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抑郁在进化层面的意义

本章我们将讨论抑郁可能的作用,或者说,抑郁背后的目的。借此,我们将能理解抑郁并非(只是)一种疾病或病态,而是进化的产物。大脑具备出现这些状态的可能性,我们也可以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情绪及其用途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情绪常见的功能。人类之所以进化出各种各样的情绪,是因为它们能帮助我们看清周围环境,并对之做出相应的反应。 1 情绪引领我们(以及其他动物)完成诸如发展亲密关系、避免伤害和克服困难等重要目标。情绪也赋予外在事物意义。如果你对一切都毫无感觉,又有什么对你而言是真的重要的?让我们看看与威胁-保护系统有关的情绪。在分析每一种情绪时,都要仔细想想它们怎样发挥自我保护的作用。你会发现,它们并不是为了给我们制造痛苦,而是为了帮助我们。

·愤怒 :挫折、想要的东西得不到、看到不公正的事情、被贬低都会导致愤怒。愤怒让我们想解决问题,想做点儿什么“把它搞定”。愤怒还会让我们想报复那些让我们或我们爱的人痛苦的人。愤怒时,身体会有一些特别的“感觉”,满脑子里都是那些让人恼怒之事。伴随愤怒而来的是一些特定的想法,请你想一想愤怒时你会出现什么念头。生活中可能有一些特定的事情会引发你的愤怒,每个人都有一触即发的“引爆点”。请留意愤怒的旋涡怎样牵引着你的思维。

·焦虑: 它的核心是威胁因素,让我们有紧迫感,促使我们去做点儿什么。焦虑让我们想逃跑,远离可能的伤害以确保安全。焦虑时,我们满脑子都是危险和威胁因素。就像愤怒那样,生活中可能有一些特定的事情会引发你的焦虑。

·厌恶: 它与焦虑和愤怒不一样,它的初衷是让我们远离有毒物品,通常被认为与身体反应有关。如果厌恶中带有愤怒,则变成蔑视。

·羞耻感: 羞耻感常常混合着愤怒、焦虑和厌恶。这种情绪专门针对自己。羞耻感的典型特点是让我们想逃走、关闭心扉或顺从以避免被拒绝。如果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就会出现羞耻的感觉。

·内疚感: 让我们警惕自己是否在利用或伤害他人,而且促使我们在那之后努力去修复关系。我们将在之后的章节中进一步了解羞耻和内疚。

那么积极情绪呢,它们有什么作用? 2

·兴奋: 会激励和指导我们追求特定之事。一般来说,人们对自己想做的事、想达到的目标会有兴奋感,而实现目标会让人感到愉悦。总之,积极情绪指引我们追求有益之事。其实,哪怕是一些简单的事,比如享受一顿美食、晴朗而温暖的天气、散步、和朋友聊天等,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小乐趣。

·满足感: 是和兴奋截然不同的一种积极情绪,它让我们感到平静和幸福,帮助我们停下追逐欲望的脚步,让我们得以休息。有趣的是,虽然满足感是幸福感的关键,但西方社会并不那么重视它。

·爱和喜欢: 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有着积极的关系。它们给大脑传递“我们是安全的”的信号,能缓解威胁系统。这种感受帮助我们建立情感联结,即便不在眼前,彼此仍互相牵挂。正如我们在第二章中提到的,喜爱有很好的安抚作用。

想一想这张清单上的每个情绪,再问一问自己:“当我出现这种情绪时,我的身体想做什么?它是怎样控制我的思维的?当我愤怒、焦虑或恋爱时,我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以下问题二选一:是你在想着你的情绪,还是你的情绪在想着你?老实说,两者都有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很容易被情绪绑架,导致自己的想法被情绪左右。或许,我们并没有学会如何远离情绪的旋涡。情绪说“想想这个”“琢磨琢磨这个”“得担心一下那个”,而我们就照做了。当然,这种影响是相互的。我们思考事物的方式、对事物所赋予的解释和意义也会扰动我们的情绪。

总之,尽管让我们不愉快,甚至让我们感到痛苦,但情绪还是有一些特定的功能。我们有时把威胁-自我保护情绪(如焦虑和愤怒)称为“消极情绪”或“坏情绪”,这种观念会导致我们以错误的心态处理情绪。仅仅因为它们带来不好的感觉就被认为是消极的,其实它们是自我保护系统的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能善待它们,处理它们将会容易得多。或者这样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感觉糟糕。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无法愤怒、恐惧、厌恶或内疚,那会是什么样的人?这些情绪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是人之天性。我们之所以会经历诸多心灵上的痛苦,是因为我们生来就有进入这些情绪状态的可能。

我们生活的世界,强调幸福和美好的重要性。问题是,你可能被这些说法误导,因为它们没有同时告诉你,在很多时候感觉不好是正常的,也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甚至从长远来看对你有益。对考试失败的焦虑让你努力学习,对城市的某些区域的焦虑会让你远离它们。

再想一想,如果心爱的人去世,我们必然会哀伤不已。同样让你难过的是,你会睡不好、总是哭泣、极为思念对方,还会感到愤怒和空虚。我们可能学会与人分享这些感受或者学会避而不谈,但不管怎样,大多数人都有可能进入悲伤状态。

另一个例子是,我们都有攻击他人的可能,都可能会有报复心:如果有人伤害了你的孩子,你心中肯定会燃烧着复仇的火焰。那么,我们当然也有可能会感到焦虑。因为,所有这些可能出现的情绪都打包在我们的基因蓝图之中。只是由于基因和成长过程的差异,导致我们对情绪的反应有快慢、强弱之分。

潜在的情绪状态需要被激发

我们虽然有各种潜在的消极(和积极)情绪,但或许从不会(充分地)激活它们。假设你爱的人都比你长寿,那么尽管你有体验悲伤的内在能力,但可能没有机会真正地体验悲伤。如果你或你的家人不曾被人严重伤害过,你可能就永远无法体会迫切地、一遍又一遍地想复仇的想法和感受。事实是,虽然很多人未经历过这些痛苦的心理状态(如悲伤、残忍地报复、抑郁),但并不表示他们不具备产生这些情绪的能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情绪的作用:情绪的触发点、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很多因素会对这四个方面造成影响,我们可以训练大脑逐一解决。

进化赋予同情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识别情绪什么时候是有益的,什么时候它们自行其是地掌控我们的生活,以及什么时候我们的想法和诠释风格让我们生活在阴影之中。情绪系统可能无法忍受情绪本身,并“掌控”我们的想法和自我感知。我很确定,大家都有焦虑或愤怒的时候,而且大家心里都明白,我们很可能会被情绪战胜,且很少会尝试驾驭情绪的缰绳,把它们拉回来。

抑郁的价值

不过,你可能会问:抑郁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3 我们很容易理解愤怒、焦虑和爱有适应性价值,但抑郁似乎没什么用。好吧,坦白地说,它常常的确没什么用。但我们可以从情绪平衡的角度来想一想。比如说,适当的愤怒是有益的,但强烈的愤怒、攻击性和恐惧通常有害无益;适度的焦虑是有益的,但强烈的惊恐发作往往毫无益处。虽然我们有一套基础的焦虑和愤怒系统,但出于种种原因,这些情绪可能会失去平衡,变得过于强烈,一触即发而又持续很久。

首先要了解的是,抑郁症在某种程度上与旧大脑系统有关,所以动物也会进入一种类似抑郁的状态,通过研究动物的这种状态能更好地理解抑郁症。我们知道抑郁可以减少积极情绪,放大威胁因素,那么关键问题是,对于动物而言,在它们的生存环境中,什么情况下失去信心、不那么积极主动、对威胁更为敏感、不那么活跃可能是有价值的?什么时候大脑进入“逃回到洞穴,躲在那儿,直到情况好转”状态是有好处的?

当我们以这种方式提问时,寻找答案的方式就会与认为抑郁只是“一种疾病”完全不同。当你从抑制积极情绪和激活负面情绪的角度思考,你心中可能就已经有了一些答案。事实证明,许多情况下,这些大脑状态可能会被触发。 4 比如,失去情感依附的对象(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社会隔离,面临人际冲突,被欺凌和贬低,面对重大的压力源而深感无助,陷入困境,等等。当你想到这些,你会发现许多情况都会削弱积极情绪和放大消极情绪。在这些情境下,大脑会自动地切换情绪调节模式,抑制积极情绪,增强消极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新大脑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加深对抑郁的了解。抑郁者在看待我们的世界——抑郁时,我们的注意力在哪儿?感到爱还是缺少爱?胜利还是失败和挫折?和谐还是冲突?自由还是陷入困境?可控还是失控?

答案很明显,每种情况下通常都是后者。我们知道抑郁的人常常没有活力,容易放弃。他们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甚至毫无价值;他们失去信心,表现得顺从、谦恭,而不是自信、坚定。正如刚刚那个问题:“什么时候焦虑和愤怒是有价值的?”我们也可以问一问:“对我们的祖先来说,什么时候放弃一些东西,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并且表现得顺从、谦恭是有价值的?”这里有几个答案供你参考。

防止我们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很多人相信对于自己来说,追求梦想,设定清晰的目标并实现它是非常重要的。这当中有很多人生智慧。能够决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辜负对自己的承诺,努力并实现它们是有益的。不过,我们都知道,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必然会面对失望和挫折、损失和失败。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意识到有些东西可望而不可即,不得不放弃。我们逐渐明白自己有时期望太高,一直在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承认这一点很难,有时的确很难放手。

对于人类和动物来说,轻微抑郁的价值在于(记住,在这部分,当我们谈抑郁时,我们是在谈论“抑制积极情绪和放大聚焦于威胁因素的情绪”),帮助我们放弃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5 假设你想要一栋更大的房子或一辆更好的车,为了赚钱你努力工作,但就是赚不够。在某一时刻,你的精力和热情开始下降。最终,你放弃了,转向另一种可能,或者你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愿望。

如果没有源自内在的信号促使我们放弃追求可望而不可即之物,我们可能会一直为之付出,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最终一无所获。低落的情绪是旧大脑系统发出的“放弃”信号。挫折感和情绪低落可以自动出现,我们常常需要学会分辨何时应该克服这些感受,何时又应该让这些感觉继续,或听从它们的指令,改变自己的生活。

情绪是稍微有些低落,还是变成更为严重的抑郁症,可能取决于你能否接受放弃所带来的损失,或者接受失败,还可能取决于我们的新大脑怎样运用思维和自我意识来处理这些失败。如果我们把不得不放弃视为自己的失败,或被他人(这个世界)以某种方式拒绝,就会导致积极情绪进一步下降——你可能曾有亲身体会。那些能迅速接受放弃和失败的人,比那些犹豫着要不要放弃,一直感到很沮丧、愤怒和自责的人,更容易让生活继续,也较少抑郁。

让我们来看看大卫的故事。他很爱海伦,很渴望和她在一起,想和她约会。几个月后,他开始幻想如果他们能够在一起该多么美好。于是,他想尽办法吸引她。终于,她答应和他约会一次。但在那次约会结束时,海伦说:“谢谢你。我过得很愉快,但我并不想将它变成一种长期关系。对我来说,这只是一次性的约会。”

面对这种让人失望和不顺利的局面,大卫自然会心情低落,因为海伦的这番话让他的努力、计划、幻想(能给他带来美好的感受)和希望全泡汤了。他现在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的幻想都不会发生,所有的欲望都不能得到满足。他不仅失去了他想要的未来——和海伦在一起的可能性,能够给他带来美好感觉、能够刺激到他的兴奋系统的幻想也破灭了。想想看,大卫怎么做能让自己变抑郁?他得怎么琢磨这件事?现在,反过来再想想,他要怎么做才能够结束这种悲伤但很常见的失恋状况,尽快让生活继续?

我们知道有些抑郁者不知道如何忍耐和接受痛苦,如何思考和应对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他们以不同的方式陷入困境时会告诉自己,挫折和失望引发的痛苦非常可怕且难以忍受,他们宁愿绝望地逃离这些感受,而不是学习如何“与这些感受共处并予以解决”。他们还可能会愤怒,要求生活不应该这样——在面对生活的不公平和残酷时。有些人会忙于自责或者反复琢磨这些事,希望这些能帮助自己日后渡过难关。

对有些人来说,丧失可能会唤起来自童年的痛苦回忆,比如被拒绝、不讨人喜欢。大卫甚至可以让这个痛苦的境况变得更糟。比如说,给海伦打电话,想改变海伦的想法,或者让自己变得不开心,通过让海伦感到内疚来说服她。他可能会告诉她,他开始酗酒,甚至现在抑郁了。大卫可以通过很多方法让海伦原先对他的好感荡然无存,她会更不留情面地拒绝他。而这会给他带来更多的伤害,会让他感到自己不值得被人爱,或者其他人冷漠无情。大卫可能没有意识到,是他自己的行为导致了这些问题。

关键是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痛苦,情绪低落是对重大挫折的正常反应。学习如何忍耐和接受生活中的痛苦有时正是前进的方向,我们能做的是学会善待自己,心怀慈悲,度过这些困难的时刻。我们还可以学会放手,接受悲伤是生活的一部分。

对损失的反应:抑郁和悲伤

放弃不能实现的愿望、得不到的东西或爱情会让人感到悲伤,我们也具备悲伤的能力。有人认为某些类型的抑郁像是悲伤,而悲伤有社会和非社会两个方面。例如,一位很有前途的足球运动员伤了膝盖,再也不能踢球。身体不舒服、疾病(包括心理疾病)和伤痛常常是导致人们生活发生改变的原因,它们需要很多调整和哀伤辅导。让我们悲伤的是失去自己想拥有的人或无法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至于前面提到的大卫,他失去的还包括幻想中的生活,以及在想象和计划未来生活、自己在其中的角色时的愉悦感。

与他人失去联结

失去爱人之后的憔悴、愤怒、焦虑、悲伤,以及失去积极感受和动力都是威胁-保护系统对重要丧失的反应。许多年幼的动物,包括大鼠幼崽、幼猴和人类婴儿,在与母亲或者其他很亲密的对象分离时,会出现我们称为“抗议-绝望”(protest-despair)的反应。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它们首先会抗议,情绪更为活跃(表现出不安、愤怒、焦虑,人类婴儿还会哭泣)。但如果母亲并没有因此而回来,婴儿会变得安静和疏离,这就是绝望的状态。

究竟这种表现或状态有什么价值?请记住,大脑这是在抑制积极情绪和激活威胁-保护系统。对于那些失去父母保护的野生动物的幼崽而言,得非常小心,避免走得太远,避免迷路和在阳光下脱水,还要避免因为哭泣和明显的痛苦引起捕食动物的注意。为此,进化设计出一种潜在的大脑模式,它能抑制积极情绪并激活消极情绪。于是,幼崽进入一种非常焦虑和警惕的状态,这促使它们把自己藏起来。

我们认为与之相似的大脑状态和模式在抑郁症中被触发,因为抑郁者常感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结像是被切断了,感到孤单又孤独,没有归属感,世界对他们来说很危险。他们采取了“躲到洞穴深处”的策略,失去了走进社会的活力、信心和积极性。

这些应对丧失的反应机制,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似乎也是人类处理重大个人丧失时诸多反应的粗糙雏形。我们也会经历同样的抗议阶段,在这个阶段会感到愤怒,渴望所爱之人,接下来会感到麻木和绝望。当然,人类的悲伤最为复杂,我们会在这几个阶段之间反复。因此,我并非想过度简化这个过程,只是想说进化机制参与其中。“失去依恋的对象”令人非常痛苦和紧张,我们的生物基础决定了会有这些反应。有这些感受并不是我们的错,但我们需要想一想如何帮助自己从中恢复。

在有些抑郁症状中,抗议-绝望反应以非常微妙的方式运转。它就好像有一个持续的感受基调,让人无论多么迫切地渴望,都始终无法真正感到与他人足够亲近或者有足够的联结。有时候,抑郁者会说自己总是有种“感到孤独和与他人没有联结”的感受基调。有时,即便近期没有经历任何实际的重大丧失,人们也会陷入抑郁状态。在治疗过程中会发现原因在于,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被父母或伴侣喜爱和需要的感觉,所以会处于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和悲伤之中。

失去理想客体

我们心中总是有两种类型的父母:现实的和渴望的。如果这两者之间差距太大,人们可能与现实中的父母(浑身缺点)存在冲突,并且渴望拥有理想中的父母(对自己充满爱,保护和理解自己)。如果和父母的关系不和睦,可能是因为我们很容易忘记,我们需要哀悼自己不曾拥有的理想中的父母,并处理这些情绪。

有位抑郁的女性,在谈到这一点时,她承认自己从来没有认真地想一想,她想要什么样的妈妈,因为她觉得那样的话是对自己(愤怒和抑郁的)母亲的背叛。然而,允许自己思考这些,可以让她哀悼自己不曾拥有的理想中的母亲,这能帮助她“内心更为平静,不再努力假装我有个好妈妈,或希望我妈妈能变得更好。她永远不可能像我希望的那样”。

有些人想靠近别人,但在早年的家庭生活中,他们发现亲密关系常常与被惩罚、威胁联系在一起,或者认为那是不被允许和无法获得的。因此,他们一方面渴望与他人亲近(这是人类的天性),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不值得被人爱,和(或)认为他人不可靠,要么让自己失望,要么伤害自己。这种情况下,抑郁不仅是因为想得到亲密关系,还因为求之不得,以及害怕拥有。

亲密关系模式

人际关系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对他人有许多渴望和需求。人际关系能够刺激大脑中的兴奋-驱力系统和快乐中枢,以及与安抚、满足和幸福有关的区域。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没有人际关系,就无法幸福。实际上,现在有很多人选择不进入亲密关系,而是享受简单的生活方式。

有些人存在依恋焦虑,他们害怕被拒绝或抛弃,在独处时感到焦虑,并对分离感到愤怒。与之相反,有些人认为与他人建立依恋关系过于痛苦和困难,因此避免与他人亲近。还有些人介于焦虑风格和回避风格之间:有时候,他们看起来非常想要亲密关系,需要证明自己是被人爱(和讨人喜欢)的,但有些时候他们却冷漠而疏离。对于伴侣来说,这种人可不太好相处。伴侣常常搞不懂为什么他们今天想亲密,明天又要逃离,(紧张的)冲突由此而生。

实际上,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这些人际关系模式,而且压力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模式。例如,在面对压力时,我们可能希望从爱人那里得到更多的保证和亲密感,但当工作和生活顺利时,我们可能希望少一点儿亲密,多一点儿自由。当我们感到自己似乎无法与他人足够亲密,与他人之间的联结好像被切断了时,孤独、“绝望型”的抑郁便出现了。在抑郁的时候,人们常常感到孤独和被孤立,这是很常见的抑郁体验,它就仿佛在自己和其他人之间有一道屏障。

不过,过于亲密也会引发抑郁。我们可能感到被人际关系所束缚,深受其累而又无法离开,或者感到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距离。这样的人际关系让人感到窒息,但即便只是想获得更多的空间,也可能让我们内疚。因此,亲密感过多和过少都是引发抑郁的压力。

帮助我们面对失败和危险

我们还可以从进化论的角度理解为什么有些抑郁状态与自卑、不如别人和失败有关。前文提到的“放弃不切实际的追求”和悲伤模型,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抑郁者会感到不如别人和有失败的感觉。我们得考虑这样的事实:抑郁使我们放弃挑战,没那么多雄心壮志,也不再积极、乐观地“上下求索”,反而让我们感到自卑和羞耻。这怎么可能具有适应性呢?

进化论还认为,高等动物和低等动物之间有生物学差异。目前已经知道的是,被迫顺从的动物,或者经常被攻击的动物,会表现出与人类抑郁时相似的生理和行为变化。一些非常顺从的动物的应激系统负载过重,这些应激部分源于更强大的动物对它们的折磨。

不过,还有另一个原因。非常顺从的动物以一种强大、自信的统治者的姿态转来转去,这可不是什么好主意。这样做就像发出战斗邀请,而这种动物可能会因之受伤或丧命。对于驯服的动物来说,低调而不是雄心勃勃地惹是生非才是生存之道。削弱积极系统,加强对威胁因素的关注,是大脑赋予驯服的动物的一套自我保护、避免麻烦和被社会接纳的方法。

因此,有些抑郁症状与潜在的心理状态有关,而失败或被迫服从的情境(由于恐惧而被迫做本不想做的事,感到自己被其他人控制)会触发该状态。这是一种保持“低调”的机制,也是抑郁者常常感到自卑、无价值感和被压迫(如同低等动物)以及难以找到自信的原因。

从属思维

很多抑郁者用“屈服者思维模式”看待自己,或者“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没那么重要”。他们给自己贴上这些标签,被自己或他人用这样消极的方式评价,而且传递给他人这样的信息:他们属于较低的等级或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他们真的可能会被排斥,被人用“卑劣”“不讨人喜欢”“一文不值”“坏人”“没能力”和“没用”之类的词所评价,而这些词常被用来描述社会下层阶级。

因此,情绪作为一种能量控制系统,传递出个体地位和自信状态。我们(与驱力有关)的情绪状态越好、越自信,越能积极地寻求那些重要的资源——朋友、性伴侣、好工作等。就像我们的灵长类表亲那样,越自信就站得越高以展示这种自信。一旦心情低落,信心消失,仿佛就得保持低姿态,臣服于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事实上,抑郁者通常佝偻着背、耷拉着头,躲避别人的眼光。我们可能想自欺欺人,但随着心情的越发低落,掩饰也变得更难。我们失去了“尽力试一试”的热情,越来越想逃走和躲起来。

当然,如果我们心甘情愿地服从(事实上,我们经常如此,只要“高等阶层”的人对我们很好,我们就会认为他们会帮助我们而不是看不起我们),那么服从并不会带来压力,因为让别人承担压力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被迫、不情愿的服从是应激性的,会导致抑郁反应。不情愿的服从随处可见,比如被欺凌、被批评、不被支持、被其他人视为低人一等。还有一些情况更为复杂。达伦的妻子安妮有外遇,达伦说因为她喜欢对方。在安妮的眼中,达伦比不上她的外遇对象,也没有任何机会可以“赢得”她的爱。达伦变得抑郁,深刻地感到自己处于屈辱的地位(与另一个男人相比),但除了生气(进一步增加妻子离开他的风险)或离开妻子,他什么也做不了。

我想用两位超重的女性向你说明人类的“新脑思维”如何引发(充满压力的)自卑感。其中之一说:“我啊,为了健康,我想更瘦一些。不过呢,‘丰满才美’,我是个漂亮的女人,我只是不得不控制一下体重。”对她来说,她的体重可能不理想,但“作为人”,她并不比别人差。而另一位女性想:“哦,天哪!我这么胖,没有人会爱我的。你看看杂志上这些女人有多瘦。我不能让别人看见我这样胖,我得躲在家里,千万不能去酒吧或者参加聚会。”她有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其他(更苗条的)女性。而且,因为她躲了起来,就减少了对积极感受系统的刺激。这让她感觉更糟糕,变得更抑郁,因此反而可能会吃得更多,形成可悲的恶性循环。

被迫驯服的动物常常处于族群的边缘位置,当我们这样看待自己时,也会想躲起来,尽量少外出,而这让自己变得更加孤单和被孤立。而且,我们也不再做那些能激活积极感受的事情。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你的情绪可以减少你的恐惧,也可以放大你的恐惧;可以减少你因不自信而导致的屈服,也可以增多它。比如,某一天,你也许仅仅是有点儿情绪低落,似乎突然之间失去了信心,你不想面对世界。或者想象某个喜欢聚会的外向的人,他后来变得抑郁了。有人给了他一张聚会的邀请函,但他因此而焦虑,觉得一切都太费劲儿,还是别去了吧。你看,就是这样,情绪以某种方式与被迫屈服密切相关,提醒我们要保持低调,继续待在边缘的位置,即便我们内心并不希望这样。

如果我们能学会带着同情心承认出现这些自卑的想法是因为与之相关的服从系统被触发,然后退后一步,温柔、关爱地鼓励自己,并且(尽可能)不要躲起来,这样我们就能继续前进。无论面对何种压力,只要我们感到了关爱、支持和鼓励,就能激活大脑中的安抚系统,让应激系统放松下来。这件事我会一再地强调。

失败感

抑郁状态下,我们常常感到精疲力竭,还会有强烈的失败感。失败感的关键特点是,曾努力奋斗或想有所成就,但现在觉得自己已经毫无胜算了。失败感是进化的结果,旨在减少失败者的努力和乐趣。你可以对比一下竞技性运动中失败者和获胜者的反应:获胜者到城中心去庆祝,而失败者可能更想溜回家,而不是去参加什么社交活动。有些失败者可能更为优雅地接受了失败的结果,但上述种种都是人们对失败的常见反应,虽然它们在表现上有所不同。

精疲力竭和失败让人非常痛苦,但有些思维方式让人更难以接受失败。比如,有些人把失败当作自己能力不足的证据,这会侵蚀内在的自体感。如果你预先设定“好人和坏人”取决于成功与否,那么你努力但失败了会发生什么?根据这个定义,你就不是“好人”。某些思维方式会让我们把一次挫败当作失败和自卑。如果觉得自己已经被疲惫和失败感压垮了(或许你没有通过重要的考试、与他人关系破裂或疲于应付孩子们),你可能想以死来解脱。如果可能的话,试着把它们当作大脑的一种状态,善待这些感受,不要对它们做出反应,给自己一些时间让事情得以解决,让自己得以恢复。提醒自己你曾经克服过的困难,想想其他遇到挫折的人是怎么做的,而不是感到羞愧。如有可能,与你的家庭医生谈一谈。

不切实际的标准

我们常常被教导:“不管什么事,你都得试一试。不行的话,再试试,你得不断地尝试。”“只要你真的想做,并且足够努力,你就能做成任何事。”“如果××能做这事,你也能。”有时这些话能鼓励人,但有时这些话是非常愚蠢的建议。当然,这些口号能激励我们更为努力,但它们也引诱我们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定下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我们需要的是符合现实的期待。如果目标太高,想做到完美和(或)从不犯错误,那我们是在给自己挖下失败的陷阱。由于这些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我们必然会一败再败,并深感沮丧。

不如别人

把自己跟他人做比较容易导致失败感:别人做事好像更得心应手,看起来没自己这么累,更不容易生气,饮食控制得更好,比我们要成功得多。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自己也想试试。“得益于”媒体传播的信息,我们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而其他人却大有成就,这让我们感到自己很失败。这种感受也与羞耻感有关,我们将在第十七章更详细地讨论。我们的研究表明,那些感觉需要努力证明自己有价值的人,会害怕自己没办法坚持,还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失败引发的自我批评

对失败的失望和愤怒可以转变成自我攻击。抑郁状态下的大脑常常聚焦于没有价值、劣势、水平不够和不如别人这些方面。在需要的时候,他人或我们自己给自己传递的信息不是爱、接纳和重视,而是批评和贬低。批评中的敌意越多,应激系统被激活的程度就越高。许多抑郁症状和挫折感、被迫屈服以及自卑有关,而不停地打击自己则进一步加重了这些症状。

长期冲突

失败感可能源自人际关系中长期存在而一直未能解决的冲突。这些冲突让人感到愤怒(但一般不表现出来),而且由于在冲突中自己总是失败,或者由于“无法承担”说出“真实的感受”,这种挫败感会进一步加剧。以弗兰为例,她与母亲有矛盾。无论她做什么,母亲总能挑出她的错,并教导她应该怎么做。弗兰从不觉得自己能告诉母亲她对这种状况的感受,而且深感自己很差劲儿,做什么都不行。一旦她们俩真的吵起来,弗兰就觉得母亲要比自己强大得多,完全占据了上风。而在人际关系中,弗兰也总觉得自己很失败,被迫屈服于别人。

陷入困境

被迫屈服和陷入困境特别容易激活“失败-抑郁脑状态”。如果一个人婚姻不幸、工作糟糕,或者处于自己痛恨但又摆脱不了的境况,就很容易出现陷入绝境无力逃脱的感觉。这种困境是一种慢性压力。这里有两个例子:

大卫,一个拿着高薪的管理人员,他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越来越长,变得越来越憎恨自己的工作。在来了一个苛刻的新老板之后,情况变得更糟。但是,大卫有巨额抵押贷款要偿还,他习惯了过去的生活方式,而且发现找不到另一份工作。他感觉自己被困在这种充满压力与苛责的环境中。当压力超过了应激系统的承受能力之后,累积的压力激活了抑郁状态。

凯茜住在失业率很高的贫民区,丈夫虐待她,她自己没什么钱,却要负担两个孩子的生活,她觉得自己深陷生活的泥潭,孤立无援。

我和同事们一直在研究人们抑郁状态下这种陷入困境的感觉,发现很多抑郁者有这种感觉。通常还会有想逃离或远离的念头,但有时根本做不到,因为缺乏社会资源或者无处可去,或者因为离开别人所引发的内疚感而留下来。有时,离开的确有所帮助,但有些时候加强控制,或者更为坚定、自信,就能减少抑郁者想逃避的念头。

关键在于,强烈的逃跑欲望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威胁-保护系统的战斗(逃跑)机制处于活跃状态。人们越想远离,就越容易长期处于高压力之下。当然,对困境越焦虑,压力和沮丧感也会越多。这种情况会慢慢削弱积极情绪和大脑系统。如果这些情绪和感受过于强烈,以致你想伤害自己,就一定要告诉你的家庭医生,因为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你。

本章总结

很明显,特定的情境会触发特定的情绪状态和大脑模式。之所以介绍这部分内容,有两个特别的原因。首先,这会帮助你理解自己的抑郁经历,并非任何压力都会导致抑郁,而是某些特定类型的压力才会引发抑郁。比如,与丧失或失败有关的压力(不管是你感受到的,还是实际发生的),常常导致人们感到与他人“分离”、自卑、无价值感和陷入困境,它们似乎是压力-抑郁连锁反应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其次,如果你把抑郁当作大脑的一种模式,明白它在你的大脑中存在,能被启动是进化的选择,你就能把抑郁视为大脑诸多潜在状态的一种,它并不比你其他的心理状态更像“真实”的你。

通过认识抑郁并非我们的过错,而是与大脑运转模式有关(这就是为什么它的感受如此可怕),我们可以学着后退一步,疗愈大脑的这种状态。如果我们断了一条腿,会感到钻心地疼,因为疼痛系统做出了反应。这种疼痛并不是我们的过错,不过,我们也有责任想办法把腿治好。

什么情况下抑郁症不具有适应性,以及为什么

虽然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在许多方面变得更为简单(与先辈相比,西方社会的患病率下降,遇到的饥荒和战争也更少了),但仍然有许多压力和负担,而这些压力在过去并不存在。坦白地说,它们可能超出了心理系统的承受范围。其罪魁祸首包括过度劳累和无处不在的竞争(例如,为了保住职位而不得不超长工作,女性本人与电脑处理过的图像相比谁更瘦),脱离社会(例如,女性得独自养育年幼的孩子),排外趋势(例如,贫穷的人只能通过媒体知道其他人是多么富有,但自己没有机会获得拥有巨大财富的途径)。

尽管很多人婚姻幸福,但人类的天性并非一夫一妻制。而与别人的关系恶化时,我们会感到被困在其中。甚至,我们所建造的钢筋水泥丛林(让我们远离了绿色的大自然和开阔的原野)也会导致抑郁症。

过去几年,出现了一些图书,探讨我们的先天需求(例如,爱、地位、被认可、友谊、归属感等)在现代社会是多么令人痛苦,它们并没有得到重视。 6 先天需求和现代社会矛盾的后果之一是,应激系统变得很容易被触发,而且相比于实际的威胁程度反应过强,持续时间过长。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与自身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交织在一起导致了这一切。因此,在当今这个时代,迫切地需要训练大脑远离抑郁,并培养出更多的同情心和归属感。

本章要点

·抑郁是一种与生理过程有关的强大的心理状态。抑郁时,大脑处于一种与平时不同的生理状态。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接受抑郁状态下的内在感受和躯体感觉。另外,所有的心理状态,不管是快乐、讲笑话还是专注地解决数学问题,都与不同的大脑状态有关——从这个角度看,抑郁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有时候,抑郁是因为我们内在的某些东西被“启动”了。就像失去亲人会导致痛苦和悲伤,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及我们对它们的看法会导致“抑郁脑状态”。

·抑郁的某些方面似乎与很久以前就已经进化而来的大脑机制有关,这些机制是为了应对失去亲人、被迫服从于他人、失败或陷入困境等情况。

·因此,抑郁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值得被爱、自卑、失败或困境这一类想法上。

·一旦抑郁,这种状态是持续还是能被我们控制,我们的思维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

·自我攻击会引发更多的压力,而自我支持和自我关爱可以减少它。

注释

1 . Oatley, K., Keltner, D. and Jenkins, J. (2006). Understanding Emotions (2nd revd edition). Oxford: Blackwell.这本书是对情绪及其功能介绍得最为全面的图书之一。

2 . Fredrickson, B.L. (1998).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 2, 300-319.也可参考我们的工作: Gilbert, P., McEwan, K., Mitra, R., Franks,L., Richter, A. and Rockliff, H. (2008) Feeling safe and content: A specific affect regulation system? Relationship to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and self-criticism.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3,182-191.

3 . 正如我在前一章注释中提到的,Keedwell很清晰地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抑郁,我在另一本书中也讨论了很多细节:Gilbert, P. (2007)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ling for Depression (3rd edition). London: Sage.

4 . Gilbert, P. (2007)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ling for Depression (3rd edition). London:Sage.

5 . 这个观点因Nesse而广为人知:Nesse, R.M. (2000). Is depression an adaptat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 57, 14-20.我对此也进行了讨论,详见: Gilbert, P. (2007)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ling for Depression (3rd edition). London: Sage.

6 . 作者最近的一本书,包括了其中的一些想法 (Gilbert 2009)。另外,还非常值得一读的一本书是Smith, E.O. (2002): When Culture and Biology Collide: Why we are Stressed, Depressed and Self - Obsessed. Piscataway,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6stTX2U1+8/CtoC1nRQ1xJ35vGR3RuvO+LfhGfGuQC1yy6L94qX+waeFNuDmSGl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