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周围的很多朋友都从不同维度阐述过自己对于长期主义的看法。有人认为,长期主义是长期坚持做一件正确而困难的事,最后随着边际成本逐渐变小让自己增值的过程;也有人认为,长期主义是价值的体现;还有人认为,长期主义就是简单的坚持。
对于长期主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张磊认为,长期主义是一种个人资产与自我成就的体现,他在个人著作《价值》中写道:“长期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简而言之,长期主义就是找到一件值得投入的事情,然后结合自己未来的愿景躬身入局,把自己融入并长期投入,让自己成为解决问题的变量,不断接近内心想要的那个“自己”的样子。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都像是一条时间线上的抛物线。真正的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非长期主义者或许也能取得成功,但是人生不是一场短跑竞赛,而是一场马拉松,只有把时间拉长,客观地认识自己,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短期主义比较容易理解,可以将其比作阶段性目标,其特性是“少培养”“直接上手”“快速变现”,这几个关键词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和短期主义对号入座。短期主义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要根据个人的成长阶段去定义与理解,往往表现为注重机会成本和速成。
短期行为中的机会成本和速成的本质是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在哪里。没有使命,就无法建立起长期主义的信念,但又很想成功,所以就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注重速成。短期主义者一旦失败就会放弃,不会长期坚持做一件事。从某些层面来说,短期主义者缺少了“种植、浇灌、施肥”的过程,却一心想收获果实。所以如果没有得到,就会让自己陷入“巧取捷径”或者焦虑的心理状态中。
短期目标失利,加上没有长期主义的核心目标导致的焦虑,会让短期主义者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不可控,没有安全感,也就不会保持冷静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或者工作中,甚至会产生非常多的抱怨,而抱怨又会给成功带来更大的阻力,促使自己愈发的焦虑。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焦虑让人进入崩溃的边缘的过程。这样持续下去,短期主义者最后可能会成为严重的抱怨者——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做什么都无所谓,心态也会发生严重的变化。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拥有长期主义的意识,长期主义是建立在个人成长基础上的,如果一个人连持续学习和进步的毅力都没有,就无法做到长期主义。对于普通人来说,长期主义可以用一个问题来概括——你有长期目标吗?
可能多数人的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三年内升职加薪,成为主管,甚至五年内担任副总裁等。这些确实是目标,但都不算长期的目标,它们充其量是一个短期目标。从个人角度看,长期主义应该是想明白一件事,坚持做、持续做,并且将这份快乐与职业融为一体,好比终身学习就是长期主义,终身写作也是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的“长期”,不是个体坚持时间的长短,而是事物随着时间的发展,有一个边际成本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个体投入的时间、付出的精力越少,带来的倍增数反而越大。
你要把一件事情理解成只是在时间维度上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时间只是一个横轴上的数字标线而已。比如,一个人有新的创意,之后创业、融资、崛起、扩张、成熟、IPO、第二曲线、第三曲线,整个链条就好比人的生命一样,一切都在时间这个维度上进行。而在时间上,选择的项目、所做的事情够不够重要,对于前瞻的趋势判断够不够准确,能不能在市场上碰撞出火花,能不能形成边际效应,就非常重要了。
这其中的核心就在于学会识别这个事情在时间上的走向。经常观察股票的波动值你就会发现,如果时间轴是定式,那么股票在这个定式上呈现的状态就是由“每个小波动”组成的。这里的“每个小波动”就好比自己“长期要做的那件事情”,中间忽高忽低、跌跌撞撞。但是它不是线性的,而是像PDCA模型(详见第三章“重新设计大脑操作系统”)一样,不停地循环,就像滚雪球,越来越大,但是在时间这个周期上,它什么时候爆发,则在于市场给予的机会了。
一个人如果想成为“长期主义者”,首先要找到“第一曲线”,然后才知道从哪里下手、往哪个方向发展。长期主义是建立在识别了某件事物有一个好的发展的基础上再去投入,那么,我们就要思考这个“长期”什么时候才是最终点。股神巴菲特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总有一天会卖掉自己持有的股票,所以对于长期主义者来说,也是有“阶段性”的终局的,而这个终局在哪里呢?答案就是“拐点”。
所以,在短期主义者眼里,遇到的每一座小山都可能会让自己停止前行;但在长期主义者看来,这只不过是前行中的一部分而已。因为长期主义者有贯穿“周期”的能力,能够从十年、二十年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情,然后再回到现实看当下,最后在前行中也就会忽略掉那些“阶段性周期”的困难了。
其实,“长期主义”是一种做事的方法,每天坚持投入一点点,就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一件事情的投入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周期,由很多个小周期组成,但长期主义不能简单地用“周期”来衡量,它应该是追求单次频率最终累加出来的“精彩”换算。从投资角度看,那就是追求“大概率的胜率”。所以建立在长期主义基础上,你所做的一件事在未来会不会变成你的“资产”就非常重要。
那什么是资产?从公司的角度来说,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被企业拥有或者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该资源在未来一定会给企业带来某种直接或者间接现金等价物的流入。从个人角度来说,自己投入的这件事情,随着时间的拉长,它不会消失,并且每天投入几个小时,经过周期的拉长,能给自己带来一笔不错的收入或者等价物的流入。所以,决定是否长期投入一件事情,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去衡量:一是收益值,二是半衰期。
半衰期越长,收益衰减的速度就越慢。比如,你花两个小时见了一个朋友,聊得很好,增进了彼此的感情,那么在以后的几个月甚至几年里,这个收益存在于你们之间。再比如,你花一个月的时间阅读了一本书,改变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方式,那么就改变了自己的“收益”,它就会影响你之后人生中对待问题的方式和决策的方式。那么,如何坚持长期主义呢?有以下几方面可供思考。
第一,提高学习力。所有的长期主义都建立在自我认知之上,如果自身的认知不能够持续迭代,也就意味着我们看事物不能直接看到本质,就无法比别人看到更高的视野。电影《教父》中有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所以要成为一名长期主义者,就需要提高自己的学习力。
学习力的提高要求懂得思辨,思辨就像一个PDCA的循环,是推倒重来、优化迭代的过程。比如“一个好的作家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这个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看到的可能是写作的能力;中级者认为是方法论——如何写出畅销书更重要;而高阶者认为,作家是需要不断地总结、学习、感悟的;真正的大家则可能会认为,要有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学习力的持续迭代,会让自己的思考像积木一样,不断地堆积迭代,每一次的堆积本质上都是自己认为正确,但又被高手瞬间推倒,然后觉得对方很有道理,最后摩擦、碰撞出一个更高的认知力。
第二,提高认知力。从寻找自我的“长期主义”使命维度来看,提高认知力是核心要素之一,当认知力提升了,也就意味着自己开始考虑边际成本的事情了。向比自己高一个台阶的人学习也是一种有效提高认知力的方法。通过高人的指点,普通人可以节省大量自我摸索的时间,以工作为例,向你的上级请教或者上级的上级请教,对方给你的反馈,比你个人的思考要深很多。
第三,进行大量阅读和写作。阅读是成长最快的捷径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思考来提升自己的认知视野,从而在懂得某个道理后,进行执行并找到规律。写作是内化的过程,能够让自己更有效地去复盘。
第四,学会思考和筛选。从长期资产角度看,想要成为“时间的朋友”,我们就要知道一辈子空荡的时间优先投入哪些事情,少做哪些事情,不做哪些事情,哪些是必备的事情,哪些会形成资产,哪些会随着迭代而消失,也就是要学会思考、筛选。只有当你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找到自己要做的事情,收获高价值,而这些高价值会形成“优势积累效应”,让你自身最初的一个小优势变成大优势,最终形成一种让别人望尘莫及的效应。
长期主义者会得到必然的成功;短期主义者会得到偶然的成功,然后在一次次概率事件下,归于平庸。找到长期想做的事,每天投入一点点改变,五年或十年后,量变会引起质变,而且这种改变不是渐进式,而是呈指数型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