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与陌生人打交道,但很多人都有一种害怕陌生人的心理。这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对对方的不了解,但正是这样,才更需要我们有效交流,以达到沟通的目的。所以,消除害怕陌生人的心理是和陌生人沟通的首要问题。
美国著名记者阿迪斯·怀特曼指出,害怕陌生人这种心理,我们大家都会产生。但是,懂得怎样毫无拘束地与人结识,能使我们扩大朋友的圈子,使生活丰富起来,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多年来,阿迪斯以记者身份往返于世界各地,他和陌生人的谈话有许多是毕生难忘的。他说:“这就好像你不停地打开一些礼物盒,事前却完全不知道里面有什么。老实说,陌生人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
我们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因为我们可能对一个陌生人说出我们时常想说但又不敢向亲友开口的心里话,他们因此便成了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新镜子。
事实上,我们身边的朋友,哪一个不是从陌生人变成朋友的呢?阿迪斯说:“世界上没有陌生人,只有还未认识的朋友。”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和陌生人的第一次交谈进行下去呢?
我们害怕陌生人,正是因为不了解对方导致的。我们不了解对方的喜好、对方的职业特点、对方的家庭情况等等,这些都让我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去和对方交谈。如果谈话不是对方的兴趣点,那么很可能无法顺畅地进行下去。所以,我们可以先从侧面了解对方。比如从对方的衣着、发型、举止等揣摩对方。如果是拜访某人,则可以在拜访前有目的地收集资料。
在和陌生人的交谈中,由于紧张或者不知谈话该如何进行,很容易导致谈话中断,出现令人尴尬的冷场,这时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比如,主动坦白自己的紧张和真实想法,你的坦白不仅能缓解尴尬的场面,还可能因自己的真诚打动对方,让对方放下戒备心理,谈话的气氛就会轻松一些。无论如何,坦白说出“我很紧张”或“我在这里一个人也不认识”,总比让自己显得拘谨冷漠好得多。
再比如,可以谈谈周围的环境,以此来转移对方的视线,从边缘入手,逐渐向核心问题靠拢。单刀直入往往让对方感到唐突,戒备心理比较重。而周围身处的环境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甚至可能引起对方某一个方面的兴趣,也就达到了继续谈话的目的。总之,可以多试试改变话题来寻找对方的兴趣点。
还可以以对方为话题。一位太太对一个陌生的女士说:“你长得真好看。”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说这种话的勇气,不过我们可以说:“我远远就看见你进来,我想……”或是:“你看的那本书正是我最喜欢的。”总之,以对方为话题很容易引起对方的注意。
很多时候,由于不知道陌生的对方的喜好,在不敢贸然改变话题的时候,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去寻找对方的兴趣点。其实,许多难忘的谈话都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但是,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令人扫兴的话题。比如,丘吉尔就认为孩子是不宜老挂在嘴边的话题,有一次,一位大使对他说:“温斯顿·丘吉尔爵士,你知道吗,我还一次都没跟您说起我的孙子呢。”丘吉尔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亲爱的伙伴,为此我实在是非常感谢!”
要想交谈很好地进行下去,就要把交谈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就是不能仅仅去找对方的兴趣点,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对方进入交谈。
很简单的一点就是,你向对方提出的问题需要对方认真思考才能回答,而不是诸如“今天天气还不错吧”这样的问题,而应该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为什么会……”“你认为怎样不能……”“按你的想法,应该是……”“你如何解释……”“你能不能举个例子?”等等。总之,“如何”“什么”“为什么”是提问的三件法宝。
还有,你的讲话应该要简洁而有条理,切不可让对方去猜测你的真实意图,也不可让对方听到最后也没弄明白你的真实想法,那就太失败了。生活节奏的加快,让许多事情都呈现着快节奏的态势,所以,如果你说话的目的是要告诉别人一件事,那就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不必扯得过远。
避免过多的口头语,也是使你的讲话更具有吸引力的好办法。口头语使你的讲话不能够连贯流畅地表述出来,而且口头语还导致你表述的停顿,把完整的意思切割成一个个小小的部分,也直接导致了你传递给对方的信息的缺失,也就必然导致对方理解上的偏差,那沟通的目的显然就偏离了。偶尔的口头语可以帮助你思考,但切忌过多地使用口头语。
只有真正听懂对方的意思,你才能做到正确的应答,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跟新认识的人谈话的时候,你要看着他,积极地给予反馈,鼓励他继续说下去。这样,倾听就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就像做很多事情一样,人们都是被好奇心驱使着的,沟通也是一样的。你对对方好奇,对方也对你好奇。这样既增加了双方的了解,还增加了彼此的生活内容。
我们需要陌生人的刺激——一个跟我们不同的、暂时是个谜的人。此外,和陌生人见面还会多少对你有所影响。最好的情况是彼此心灵相通、意气相投,一次邂逅就能成为你以后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当中许多人都想说别人期待我们说的话,而且总怕自己与别人不同。然而,正因为有这种不同,社会才会丰富多彩,与人交流才会变得有趣。如果我们彼此坦诚相对,不为别的,而只为互相了解,那么我们就能谈得投机,相见欢愉。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热情、周到、彬彬有礼;当工作、生活在一个集体中时,同样希望这个集体对自己热情、友爱、充满温暖。一个丰富多彩的人际关系世界是每一个人正常生活、成就事业的需要。可是,很多人的这个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他们总是感叹世界上缺少真情、缺少帮助、缺少爱,因为在他们身上时而有被冷落的情况发生,他们于是愈加抱怨别人对自己冷淡。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缺少朋友,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只做交往的响应者,不做交往的主动者,总是期待别人主动热情,友谊和爱情从天而降。这种做法对人际交往危害巨大,很可能会让我们越来越孤单。因为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
面对被人冷落的局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拂袖而去,有的人会给予回击,有的人因此而灰心丧气,失去了前进的信心。这些消极的做法往往会因小失大,影响交际效果。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被冷落的现象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简言之,如果想赢得别人的青睐,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摆脱孤独的折磨,就必须主动交往。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两点原因影响人们不能主动交往而采取被动退缩的交往方式。
第一,生怕自己的主动交往不能引起别人的响应,从而使自己陷入窘迫、尴尬的境地,进而伤及自己脆弱的自尊心。而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因此,我们主动而别人不采取响应的情况是极其少见的。换个角度想,如果别人主动对你打招呼,你会采取拒绝的态度吗?
人际关系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火车上,坐在一个“隔间”里面有六个人,如果这六个人里面至少有一个是主动交往的人,那么他们总是谈得热火朝天,一路上充满欢声笑语;如果这六个人里面没有一个人主动和别人交往,那么,他们就会始终处在无聊的气氛中,看书也没劲,对视又很尴尬,所以干脆闭上眼睛养神。这个实验的结果提示我们,当你尝试着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攀谈时,你会发现人际交往是如此容易。
第二,人们心里对主动交往有很多误解。比如,有的人会认为“先同别人打招呼,显得自己低贱”,“我这样麻烦别人,人家肯定会烦的”,“他又不认识我,怎么会帮我的忙呢”等等。其实,这些想法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能证明其正确性,却又实实在在地阻碍着人们的主动交往,从而失去了很多结交别人、发展友谊的机会。也许,你仍然信服曾经那些不去主动交往的理由,那么,你总该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去尝试,永远不会真正有心得。实践一下,你就会发现你的担心是多余的。
当你能改变上述两种对主动交往的错误认识,并积极主动去与人沟通时,你的受欢迎程度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那么,我们常常所谓的“被冷落”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被冷落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至于是否真的被别人冷落,并不一定。一种可能是别人并没有有意地冷落你,只是你的“期望值”过高,而对方的热情没有达到你期望的程度,于是,你感到被冷落了。其实,这是一种误会。
另一种是,由于某种原因,你的确被对方冷落了。这时,你就该拿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自觉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计较别人的态度,也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依然故我,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切不可抱怨别人不重视自己,否则就会大大地束缚你交际行为的主动性。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才是正确的呢?
如果是一个全都是陌生人的聚会,你可以先和周围的人打个招呼,同时简练热情地讲几句恭维的话,问问对方有没有需要自己帮忙的事情。
如果同去的老朋友比较多,那就尽可能和他们在一起,大家聚一聚,谈一谈,玩一玩,相互交流一下一段时间内的经历。
你还可以主动参与一些娱乐项目。跳跳舞,唱唱卡拉OK,打打扑克,都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还可以做一个忠实的观众,为别人鼓鼓掌、喝喝彩,让自己快乐起来就好。如果周围的人也闲着无聊,你可以自己组织一些娱乐项目,大胆地向你周围的人提出建议。
各种庆典一般都有宴会,吃饭时是交际的好机会。餐桌上的人相互认识认识,大家谈一谈,笑一笑,少喝一点酒,相互礼貌性地敬几杯,都是很有必要的。千万别一声不吭地坐在那儿自艾自怨。你还可以主动为别人帮帮忙,比如传递一下饮料等,别人会因此认为你是个“勤劳”的人,能帮忙的人,以后乐于与你共事,愿意邀请你。
总之,当你被人冷落的时候,一定要主动热情地表现自己。无论是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你都会从中感到过剩能量得到释放的一种轻松和欢愉。通过自我表现,你不仅可以更多地去发现生活中的欢歌笑语,而且完全可以主动地排“冷”取“热”,甚至化“冷”为“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