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
罗文利

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博物馆在中国已经有150余年的历史。在今天,很少有人不知道博物馆,但当问到什么是博物馆时,恐怕绝大多数人未必答得上来或说得清楚。在汉代许慎编著的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博”字被解释成“大、通也”,可引申为“众多”“丰富”等含义;“物”字则解释为“万物”,包含人为物和自然物两种含义。“馆”字在中国古代另一本字典《玉篇》中解释为“客舍”,后来逐渐引申为“公共建筑物”。所以唐宋以来,称专管或保存文物或讲论学问的公共建筑物为“馆”,如“昭文馆”“弘文馆”“史馆”等。“博物”两字连称,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元年》:“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晋代张华收集古今奇异之物、奇境殊俗,编成了著名的《博物志》一书。据此,“博物”有博览万物、保存万物、精通万物之意,“博物馆”的意思就是保存、展出、研究万物的公共机构。而在西方,有关博物馆历史的著作,都一致认为博物馆(Museum)一词来自希腊文Mo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从而将博物馆的起源,追溯到希腊神话中的缪斯(Muses)女神。据说缪斯是掌管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等九个女神的总称,代表着当时希腊人文活动的全部。这一颇具学术意义的追本溯源,既给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博物馆蒙上了一层神奇的光环,更给博物馆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学术色彩。

当然,以上所说,只是博物馆的字面意义。由于博物馆是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文化复合体,且其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博物馆的定义也在不断修改之中。自1946年以来,国际博物馆的权威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曾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8次修订。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是2007年修订的,即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的文化机构,它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实际上,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这一定义只是国际间的一般性定义,不少国家还按照自己的国情给博物馆下了定义。

博物馆作为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文化机构,它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和地位,公众也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认识,应该予以足够的倾听和回应。对此,美国盲聋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6.27—1968.6.1)的看法也许能够代表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海伦在她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道,如果“有三天视力的话”,她将会用一整天的时间“参观博物馆”“对整个世界,从古到今,作匆匆的一瞥。……看看人类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看看历代的兴衰和沧桑之变”。作为一个盲人,在想象能看东西的短短三天里,海伦将花一整天时间参观博物馆的强烈愿望,真切反映了博物馆在海伦以及50多年前的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地位,而她对博物馆的理解,则是对博物馆意义的最好解释。是的,今天,无论人们承认与否,博物馆已经成为人类昨天的脚印、今天的镜子和明天的根基,是人们认识自己及其生存环境最好、最直观的百科全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代表。

值得高兴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和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在当今的中国,像海伦那样自觉走进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以至走进博物馆似乎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时尚。但是,也毋庸讳言,置身博物馆展厅、面对琳琅满目的展品,又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展品、理解了展览?这有观众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当是博物馆的原因,那就是太多的展览太过专业太过学术,让人无法看懂,且服务观众的方式也不够丰富多样。事实就是这样,虽然走进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多是“匆匆的一瞥”“到此一游”,没有充分理解、利用博物馆这个可令人“大有所获”的地方。因此,要让走进博物馆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要让博物馆发挥更大的作用,博物馆及有关机构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

陕西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14个朝代,特别是统一强盛的周、秦、汉、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圣地。陕西境内现有的300余家博物馆则是全面反映、再现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主要载体。与其他省、市相比,陕西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不仅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在工艺技术、艺术创造等方面代表了全国的最高水平,而且还因其无与伦比的典型性、序列性、完整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和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并由此而成为海内外观众来陕西旅游的首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加强陕西“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博物馆在传播、传承、弘扬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定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陕西省文物局决定选取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西安博物院、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法门寺博物馆、渭南市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安康博物馆、汉中市博物馆共12家收藏丰富、主题鲜明、影响重大的博物馆,与西安地图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第一辑“走进博物馆丛书”。

与以往出版的类似图书偏重于介绍馆况、陈列展览、单件文物以及器物之美不同,本套丛书重在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内涵价值,以物说史,以物证史,以物串史,通过文物呈现历史文化,通过文物讲好陕西历史文化故事;具体编写时则根据各馆的性质定位,一馆一册,一馆一个主题。通过藏品和展览反映朝代文化或专题文化,让读者通过阅读本套丛书,既能了解各馆的特点、重要朝代(时代)的文明成就和历史地位、地域文化特色,又能感受到陕西历史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和文明成就。可以说,如果您想如海伦·凯勒那样“看看人类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看看历代的兴衰和沧桑之变”,这套丛书毫无疑问应当是您的首选。当然,我们更衷心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发行,能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文物背后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经验智慧,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文化积淀、智慧启迪、精神动力,让我们共同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d6VOUGR31kO4p0G/N6s+FWsnJm085cF28aYt5FqPxf+FqMuXfFmyPx99zPkLqQ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