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丑就要多读书”,其实看似玩笑的一句话,当中蕴含了很多哲理。除了个人颜值、体能、身材等先天因素外,知识是个人价值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颜值、体能、身材等的不足,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贴现率很低,甚至为负,即越读书越值钱。
我们都非常认同一个观点:现在做任何事情,都是未来的起点。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有效思考如何让这件事情的贴现率变得更低。而贴现思维就是让我们投入一件事情时,不仅仅要考虑当下也要考虑未来,同时也可以从未来折现的方式来看当下投入值不值得,这就是贴现思维。贴现是一件事物的未来价值和当前价值的折算,这个折算比率就是贴现率。这是金融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金融人士在考虑问题时,不会只看当下的价值,而是会把未来可能出现的价值也考虑进去,也就是说,他们很看重成长性。其实人生也是一场投资,“风物长宜放眼量”,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把握当下,也要关注未来。
这里的贴现可以视作是未来价值和现在价值之间的折算。比如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明年的100元钱,今天只值95元,贴现率就是5%。一个资产现在的价值,等于未来所有价值贴现今天价值的总和。贴现率越高,现在的市场价格越低;反之,贴现率越低,现在的市场价格就会越高。
贴现率和折现率本质概念是一样的,但是使用场合不同。贴现率一般是拿票据到银行来贴现,银行在计算给你多少钱的时候使用的概念,而银行向央行贴现则叫“再贴现”。折现率一般是企业自己计算的时候使用的概念,比如,用折现法来决定是否投资某个项目的时候,使用的就是折现利率。另外,折旧(损耗、成本)也是决定资产贴现率的重要因素。资产是有折旧和损耗的,所以,实际的贴现率应该是名义贴现率加上折旧率。
贴现思维不仅仅可以用在金融市场领域中,更是我们生活中很多决策离不开的思维模式,比如,在个人规划职业发展和婚姻选择中,贴现思维就是一种必备的思考模式。如果一件事情,现在投入去行动,结果两年后贴现率变得很高,那么你就要思考“要不要长期投入了”。
从个人成长角度看,多数人都会高估短期而低估长期价值,比如找工作、谈薪资,往往都在乎眼前的得失,没有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去思考未来的价值。比如就要离家近,就要1.8万元,少1000元都不行等。结果薪资可能高了1000元,但是公司稳定吗?在行业中的地位如何?是不是面临危机风险?会不会工作了两个月,就要面临跳槽?这些都是贴现思维的一部分。
在贴现的框架之下,必须以更长远的未来为起点考虑问题,任何短时间的行为,可能都会使我们在瞬间提高市场价格,但是在个人价值上,或者企业内部就会埋下高损耗、高折旧的隐患。时间一长,这些机会成本就会显露出来,使得企业或者个人资产的实际贴现利率极速上升,然后价格回落。
比如小黄车的经典贴现案例。共享单车前几年在“风口”之上,因为预期中的高速增长,小黄车的名义贴现率被定得非常低,所以,它的价格就非常高。因为多家角逐,加上前几年资本并不是收紧状态,看上“风口”就投,都在想着下一轮积极套现,并不看长期价值。因此,小黄车内部管理混乱,团队在各城市铺设渠道,这些隐性的成本损耗没有被计算进去,时间一长,这些成本就全部显性化了。等它显性化以后,共享单车的实际贴现率极速上升,然后导致市场估值一落千丈,最后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不仅仅是公司,个人同样适用这个原则。在金融学框架里,人的一生可以看作是资产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贴现率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时间的函数。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吃青春饭的行业(模特、主播等),可能会出现短期暴增,但是有没有想过它的贴现率在某个时刻会极速增高呢?一些明星因为一档节目或者电视剧瞬间就火了起来,但是如果没有长期稳定的输出及专业团队的打造,过不了几年就会消失在大众的视线里。
贴现率的另外一面就是长期主义。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因为现在读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没有立即产生效益就放弃了,可能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价值在未来某个时刻会用得上。我们如果想提高自身的价值,就要保持亮点,其一是“高增长”,其二是“低折旧”。顾名思义,高增长就是跟上时代,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高度,你才能有办法赚到比自己认知更高的人的钱;低折旧本质上就好比是损耗,降低它的折损率。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降低贴现率,使自己达到长期升值的目的。
个人不管是从广度的人脉上,还是厚度的学历、处事上,都要做到同样的积累,但很多人往往高估了短期,而忽略了长期。当然短期和长期也要根据自己情况去决定。短期和长期并没有好坏之分,如果你现在都解决不了温饱,谈长期也没有意义。
谈贴现,其实是在替“未来定价”,而这个在替“未来定价”的过程中,有一个概念被很多人忽略了,就是实际贴现率和名义贴现率之间的区别。平时我们说到的贴现率,其实通常没有意识到资产是有折旧和损耗的,所以实际的贴现率应该是名义贴现率加上折旧率。从资产维度来看,折旧(损耗、成本)是决定资产贴现率的重要因素。从个人维度来看,折旧(时间、认知、学习力)也是决定贴现利率的重要因素。
但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样的资产能减少折旧、降低贴现率、提高市场价格呢?什么样的资产折旧率会低,甚至不折旧,反而会增值呢?很多人不能理解的是,我们怎么给人的资本算贴现率,以及这种算法对我们人生的决策有什么作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人力资本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自然资本。自然资本包括个人容貌、身体素质、体态等。在时间维度的不断增长下,无论你再怎么努力,也只能降低,而不能消除折旧和损耗。
第二个方面,后天资本。后天资本包括学习的知识、个人技能、个人智商、个人情商等,这些资本在时间的维度上其实是可以累积的,并且可以锻炼出来。只要你的积累速度超过知识、技能的更新速度,你的资产不但不会损耗,反而可能增值。
在金融学原理中,一个资产现在的价值,等于未来所有价值贴现到今天价值的总和。所以,大家现在去降低资产的折旧率,就是在降低自己的实际贴现率,提高自己的市场价值。一个人的贴现率越高,这个人未来的价值就会越小,本质是因为从折现角度来看,个人的时间精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升华,从而让自己不断地从市场份额中下滑。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其实有很强的金融学意义,因为知识资本的折旧率相对来说很低,甚至是负的。所以,那些以知识为生的人,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他们面临的实际贴现率更低,所以他们的收入会更高。
在贴现的框架下,想要秉承未来和长期的原则,自己必须有更长远的未来规划,从未来的起点考虑问题。站在个人成长的贴现思维角度思考什么样的投资才能使自己增值,答案肯定是学习,让边际成本越来越少。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空间”。往往在年轻的时候,透支自己的年龄、青春,靠以前的学识、见识,不愿意进步、再次学习的人,就会很快进入贴现率过高的状态。这就是在我们身边经常会看到的一种情况:从同一所学校毕业,同样25岁时的两个人,35岁却有着天壤之别。
在生活中,很多人其实误解了木桶理论,他们一心想去弥补自己的短板,却从来没有想过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木桶理论指的应该是已经成功的人,想要继续保持优势,不能有致命的弱点。比如,一位公司合伙人必须懂管理、运营、市场,同时又要懂技术、文化、谈判等。但是对尚未成功的人呢,要想成功,必须将自己的某一根长板放大到足够长,用这根长板去突破,而不是试图把自己变得更完美。
所以,按照未来价值的原则考虑当下,你要一反过去的木桶理论——进取者想要获得突破,不能没有突出的优势!而想要培养核心专业技能,就不能寄希望于走捷径。很多人只看到大树的枝叶参天,但他们没有看到树根在地下已经扎了多深。成功也好,天才也罢,无非一句话:十年磨一剑。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眼前利益,成长算什么,赚钱才是王道。这种观点其本质也是压榨自己的“价值空间”,你可能看到在短期内他赚得盆满钵满,但是进入瓶颈期以后,就会出现最致命的打击。
年轻的时候赚钱是一种动力,但是赚钱的目的其实本质上也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我,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比如,社会中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双手赚取了启动资金,拿着这笔钱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民宿、旅行、自媒体,完全不靠融资,也可以过得好。因此,赚钱只是实现目标的一个结果,而不是终点。但在整个过程中,实现结果重要的核心是离不开自我的提升。
个人成长就是一个“个人投资”的过程,在哪里投资结果就会在哪里产生。你要不间断地投资自己的大脑,让自己增值,防止贴现率过高。
读懂贴现思维,可以让你看事物不但不局限于看短期收益,而且还可以在未来价值和现在价值的折算中选择损失度更低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