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令人痛苦,但不幸的是,抑郁又非常常见——全球有超过3亿的人深受抑郁之苦。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在工作中常常遇到被抑郁困扰的来访者。不过,出于种种原因,很多抑郁者并未能走进咨询室,也未能去医院接受心理治疗。在某种程度上,简便易得的自助类图书为抑郁者提供了克服困境的希望。目前,市面上的抑郁自助类图书各有侧重,大多简要地提供了一些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自我训练方法,通常篇幅较短,对抑郁的介绍往往较为粗浅。
保罗·吉尔伯特(Paul Gilbert)教授的这本《战胜抑郁症》为那些想更深入地了解抑郁的人而写。吉尔伯特教授是英国德比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英国心理学会会员。多年来,他一直积极研究与羞耻有关的情绪障碍,创建了慈悲聚焦疗法(compassion-focused therapy),帮助人们通过培养慈悲心来完善自己。到目前为止,吉尔伯特已经出版了21本书、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战胜抑郁症》是他著作中深受好评的一本。这本书的第一版写于1997年,目前是第三版。其核心仍然基于原先的一些想法,但增加了正念练习,以及十多年来吉尔伯特在慈悲聚焦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第三版的第一部分,吉尔伯特从抑郁的症状、起因、适应性价值等几个角度帮助读者理解抑郁,尤其是适应性价值这个角度。它与认为抑郁只是“一种疾病”非常不同,能大大地宽慰抑郁者因抑郁而引起的羞耻感。而这种羞耻感往往会加深抑郁,并导致抑郁者无法寻求帮助。与一般的认知行为治疗自助手册相比,这本书虽然也关注症状表现、讨论思维方式对抑郁感受的影响,但也借鉴了精神分析理论,梳理症状背后的意义,强调早期生活经历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加深了读者对自己的理解和接纳。
本书第二部分的第七章和第八章是作者在这一版中新增加的重头戏。我们需要做什么才能治愈自己?对于心理咨询来说,除了来访者的咨询目标,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治疗联盟和关系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没有人能忍受一位严苛、无情的咨询师,因此,当我们借助于自助类图书,做自己的咨询师时,也需要重视与自己建立的治疗联盟和关系。第一步便是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吉尔伯特以正念作为战胜抑郁的准备工作,其目的在于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和情绪涵容能力,而这两者是自我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吉尔伯特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尽可能保持温暖和善解人意的态度,带着对自己的好奇心,运用理性和同情心关爱自己,激活大脑的情绪安抚系统。同时,学会用非批判性的方式集中注意力和引导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思维模式,改变自己的行为。
本书第三部分介绍了如何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停止对自己的批评和凌辱,学会关爱自己,用同情心改变抑郁体验。第四部分把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谈到的某些方法应用到与抑郁相关的一些具体问题上,比如渴望被认可、羞耻、内疚、愤怒、挫折、失望、理想的破灭、完美主义等。
作为自助类图书,《战胜抑郁症》的内容通俗易懂,颇像一位温和又富有同情心的心理治疗师,向你娓娓道来各种专业知识和解决办法。它所提供的自助方法具有很好的操作性。虽然基于认知行为治疗理念和方法,但并没有很多让人望而生畏的表格和任务(当然,不可避免也会有一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妨想象自己正在和作者进行一场对话,或者把他当作你的督导师,而他正在指导你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带领你学习富有同情心的自我完善艺术。另外,书中讲述了许多抑郁者的故事,也许会让你深有共鸣。对于心理健康的专业人员而言,吉尔伯特对三套情绪系统运作模式的理解,以及战胜抑郁的思路与方法也很有参考价值。
凡事都需要练习,本书很多章节的最后一部分都提供了一些自助练习,难易程度各不同。正如吉尔伯特所说,每个人的抑郁症状都有与别人相似的部分,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就像不会有两场一样的心理咨询,在阅读自助类图书时也需要尊重自己的感受,选择适合自己、对自己真正有用的练习。你可以试着把这些练习当作游戏,加入自己的创意,但尽量不要强迫自己做任何事情,只是尽可能地留意和坦然地面对各种可能性。不过,自助类图书并非万能解药。吉尔伯特也提醒读者,它并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
作为一本抑郁自助书,本书不仅以深度见长,还颇有“厚度”。得以顺利翻译完成,首先要感谢本书的编辑张庆丽,她的电话给予我许多陪伴和支持,减少了我翻译时的孤独。她在细节上的建议和无尽的耐心,也让我欣喜和感动。感谢我的导师陈祉妍,她细致审阅了本书,但更重要的是始终给我自由和鼓励。
感谢我的家人,多年以来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感谢我的孩子,他的笑容和拥抱,是治愈一切苦闷的良药。感谢我现在的分析师,一直陪伴我去发现自己。感谢我的督导,他常常提醒我共情和理解他人的重要性。感谢我的音乐老师陈曦提供的原创背景音乐,为行文带来许多灵感,而音乐本身也有治疗的作用。感谢我所有的来访者,他们的勇气和真诚为我的工作提供了动力和思考的源泉。
江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