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今陕西韩城)。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详,有人认为大约在武帝征和三年(前90),在他写完《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不久。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计划编写一部通史,但愿望尚未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司马谈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四处考察古迹,采集民间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撰《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毫无疑问,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编撰《史记》。天汉二年(前99),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汉武帝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司马迁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字的不朽名著公之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的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中,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文书档案,加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难以弄清楚的问题,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需要说明的是,本版本为一百三十一篇,原因是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收录在内,便于读者更全面、更精准地理解司马迁的理念与思路。此外,我们将《史记》的十篇年表集中放在最后一册。这十篇年表具体包括:《三代世表》第一;《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六国年表》第三;《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第五;《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王子侯者年表》第九;《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这些年表采用表格形式谱列某一时期的史事人物。年表前面都有相关的文字概说,习惯称之为表序。表序集中地阐述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理论,同时提示年表内容,言约义丰。考虑到年表极为繁杂,错漏也多,对读者帮助不大,为节省篇幅,就省略了,只保留了表序。

毋庸讳言,《史记》也存在一些错漏之处。这是客观事实,源于各种原因。但这丝毫不能影响司马迁的人格魅力和《史记》的历史光辉。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在注释中都有具体的剖析。 1/ZDxx7vjprLXf1f4fpaDmim84A90yOxpFowzjJlRZ+sZFFDYBi8nIK/NbqZHS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