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动力。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成为引导中外跨境运输和商贸的一张靓丽名片,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动力。
1.中欧班列开行和回程货流市场培育成长
随着中欧班列开行线路的增加和欧洲回程货流市场的培育成长,中欧班列已经具备适应市场化运行的潜力。随着更多城市开通中欧班列,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预期,综合成本优势明显,新客户增多。中欧班列已实现常态化运行,未来将立足口岸功能的发展,国外货源成为中欧班列回程货源的重要补充,新增多条新线路的辐射范围将不断扩大。
2.实现运贸融一体化
从中欧班列的规模经济性和范畴经济性考虑,中欧班列运行线路的网络布局使更多城市能通过铁路直通欧亚国家,各地通过中欧班列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货运接续和运输组织优化。当铁路货运利润不能支撑货运成本时,铁路公司可以考虑在信息和金融创新基础上联合货主企业、商贸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实现运输、贸易和供应链金融的运贸融一体化。
3.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的因素
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有三个重要的因素。
(1)客户增多,成本优势明显。
中欧班列是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表面看,海运要比铁路运输便宜一些,但陆路大通道实现了中国与欧洲的紧密相连,铁路节省的时间成本非常明显。中欧班列这种新的物流运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客户资金占有时间明显缩短,使客户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2)实现常态化运行,持续推动中欧班列发展。
回程货源增多,去程和回程开行班列比例趋于平衡。中欧班列回程货源量增大,回程货源的组织已不是弱项。
(3)国外的货源成为中欧班列回程货源的重要补充。
中欧班列回程实现了常态化,反映了中欧班列被国外客户认可,意味着将国外的东西进口到中国来。中欧班列能够取得突破,与中欧班列的回程货源越来越多关系密切。回程货源越多,在集货分拨的货物越多,意味着中欧班列的竞争力越强,越有助于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和集散分拨中心。以铁路用集装箱为例,中欧班列回程班列增多,欧洲与中国贸易往来更密切,班列发出后很快组织货物回程,回程班列集装箱的使用率就提高,有助于降低成本,也能进一步推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往来。
4.中欧班列在变革中前进
中欧班列更加注重开行质量,构建互联互通的国际物流通道,同时重点考虑班列的重载率、运行时效、返程货运量等具体运行指标,进一步深化中欧班列开行质量,而不是单纯强调开行数量。
(1)中欧班列追求质量。
2018年12月11日,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成都召开,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2000列,已连接境内外105个城市。其中,成都、重庆、西安、郑州和武汉居开行数量前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80%以上。截至2019年10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已近20000列。
在设施联通方面,新开通班列的运营支线,优化了铁路与水路、公路、航空和海运等线路的衔接,进一步提升了开行运输质量。中欧班列建设坚持质量思维,稳扎稳打提升运输质量。
(2)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在这方面,中欧班列采取的措施包括:①扩大中欧班列“朋友圈”;②推动市场化运作,促进良好发展环境;③维护品牌形象,强化管理和市场监管;④加快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班列;⑤化解通道拥堵,推进设施设备扩能改造;⑥倾力打造国际安全运输典范,精准应对突发事件。
(3)从单纯的物流通道向经济通道转型和发展。
中欧班列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从单纯的物流通道向经济通道转型和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4)提升中欧班列的服务能力、集散能力、揽货能力。
提升中欧班列所有节点的服务能力、集散能力、揽货能力,形成“一主两辅”的陆海大通道;提高中欧班列的运行时效,加强中欧班列全程的实时监控,提高境外协调能力,加快异常处置,优化运行线路,以减小运输压力;补齐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短板,拓展货源,提高效率。
(5)推动城市物流功能发展。
国家物流枢纽的承担城市,也是中欧班列开行较多的城市,中欧班列的稳定发展支撑城市功能升级。国家物流枢纽是最高层次的物流枢纽,能够承载和服务于商贸流通、生产加工制造业,并在地理上实现空间聚集。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物流枢纽,而国家物流枢纽的布局规划,希望承载城市可以承载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产业,发展相应的枢纽功能。
(6)增加物流通道的经济效应,提升物流通道的吸附度。
发展“供应链枢纽”城市,借助物流与地方产业的配合,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探索和社会资本一起建设产运贸服务平台,增加物流通道的经济效应,提升物流通道的吸附度。
(7)新增多条新线路,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中欧班列向南延伸的路线抵达河内。该新线路将通过泛亚铁路直达泰国、老挝等地,推动欧洲与中南半岛的深入交流。中欧班列回程可转运至中国及东南亚地区,辐射范围和辐射领域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