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先哲们所教的“人生模式转换”

弗兰克尔、马斯洛以及阿德勒等,无疑都认为活着本来就不容易。这一点,是与普遍认为活着很容易的现代人之间的根本差异。

阿德勒由于从小就承受了那么多苦难,所以形成了这样的认识。

获得幸福的人,比如德川家康也认识到“人生是一个负重上坡的过程”。当然,我们并不是在讨论德川家康是对还是错,本书不涉及政治。

在神经症中走向人生尽头的人,与对自己的悲惨命运采取了正确态度,最终走完了有意义的一生的人,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两者对于“何为生存”的本质认识不同。

所以,阿德勒认为,被宠坏的孩子往往没有前途。

弗兰克尔也认为“苦恼赋予人生更深的意义”。苦恼是加深人生意义的机会。

从苦恼中发现了意义的人,是有能力转换人生模式的人。所谓人生模式转换,这里指的是,能够换一个角度看待活着这件事。

弗兰克尔认为,明白自己生活的意义的人,能够克服外在的苦境和内在的障碍。

“人类被‘指向意义’的意志支配得最深入、最持久。”

弗兰克尔提出了“满足与绝望”“成功与失败”这两条轴线,分别把它们作为纵轴和横轴,就产生了四个区间。

社会性成功的人,其中也有对自己绝望的,社会性失败的人,其中也有对自己满足的。

总之,“成功与失败”“绝望与满足”分别属于不同的维度。

这两条轴线,恐怕就是人生目标错误的人与人生目标正确的人的分界线。

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活着的价值是什么”,在生存中最为重要。

或许没有认识到这一重要性,是一九六〇至一九七〇年间,从武斗棒到嬉皮士运动等一系列反体制运动失败的原因所在。靠本能冲动和武斗棒等,解决不了人生中的种种问题。

此外,同样的原因,接踵而至的时代的经济繁荣和技术进步,也未能实现对人类的救赎。

仅靠政治民主主义发展、经济的繁荣、技术的进步等,解决不了人生中的种种问题。

人生的种种问题,只能靠人心的自然法则来解决。 tpKkwX04/iKumfUUgXO6L+gV8HusAJPw9xpzO3FgHo6HxJ/N1YWVxOXC3+U2urE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