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有坏情绪,有时只靠忍耐很难让坏情绪消失,这时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发泄渠道,把心里的不满和愤懑统统发泄出来,这样才能让心情舒畅。发牢骚就是这样一种发泄情绪的方式。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要求心理学家去工厂找工人谈话,规定在谈话的过程中,心理学家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并且做好详细记录。与此同时,心理学家对工人的不满不准进行反驳。两年后发现,这个工厂的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产量、规模也得到大幅度增长。这就是所谓的“牢骚效应”,或者称为“霍桑效应”,从字面上理解它可能是一个贬义词,但若恰当地进行引导和运用,它可以激活一个人向上的动力。
日本的一些企业就很重视员工情绪的发泄,松下公司就是如此。松下公司专门为员工开辟了发泄室,里面摆放着一些玩偶,上面贴着松下幸之助本人的照片,员工可以在里面抽烟,或者用竹竿随意抽打人偶,或者干脆拳打脚踢,以便发泄心中的不满。
人的需求一般表现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牢骚的形成是由于我们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并且对结果和事物产生了不满的情绪。日本一位学者提出P-N理论,来说明个人牢骚产生的原因。他认为,每个人的思想好比是一台广播电台,它不停地用两个频率相当的频道给人推送信息,即P频道(积极频道)、N频道(消极频道)。所以别人对你的评价也分为两种:积极的和否定的。积极的就是P,否定的则是N。如果你选择了P,就意味着积极正向面对;如果选择了N,也就面临着牢骚。
如果你把频道切换到P(积极正向),便会得到另一种观点,别人对我还是蛮在乎的,不仅想到了我的优点,还给我提了这么多的建议,他们是希望我越来越好,我应该深刻复盘一下,朝着优秀、积极的方向去努力。这种人能够正确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能够客观地评价和接受他人的建议,很少产生不满的情绪。如果你把频道对准N,便会出现负面的想法,“我怎么这么差劲”“我怎么这么不受欢迎”等。这些消极悲观的情绪会使自己陷入犹豫自责当中,慢慢地心态就发生了变化,觉得惭愧,产生抱怨、不满等。
另外,牢骚也是一种心态的表现,是社会中普遍的生存现象。牢骚的产生和个体本身特征密切相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程度关系着牢骚问题能否很好地解决,同时社会的文化素质、文明程度也对牢骚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我们遇到的事情总会事与愿违,在人生的旅途中,挑战、竞争、压力、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待事情的态度却因人而异,有的人选择了绕道而行,有的人选择了迎难而上,这与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密切相关。认知结构复杂的表现之一是看问题是否善于“从多维度进行评价”,认知结构越复杂,对人对事越善于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这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越温和,也不会急着去下定义。相反,认知结构越简单,对事物进行评价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越强烈,看问题也只会从单方面去观察,抱怨、牢骚、不满甚至愤恨等不良心态也就越容易产生,而且遇到急事容易着急下定义。
同时,责任感的强弱也影响着对事物的看法以及随之采取的行动。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面对所发生的事情持有的态度。有责任感的个体能够自觉又心情愉快地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还能帮助别人完成任务,既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没有责任感的人则对什么事情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往往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推三阻四,更不用说别人的事情了,稍有不顺就牢骚满腹、抱怨不断。
所以,一个有良好认知结构的人往往能从各个维度去分析问题,然后从整体角度去处理解决问题。富有责任感的个体更会责无旁贷地担当起重任,那么牢骚就不会在这样的人身上出现。
牢骚具有一定的传播性,既可以让一个人进入负循环的状态中,无限循环牢骚,产生抱怨而最终放弃对某些事情的投入,也可以让一个人从“牢骚中”积极地走出来,面对困难不放弃,最终坚持下去。这一方面取决于自己发泄的受众对象是谁,另一方面取决于别人是否对自己有一定的正向性引导。当自己因为一个困难不能前进的时候,你找到的交流对象同样层次不高,那么就会从“负向”到“负向”,最终就很可能会选择放弃。就像上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学生说“听什么课,旷课去玩游戏去”。当身边有两三个人同时这样说时,自己就可能会被影响。
这就是牢骚非常典型的症状。当别人抱怨工作困难时,如果你也跟着一同抱怨,最后产生的结果无非就是“不做了”“辞职算了”,最终就会放弃,所遇到的困难没有解决,只是自己选择了逃避而已。
我们认知到“牢骚”对自己做事或者成长有巨大阻碍,就需要及时地做出调整策略,大部分的牢骚抱怨者期待的并不是“回应的内容”,而是“回应问题”的本身。其实回答什么都是无关的,他们本来就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并且注定要自己解决问题,牢骚只是对困难的一种“表现特征而已”。因此,牢骚走向正向性需要自我调节与别人引导两个方面。
第一,进行科学的自我调节。当遇到困难、问题发牢骚的时候,自律的人大脑就会有两种选择:牢骚是在左脑与右脑中相抗衡,当左脑因为困难产生牢骚反应时,右脑会立刻发出“不行”的指令,然后指示身体不要这么做。如果左脑发出困难指令,右脑不能够克制,就会形成“放弃的指令”,所以可以采用目标感与奖赏机制来进行自我调节,目标是驱使一个人前进最有力的动力之一,当某件事情的完成可以让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或者物质上的满足时,当下右脑“克制牢骚”的指令也会战胜左脑。
第二,进行合理的引导。如果一个人因为各种小问题的发生而发牢骚,那么倾听者对“牢骚”发出人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倾听者说“发牢骚没有用,你得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牢骚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可能发牢骚的人就会改变自身对事物的看法。有些牢骚还代表着顾虑、责任。就像我们的父母经常说的“我为你操心呀”,像这种牢骚就没有对错之分了,这只是一种内心的宣泄方式,合理地引导宣泄,更有利于发牢骚的人放下顾虑去做事情。
我的情绪为什么会被他人所左右,这是多数爱发牢骚的人遇到的问题,因为爱发牢骚的人一般都过于关注别人对自己某些事情的反馈或感受,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那么面对爱发牢骚的人,我们该如何应对,帮助改变其不良的习惯呢。沟通是一种机制也是一种工具,良好地运用沟通能力可以化牢骚为动力。
对于牢骚发出者来说,多数的倾听人很容易失去耐心,觉得这个人很烦,甚至害怕和他说话,因为他缺乏安全感、焦虑、害怕,所以才唆使他不停地去强调内心想要表达的想法和情绪。而这些情绪希望被倾听者理解和接纳,当牢骚发出者感到所表达的内容没有得到接纳甚至解决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找身边最亲近的人再次吐槽。
事实上,每一个牢骚发出者最希望倾听者了解他的感受有多糟糕,仅仅只是想让你接纳他的想法,得到认可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幸成为一个倾听者,安慰就很少能起到作用,更不要企图直接去改变他当时的内心想法了,这只会让他更加烦恼和暴躁。
遇到发牢骚的人,不要让“爱发牢骚,我不喜欢”这个主观思想左右你的情绪,这里可以用一句:“我理解你。”当牢骚发出者对于现状不满,用力地去表述,我们不能用“没关系”就结束了对话,我们要学会将牢骚提出者引导到正向行为的路径上去。
你要很自然地去倾听,在某些事情上点头认可,就可以在困境中发挥神奇的作用。发牢骚的人通常无法改变局面,但是你的积极倾听,能让他的情绪得到某种释放,得到理解和接纳后他也会对遇到的事情释然,从而放下这个所谓的包袱,不再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你重提,因为他也不想当个令人讨厌的人。你的接纳和理解会让他对你更加信任和亲近,因此倾听别人发牢骚可以减少感情的摩擦,是促进同事、朋友感情的一个黏合剂。在这里,分享三句我经常对发牢骚的朋友说的话。
第一,“你的感受和行为是什么?”这句话会让对方说出他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以及别人的看法,描述出自己的感受,有利于牢骚发泄后打开心房,让他更容易相信你在用心倾听,并且给予有意义的指导。
第二,“站在别人的角度,你会如何想?”这句话有利于让发牢骚者去思考别人会怎么看这个问题,别人对我的做法是否能够接受,达到反思的效果。
第三,“如何调整自己,下一步打算怎么做?”这句话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多数人喜欢在和发牢骚的人沟通后告诉他该怎么做,其实这并不是最佳的教练状态。应该引导他自己说出如何调整,下一步怎么去行动,若行动中遇到问题该找谁去求助,这才是引导性方案,才能让一个人成功地跳出“牢骚效应”。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真正能达成的却不多。对于那些未实现的愿望和没有满足的情绪千万不要压制,而是要找到合适的人宣泄出来。这对我们的身心成长、工作效率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