[21] 庠序:古代称学校,夏代叫“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22] 申:重复强调。

[23] 颁白:斑白,指头发花白。颁,通“斑”。

[24] 王:称王。

[25]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饿莩,饿死的人。发,开仓放粮赈济饥民。

[26] 王无罪岁:王你不要把过错推给年成。无,同“毋”,不要;罪,把过错归于;岁,年成,年景。

[27] 庖:厨房。厩:马棚。

[28] 恶:何,为什么。

[29] 仲尼: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30] 俑:殉葬用的木偶、土偶。

[31] 晋国:此指魏国,而不是三家分晋的晋国。

[32] 洒之:洗去耻辱。洒,同“洗”。

[33] 耨:锄草。

[34] 制:通“掣”,拉,拽,拿起来。

[35] 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

[36] 卒然:同“猝然”,突然。

[37] 与:从,跟随。

[38] 七八月:周代历法,七八月相当于今天的农历五六月。

[39] 然兴之矣: ,通“勃”;然,猛然;兴,兴起;“之”和“矣”都是语气词。

[40] 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统治者。

[41] 由水之就下:由,同“犹”,如同,好像;水之就下,水向下流。

[42] 齐宣王:名辟疆。

[43] 齐桓、晋文:齐桓,齐桓公,名小白;晋文,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其次是晋文公。

[44] 无以:不得已。以,通“已”。

[45] :人名。

[46] 衅钟:用牲畜的血来祭大钟的落成,这种仪式叫衅钟。衅,祭名,血祭。

[47] 觳觫:因恐惧而发抖。

[48] 褊小:狭小,狭隘。

[49] 无异:无,不要。异,怪、奇怪、怀疑。

[50] 隐:可怜、哀痛。

[51] 说:同“悦”,高兴,喜欢。

[52] 忖度:揣想,猜测。

[53] 戚戚:忧愁、悲伤的样子。

[54] 舆薪:车薪,一车柴火。

[55] 挟太山以超北海:挟,挟持;太山,即泰山;北海,即渤海。

[56] 折枝:折断树枝。

[57]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字,动词,对待老人;第二个“老”字是指老人、父母;第三个“老”字,也是指老人,是别人的老人、父母。

[58] 天下可运于掌:主宰天下。运于掌,手掌运转、转动。

[59] 家邦:家和国。

[60] 权:原指秤锤,这里作动词,称物。

[61] 抑:选择连词,还是。

[62] 采色:鲜艳的颜色。

[63] 便嬖:左右亲近者。

[64] 莅:临,如。

[65] 殆:可能,大概,或者。

[66] 邹人与楚人:邹和楚都是国名。

[67] 盖:同“盍”,何不。

[68] 涂:同“途”,道路。

[69] :同“诉”,告诉、诉说。

[70] :同“昏”,头脑混乱。

[71] 罔民:用网捉百姓,引申为陷害百姓。罔,同“网”。

[72] 制:规定、订立制度。

[73] 轻:轻易,容易。

[74] 赡:充足,丰富。

[75] 奚:何,哪有。

[76] 盍:何不。 9VH5tdjiGockyk1s5IQOpTJMVknD8Z2BjGaNrkHWHGPAT4keVdo6prfz4BEGCq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