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会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也会看过去是不是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如果我们过去在这件事上有过投入,那么在做选择时,这些投入就可能会成为干扰因素。
一个好朋友向我抱怨说:“和女朋友在一起很长时间了,越来越发现我们不适合做伴侣,因为她的性格不是我想要的。”我问他:“那为什么不分手呢?”朋友说:“我不能放弃她,因为我俩在一起很久了,我从来没有为一个人付出过这么多。”朋友的深情令人感动,但是我并不看好他们的未来,因为我很清楚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分开是迟早的事。我甚至怀疑朋友并不是真的爱她,只是自我感动罢了。
过去付出的东西,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也无法收回,就变成了沉没成本,就像一块石头被丢进池塘,溅起了一片水花之后,就迅速沉入了池底。
假如你花了5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但看了半个小时后发现电影很糟糕,你会继续看还是起身离开?我认为,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继续看下去,哪怕是在电影院玩玩手机、打打游戏也要坚持到电影结束。这里不愿意浪费已经花了的电影票钱就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多出现在社会经济学和商业决策的过程中,是指已经不可回收的成本。沉没成本经常与可变成本相关联,但沉没成本有时也是变动的。如果你作为投资者花15万元买了一辆汽车,付款之后15万元就成了沉没成本,失去了对这些钱的支配权。使用一段时间后,你可以在二手市场上出售这辆汽车,但是出售价格肯定会低于购买价格。这时,卖出和买入的价格差就是沉没成本。车的购买时间越长售价越低,沉没成本也就越高,此时,沉没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变动成本。
我们决定是否投入一件事时,面对沉没成本,通常会有两种思维模式:看过去和看未来。
看过去:经过自己或他人过去的积累、演绎和核算,觉得可以继续投资,然后就会选择把事情做完。比如你是一家服装店的老板,顾客在购买衣服时总是喜欢试来试去,对于你来说,沉没成本就太大了。经过深思熟虑,看过去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后,你可能会想:“我还是再给顾客换其他款式吧,没准他试多了,最后就买了。”这就是觉得已经投入了那就继续吧,说不定能改变最终的结果。
看未来:做一件事除了比较过去,有些人还会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机遇,结果在寻找前景的过程中发现前景不好,但是已经坚持这么久了,如果放弃,之前的投入就没有了;如果不放弃,就必须继续投入时间、精力、物质、资源,直到最后咬牙完成它。如果你放弃,在执行过程中投入的时间、精力、物质、资源都将被视为沉没成本。比如你打算去奶奶家,但奶奶家住在乡下,要花三天的时间。走了一半路程后,妻子打电话给你,让你回去做另一件事。这时你会想,已经走了一半的路了,反正妻子的事也不是太急,回去之后再办吧。因为如果不去奶奶家,而回家为妻子办事,浪费的时间将成为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在经济活动中很容易被投资者感知到,许多人会因为已经支付的成本而坚持投资,结果忽略了投资本身是否有利于自己。例如,你花50万元买了一家店铺,但是这家店铺地理位置不好,一直租不出去,每个月还要支付其他杂项费用,然后你决定48万卖出去。如果我们考虑沉没成本,许多人会认为这是在赔钱,不应该出售,但是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可以拿卖出的48万元参与其他利润较高的项目进行投资。当然,沉没成本的本质是没有好坏的,有目的地制造对象的沉没成本,有助于使顾客成交,但是自己必须克服对沉没成本的偏见,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
为什么许多人倾向于保持沉没成本?从表面上来看,这与两种心理效应有关:一是珍惜被拥有物效应,二是厌恶损失效应。
珍惜被拥有物效应是指当某件东西被自己拥有了,你就认为它的价值会更大一些,毕竟每个人都不希望所拥有物被贬值。当你把谈话对象和某项商业活动视为项目投资,而你是项目投资的承担者时,你的“珍惜被拥有物”效应就会开启。比如,昨天你花了399元在某平台开通的VIP会员,今天只需要39元就可以开通,我估计你会严重怀疑自己的判断,甚至去找平台理论。
厌恶损失效应是指当我们面临可能的损失和潜在的收益时,多数人更愿意避免损失而不是争取潜在收益。比如,现在你面临两个投资项目,第一个投资项目是,如果失败了会让你损失20万元,但如果成功了,会给你带来40万元的收益。第二个项目是,如果成功了你只有10万元的收益,一旦失败了,也只会损失10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去选择哪一个呢?大部分人可能会选择第二个项目而放弃第一个项目,因为第二个项目的风险小,只有10万元,而第一个项目会损失20万元,但是我们却忽略了第一个项目的盈利也多。
为什么厌恶损失效应会对沉没成本构成某种心理支持呢?道理其实很简单,重视沉没成本本身就是对过往高度的重视,或者说它体现了我们对未来某种不确定性的恐惧。
因此对于执着于这个效应的人来说,潜在的未来损失比过去的现有损失更可怕,因为它涉及机会成本。所以大家就会陷入这样一种思路:这个生意一直在亏钱,但是我坚持这么久也迭代了不少次,说不定该赚钱了。如果换个生意做,又是从0到1的开始,谁能保证我未来就能够赚钱呢?还不如做老本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个市场秩序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坚持降低成本实际上会导致两种可能的后果。
第一种后果:未来的新项目自己不熟悉,抛弃原来的项目投资新的机会反而会输得更惨,因此这个时候还是保守的好。
第二种后果:时代和市场变了,本来自己熟悉的行业也快过时了,自己坚持传统很可能会被时代和市场淘汰,那么就不得不去转变。
因此产生了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守着传统反而更好,另一种是因为守着传统而被淘汰了。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就是因为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而这种不确定性会使人茫然。所以,大多数人不会选择激进的做法,而是采用保守和小规模的测试来推进。
前几天,我加了一个做咨询服务的老师的微信。在微信上,我们聊了大约两个小时,在聊天的所有的关键词中,他最常用的是“止损”。
什么是止损呢?搜索引擎给出的解释是“割肉”,是指当一定的投资达到设定数额时如果还在亏损,就要及时斩断以避免形成较大的损失。其实,这种“割肉”的保护行为并不局限于投资行业,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情况也依然适用。因为止损可以使我们及时停止当前的行为,避免进一步的损失,这对于摆脱沉没成本来说非常重要。
比如,当电影不好看时,将再看5分钟设定为止损点,如果不好就马上离开,然后把你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其他地方;当工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设定一个损失的标准,如再坚持两个月,如果自己还不能接受,就去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及时停止损失,其实就是给设定目标的事物加一条红线,这条红线就是底线,一旦触碰底线就立即改变。在错误的道路上,停止就是前进。
2017年年底,我想买一台电脑办公用。当时很纠结,市面上的款式和各维度参考有很多。在众多决策因素的影响下,我运用了减法思维,只考虑一个因素,那就是“品牌”。最后我果断地选择了苹果,那台电脑一直被使用到现在。因此,当决策受到影响时,我们应该学会使用减法思维,首先抛弃一些不相关的因素,选择最有影响力的因素来负责最终的决策。
另外,摆脱沉没成本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想想如果换成别人,他会如何选择和做出决定,他会投入多少精力和时间。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沉没成本,摆脱沉没成本最重要的是认识到沉没成本给我们的主观思维带来的误导,进而才能有效地摆脱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沉没成本没有好坏之分,核心在于自我观察问题的视角,在较小的利益范围内,我们也可以适当地改变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