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跨度大致从1919年五四运动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37年抗战爆发为其前半期,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为后半期。

进入20世纪,世界列强把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民族危机感对20世纪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以“天下之中”自诩的中华当政者再也撑不下去了。现代与传统、新思潮与旧意识的斗争愈演愈烈。

先是“白话文运动”,接着就是陈独秀和胡适极力倡导的文学现代化。如同打开了闸门的洪水,现代文学以汹涌澎湃之势,义无反顾地冲决一切阻力,不可遏止地成就了一片汪洋。从此,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在深重的危机感和中国古典文学厚重的土壤上诞生了。

进入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学的影响和实践范围进一步拓展,由泛泛的思想和宣传转化为具体而专门的文学实践。

全国各大城市风起云涌般地出现了种种刊物,报纸也纷纷办起了副刊,有意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小说、小品等白话文学作品,一时竟蔚成风气,为现代文学开辟了阵地。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了许多青年文学社团,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现代文学作家。一时间,写散文、写小说、写诗歌、写小品、写剧本,翻译欧、美、日文学作品,出专集、出结集、出选集……蔚为大观。

现代文学的作者们在自己的作品中生动地抒写了自己的禀性、气质、情思、嗜好、习惯、修养、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生动地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格,无情地撕破了道貌岸然的面具,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桎梏,彻底摒弃了为圣人解经、为圣人立言的旧思想、旧传统,字里行间充满了民族觉醒和自我解放,这反映了作者们由封闭型思维体系向开放型思维体系的转化,亦即由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延续向面对世界、面对新潮、面对社会人生转化。

当然,各作者的经历不同,其间中西、新旧、激进与保守思想的差异也必然存在。但无论如何,中国现代作家自觉地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与时代联系起来,共同地为现代文学规定了明确的目的:文学的创作是这样一种时代的工作,它本身是历史向未来过渡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未来,必然是比当时更加美好的,更有希望的。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明显欧化倾向的是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生于浙江海宁。先于北京大学读法律,1918年赴美留学。在克拉克大学读历史,在哥伦比亚大学读政治学,1921年进英国剑桥大学读政治经济学。剑桥的短暂生涯,对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922年回国后发起成立“新月社”,1926年主编《晨报副刊·诗镌》。

1928年起曾任《新月》杂志主编,1931年主编《诗刊》,同年11月19日遭遇空难逝世。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主将。他受英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很大,他的贵族化追求,对自由的性灵的渴望,艺术至上的唯美倾向都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

徐志摩的诗歌在20世纪20年代诗人中独树一帜,他的散文长于抒发内心情感,具有繁复、浓艳的艺术特色。

本书选编了徐志摩的大部分作品,从中可以领略这位稀世才子的思想取向和艺术感染力。 KU/R6J3STuDi2ywZJE3kWk/TP6Nwp+qSusoZXfGmkU/MV4YjAOQlv0Iz/bjIqBf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