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风格独特细石器

1955年秋,考古学家安志敏带领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三门峡水库淹没区进行考古调查,在当时渭南朝邑县城(今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南部的沙丘地带采集到一些打制的石片和石器。这一发现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次年就对此地组织实施了重点勘察,发现在大荔县南部的沙丘地带散布着15处有石器的地点,共采集3000多件打制石器。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者对此地调查探索的脚步未曾停歇,在调查中又发现了8600多件文化遗物,并且在沙底村发现了一块人类顶骨化石。

渭南大荔县南部洛水与渭水之间的这一大片沙地和草地,自古被称为“沙苑”,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6至15千米不等,形成时间不明。那么,关中平原为什么会产生沙地呢?原来是因为洛河发源于陕北,这里的林草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加上渭河(包括泾河)每年有约5亿吨泥沙下泄,除了输入黄河外,不少泥沙淤塞在洛渭三角洲,经过长年累月的风蚀堆积,在这里逐渐形成大片沙地及沙丘。沙苑的东部多沼泽及水草地区,形成了天然的狩猎地带。1万多年前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已经被埋没在翻滚的沙海之中,只有那些石器还在默默记录着历史。

两次考古调查,发现遗物的地点都没有一定的规律,比较分散,第二次甚至遍及整个沙苑地区,推测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沙丘移动。

◎沙苑文化遗址分布图(资料图片)

考古队员对采集到的石器进行挑选,第一次挑选出519件标本,第二次挑选出1061件标本。经过进一步研究,多数石器比较原始,制作粗糙,形状较小,石料以黑色、紫色、灰色燧石为主,还有少量脉英石、石英岩等。根据制法不同可以分为细石器、石片石器、石核石器三大类。

细石器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的一种形状细小的打制石器,一般以间接法打制的细石核、细石叶及用细石叶加工的石器为主,用来制作石刃装备骨、木等工具。沙苑的细石器与细石器文化中的遗物基本相同,与峙峪遗址的文化类型最为接近。制法主要采用间接打制法,进一步加工采用压制法,器型比较复杂,有石核、石叶、小石片、尖状器、刮削器、石镞六类,每类之中也富有变化。石片石器是中国旧石器时代出现最早、延续最长、分布也最为广泛的石器类型。石片石器是沙苑遗址的典型代表,与细石器最大的区别在于制法。石片石器的制作与加工都采用直接打制法,器型比较简单,有石片、尖状器、刮削器三类。沙苑遗址的石片石器具有若干比较特殊的文化因素,比如尖状器和刮削器,器型原始,制作风格独特,不同于其他细石器文化,因此被考古学界定名为“沙苑文化”。

1973年在沙底村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残块,是一块顶骨化石,经测定为一名小于26岁的青年,被命名为“沙苑人”。“沙苑人”左侧顶骨化石,残长10.4厘米,残高7.6厘米,外表乳白色,内壁灰白色,应属于现代人类型,其石化程度较轻,与沙苑地区碎兽骨的石化程度大体相同。因此,它应该就是沙苑文化创造者的遗骨。此时的人类继续使用直接打制的大型石器,而占主体地位、间接打制的细石器工艺更为成熟,出现了用细石片镶嵌在骨木柄上的箭、刀等进步的复合工具,骨镖、骨锥等骨器也较为精良实用。尤其是石镞的出现,表明当时已发明了弓箭。有了弓箭,人类就可以在较远的距离猎取野兽,使狩猎效率大为提高。总之,“沙苑人”的渔猎采集经济,整体比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有了长足进步。在居住方式上,人们除依旧利用自然洞穴栖息外,还有了季节性的窝棚居址。

考古学界一般将以间接打击法制作的几何型“细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暂定为“中石器时代”。这与沙苑文化所延续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说法,基本吻合。沙苑人及沙苑文化,为中国中石器时代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填补了中国古人类及考古文化发展链上的一个重要缺环。 Q98nQgnPCsCwV2905DtcA7HC5H1eWb97Th6gUzBC47BNQ6Ps3ZWIsDOHJd8LTt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