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2 “近代丝绸之路”不可忽略

“近代丝绸之路”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丝绸之路”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概念,包括时间、空间和内涵三大项,交通线路是其基础。“近代丝绸之路”是从“古代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晚清、民国的中西交通,与近代的发展变迁有极其密切的关联,从古代到当代,承前启后的节点是近代。如果忽略对近代的研究或梳理就会断层,“丝绸之路”的命名、探险、考察、复原、研究等,都是从近代开始的。

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中最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命名,特指西汉张骞通使西域后形成的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线路,时段局限在两汉。

今天的“一带一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近代的发展变迁有紧密关联。1910年,德国汉学家赫尔曼从文献角度重新考虑“丝绸之路”的概念,在其著作《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中提出:“中国应该把这个名称的含义延伸到通往遥远的叙利亚的道路上。”把丝绸之路的西端定在叙利亚,是因为张骞通使西域不久,中国丝绸就沿着丝绸之路运到了罗马帝国境内,并延伸至叙利亚,这是丝绸之路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后来,外国探险家如俄国的普尔热瓦尔斯基和科兹洛夫、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国的斯坦因、德国的勒柯克、法国的伯希和、日本的大谷光瑞等,相继在丝绸之路上探险,发现文物古迹,不断证明、丰富、发展了丝绸之路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者对“丝绸之路”展开研究,先是以引进翻译外国学者的著作为主,后来于1979年成立中亚文化协会,1982—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编纂《中亚文明史》,1987—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世界文化发展十年计划”、组织“丝绸之路综合考察”,这推动了中国“丝绸之路”研究的热潮。在海上丝绸之路方面,广东阳江“南海一号”于1987年被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距阳江市海陵岛30多千米的海区发现,并于2007年整体打捞上岸,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海一号”入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一起入驻的还包括“南海一号”上的10多万件瓷器、金器、玉器等。“南海一号”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商贸船。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展现在世人面前。经过考古识别,这些南宋外销瓷器主要由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和福建磁灶窑系五大民窑瓷器构成。一艘沉没在泉州湾后渚港的古代木帆船被发掘出来,沉船出土物和科学考证表明,这是13世纪泉州造的三桅远洋商船,其运载着大量香料、药物及其他商品从东南亚归来,从而揭开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宋代的造船业和航海业十分发达,且造船技术在同一时代世界领先。海上丝绸之路线路的考察、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活动等都极大促进了国内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丝绸之路”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与中国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是分不开的。 H2tyDn31Jf1nHs9IqWMCJS4mZcSZ2culIOjPu4BLGeGXUR2ioYSy5TGGAbOlTlh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