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夏商周代封国多

先秦时期,渭南境内代有方国封置。夏代有有莘国,商代有芮、莘等国,西周有郑、莘、韩、梁、芮、彤、同阝、大荔戎等国,皆名著于史。据考,有莘国,夏、商、周方国,姒姓,在今合阳洽川一带;芮国,商至春秋时方国,位于今韩城、合阳、澄城一带;韩国,西周成王四年(前1112)所封,在今韩城龙亭原和芝阳清水至南英村一带,史称韩侯国,周平王十四年(前757),为晋文侯所灭;梁国,西周宣王时始封,嬴姓,在今韩城市夏阳镇一带,称梁伯国,春秋初依附于晋,后依附于秦,周襄王十一年(前641),秦国灭掉梁国,置少梁城。这一时期渭南辖区诸多方国及其城邑的兴亡与变迁,正是当时中国地方建制发展演进状况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个小诸侯国,芮国在《史记》等文献中有过零星记载,但并不为人所熟知。约公元前17世纪,商置芮国。西周武时,为姬姓芮伯国。周襄王十二年(前640),秦穆公灭亡了芮国。1929年,大荔县赵渡镇(今朝邑镇东南)附近出土了芮公鼎,1936年被送去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古物展览会,但有去无回,失落海外。学者认为芮国应在今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南一带。梁带村遗址和刘家洼遗址的先后发现,使这个在历史中默默无闻的畿辅小国,两次震惊世人。

2005年,在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芮国遗迹,为世人揭开了这个灭亡已2600多年的周代封国的历史。梁带村位于渭南韩城市昝村镇黄河西岸的台地上,历经5年3次大规模的勘探和发掘,发现了1300余座两周墓葬,出土文物达36000余件(组)。其中,有7座是芮国国君和夫人墓,最令人瞩目的是M27芮桓公墓,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陕西地区未被盗掘的最大墓葬,也是两周为数不多南北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芮桓公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铁器、金器、玉石器、料器、漆木器等。其中,青铜器有成组的礼器“七鼎六簋”,还有目前发现最早的錞于(一种乐器);这里还是全国出土金器最多的商周墓葬,其中出土的48件金器里就有金剑鞘、金韘(扳指)、金龙和青铜带盖尊、青铜三角形戈,都是首次发现的两周时期新品种。2006年先后入选“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发掘场景

2016年11月,渭南市澄城县刘家洼村西北发现有墓葬被盗。之后,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博物馆和澄城县文体广电局联合组队进行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发现刘家洼遗址范围约3平方千米,是以自然冲沟和人工壕沟相连组成的一个大型封闭遗址。在遗址东区中部,调查和勘探发现有一面积10余万平方米的城址。城址内采集到春秋陶器残片,还有一块陶范残块。勘探有大量灰坑和板瓦等建材堆积,属重要建筑所在,应是高等级人群居住区。已确认的墓地4处共210余座墓葬,其中带墓道的“中”字型大墓2座。其中一座大墓椁室东北角建鼓铜柱套上刻铭“芮公”作器,下压的1件铜戈上也有“芮行人”铭文。考古人员据此判断,大墓墓主应当是春秋早中期的一代芮国国君。2019年1月,经过连续2年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勘探,考古人员重点发掘了包括周代诸侯大墓在内的两处墓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认定刘家洼遗址为芮国后期的又一处都邑遗址,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同时,刘家洼遗址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地)向东周诸侯国发展演变的典型案例。不同文化传统、族系背景的居民共同使用同一墓地的现象,揭示了芮国后期民族、文化融合的真实图景,呈现出地缘国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周代社会组织、人群结构的重要材料。另外,大墓出土的乐器组合,为中国音乐考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出土的三栏木床遗存将我国使用床榻的历史提前到春秋早期。2019年,刘家洼遗址先后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澄城刘家洼芮国墓地现场

刘家洼遗址所处的这个芮国都邑和梁带村究竟有什么关系?有考古学者认为,两地都是芮国都邑,但时间有早晚,芮国可能发生了一次内乱,新国君把都邑从梁带村迁到了刘家洼,两地的时间刚好能衔接上。芮国所创造的文化清晰可见,但想要完全还原古芮国的历史,依旧矛盾重重,唯有等待更多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提到渭南的古方国,就不得不提郑国和郑桓公。郑桓公(?—前771),是西周末年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异母弟。姬姓,郑氏,名友,故又称姬友、郑友或郑伯友,任周朝司徒,受封于郑(今渭南市华州区东),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一代国君,史称郑桓公。郑国在关中东部立国40余年,郑桓公不畏重重困难,励精图治,廉政爱民,常去民间访查,解民疾苦。内修政务,外结盟好,很快稳定了郑国大局。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百姓皆便爱之”。纵观郑桓公的一生,其经历受封郑国、担任司徒、迁国徙民、死于国难等几大历史事件。在这些事件中,郑桓公都可谓是功勋卓著、万民拥护的,在周代是极有影响的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史记·郑世家》载:“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幽王以为司徒,其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雒之间,人便思之。为司徒一岁,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诗经《小序》以为《缁衣》“美桓公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国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以表明他们对国家多多莫大之功劳)”。《郑笺》曰:“父谓武公父桓公也。司徒之职,掌十二敎(掌管西周十二方面对国民的教育)。善善者,治之有功也。郑国之人皆谓桓公、武公居司徒之官正得其宜。”《诗经·郑风·缁衣》篇,据《诗序》说,这首诗是赞美郑桓公、郑武公父子的。他们父子都当过周王朝的司徒,非常称职,深得郑国人民爱戴。

郑桓公建立郑国之后,将郑国举国东迁。郑桓公不仅是郑国东迁的提出者规划者,而且是郑国东迁的奋勇执行者。他在世的时候,早已拿下了郐国一带大片的土地。由于商人的拥护和实行商贸立国的政策,使郑国成为春秋时期商业最兴盛的国家。历经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位开国君主的经营,使郑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的诸侯国,并称霸中原。和其他的大诸侯国相比,郑国国土并不大,历史并不长,然而能够称霸中原。再加上桓公、武公、庄公都在西周或东周担任司徒之职。因此郑国的地位在东周初年可谓举足轻重,为其后400年的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桓公墓,位于今渭南华州区西关螺钉厂后院中西侧,郑桓公墓地原有三间郑桓公祠及一座功坊,后被多次损毁以及修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桓公墓得到妥善保护。1957年5月,郑桓公墓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华县文管会与螺钉厂将残留土冢四周用砖砌封,顶部用水泥抹盖。2007年,当地政府拨专款重新进行维修,郑桓公墓从而得到更好的保护。 6yfBvs2GdWiIx3c+gebEmYodRcal26f/gcJwhuVvUIuYZ/3qQf8mZghZOqm5I1l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