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莱斯大学的心理学家米歇尔·赫勃(Michelle R.Hebl)曾做过一个实验。
米歇尔在一家企业的面试会场上,把“身材肥胖的人”和“普通体形的人”安排在一起,进行了这样的实验。
下图中的两个人是求职者。面试官看到两个人在等候室并排坐的样子后,分别和两人进行了面谈。这两人除了体形以外,履历、性格、热情度等因素几乎是相同的。
那么,当被问到“在这两个人当中,你会录用哪一个”的问题时,面试官是怎么回答的呢?
“一般来说,应该会选左边瘦一点的人吧。”
没错,面试官更想录用普通体形的人。
因为在美国,“肥胖的人专业技术不足、人际关系惨淡”这样的偏见非常强烈。而且也有偏见认为,肥胖的人不能控制食欲,也不能保持每天运动,等同于所谓的“缺乏自我管理的人”。所以录用结果和这种偏见也有很大关系。
当然,体形也会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所以“肥胖”与“专业技术,人际关系”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几乎没什么关联。但实际上,有人就会因为这些偏见而受到损失。
然而,这个实验还有令人吃惊的后续。米歇尔接下来给面试官看的是,像下面这幅插图中两组并排坐在等候室的人,对A和B两个人进行同样的面试,结果A的录用率竟然比B的低。
这是真的吗?只是在等候室,偶然坐在了一个胖人的旁边,被录用的概率就变低了!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因偏见做出的决定不仅会对“当事人”造成影响,竟然还会给“朋友、熟人和偶然坐在旁边的人”带来影响!
“偏见真是太可怕了。”
那么,通过听觉得到的语言信息对印象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下面我介绍一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F.Loftus)曾做过的一项实验。
洛夫特斯首先以视频的方式,向测试者展示了一场车祸的场景,该视频显示的信息要点为“两辆车相撞”“但是没有人受伤”。然后将测试者分为A、B两组,并分别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对A组:
“一辆车撞上另一辆车的时候,那辆车是以多快的速度前进?”
对B组:
“一辆车猛地撞向另一辆车的时候,那辆车是以多快的速度前进?”
结果,B组回答的车速更快,因为“猛地撞向”一词使人们产生了偏见。另外,视频中并没有车窗碎裂的场景,但当提问测试者“车窗玻璃碎了吗”这个问题时,B组也有很多人回答说“碎了”。
这个实验意味着,人们通过听觉得到的信息也会产生偏见,而且“偏见甚至可以轻松地改写记忆”。
这种偏见仅仅是由语言上的细微差异引起的。
那么,偏见是怎样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的呢?更进一步说,过于老实会产生怎样的偏见?这会使人吃亏吗?
例如,我最近经常遇到给自己加很长头衔的人。他们的头衔大概是这样的。
● IT小白社长的操控揽客网站的私人技术顾问
● 为了妈妈们能够放心上班,认真照顾她们孩子的心理指导人员
虽说这两个都是我虚构的头衔,但当我收到类似这样头衔的名片时,我也会本能地跟蛋糕君有一样的感觉。
“这个人可能刚开始工作,感觉有点不太可靠。”
我想,有这样名片的人应该是极力想要表现自己,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的。
实际上,也有人在创业培训班接受指导时,就被灌输了“制作名片时头衔一定要写全”的想法。但是很遗憾,要是采用这样的名片头衔,就会吃亏。因为这会让人产生你“业务不熟练”的偏见。
这种偏见也可以称为“过分强调”,但不管是哪个,给对方留下的只有“负面印象”,而不是什么“好印象”。
“但是,选择合适的市场,并从那里获得工作职位,从策略上来讲难道不是正确的吗?特别是在以个人为基础考虑的情况下,这样不是更能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吗?”
说的没错。作为市场战略(或品牌战略),精确目标、明确可以为对方提供的利益确实没错。要是这样说的话,我也是在“解读思想”这个狭窄的领域得到了工作职位,为大家介绍无意识介入型的谈话技巧。
但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在了解偏见后,如果不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或印象”的话,你就会吃亏。也就是说,在传达事实时,不要不知变通。
给大家讲讲我自己的实际经历吧。
我曾经收到过一位男性给我的名片,名片上写着他“给在地方经营店铺的第二代经营者提供帮助,畅销商品的开发制作人”的头衔。
虽然我自己也在名古屋经营店铺,但说实话,我一开始收到名片的时候,就觉得“有些抗拒”。
因为这时大脑的系统1在瞬间便做出了判断。首先,“在地方经营”这个词让人有一种“从上向下看的视线感”,而且不要自行强调“商品畅销”,如果商品真的畅销的话,也就不用像这样特意强调了。
所以,之后他跟我说的一些“实绩成果”,我也没怎么认真听,但那个人实际上可能也很有实力。
所以请牢记这件事。
人不管喜欢与否,都只能通过系统1在一瞬间产生的偏见,来对别人做出判断。所以,如果不考虑自己的言行会让对方产生偏见,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的话,就会吃亏。
为了不让大家因此吃亏,接下来,我将具体讲述使用偏见来操控对方脑海中印象的说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