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全家参加红军长征的陈锦章

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陕南升起星星火”的主题展厅内,陈锦章是汉中早期革命者的优秀代表,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逮捕、屠杀毫不畏惧,在家乡率先建立起汉中第一个党小组的事迹,感动着大家。尤其是他动员全家随红军一起长征的动人故事,更是深深震撼着每一个前来参观、瞻仰的人。

陈锦章(1898—1935),汉中宁强人,又名陈锦文。父亲为乡村绅士,思想开明。陈锦章出身于宁强大安镇富庶之家,还在宁羌、汉中上学的时候,就以其思想进步、见识新锐受到关注。1923 年他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第二年又转入上海艺术大学师范教育系,积极投身革命。1925 年五卅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和同志们一起,在上海这个世界东方的大都市里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参加示威游行。之后大学毕业,他受党的派遣,与同学孙绍亭(南郑人)等人一起回到家乡汉中,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陈锦章烈士故居遗址

宁羌金牛驿(现宁强大安镇)烈金坝,地处历史上的金牛古道,山高路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陈锦章回到家乡,先是在县城高等小学受聘担任教师,在其身份掩护下开展革命活动。不久,他又转回家乡在大安高级小学任教。在学校、课堂、办公室或是附近乡村和家里,到处都是他宣传革命道理、开展革命工作的地方。不久,陈文华、何蔚然、张德章等一批先进青年骨干被发展为中共党员。1927 年春,大安镇秀峰观学校内,宁羌县第一个、也是汉中地区第一个党小组——中共大安小组在这里产生,陈锦章担任组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汉中革命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同年10 月,中共陕南特委成立,刘甲三担任特委书记,陈锦章任特委委员,负责学运工作。在特委领导下,宁羌县又率先建立了中共宁羌党支部,是当时汉中地区最早的两个党支部之一(另一个是南郑县支部)。

除了发展党的组织,陈锦章还在其父亲和亲属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光华复习学校,学校教师大部分都是党、团员,以学校为掩护,宣传革命思想。他还利用民间丧葬组织“孝义会”进行革命活动,宣传、动员贫苦农民起来造反,推翻这不合理的世界。并计划制造刀、矛等武器,为开展武装斗争做前期准备。

然而形势急转直下,陈锦章等一批共产党人的活动引起了汉中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注意。1928 年,他在宁羌被捕。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后远走四川成都,第二年夏天才又潜回汉中,在汉中几所中学担任美术教师,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30 年 11 月,新的中共陕南特委成立,梁益堂担任特委书记 。陈锦章参加了在南郑龙岗寺召开的陕南第一次党代表会议,会上又被选为特委委员。他在宁羌的家就成了陕南特委机关办公、开会和编印、散发文件、传单的秘密场所。1933 年春,军警突然搜查了他家,陈锦章迅疾将相关文件藏于室内地板下,特务搜寻没有发现,但陈锦章仍然被逮捕,后被释放。之后当局因他有“共党嫌疑”,下令各学校不得再聘他为教师。陈锦章只好在汉中、宁羌以卖画为生,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1935年2 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发起陕南战役。红军突入宁羌,经过一番激烈战斗,攻克宁羌县城。紧接着又占领了阳平关、金牛驿等重镇,再向沔县(今勉县)、褒城、汉中等地进军。已回到家乡的陈锦章和地下党同志们立即行动起来,一方面宣传红军政策,揭穿反革命谣言,募集粮食、医药等各种物资慰问红军;一方面搜集情报,刺探敌人消息,组织贫苦农民和进步青年参加红军。红军一到宁羌,他立即取得联系,提供各种情报,为红军带路,组织人民积极参军、扩红。他这个陈家大院里的长兄,在老家的四合院里召开家庭会议,说服、号召全家人带头参加红军。他的父亲陈大训已年近六十,不顾年高体弱,欣然赞成。父亲、妻子、妹妹,两个弟媳,还有侄女、女儿,参军后均被分配到位于四川旺苍的红军后勤部门工作。两个弟弟陈文华、陈文芳被分配到川陕苏区元坝县和宁羌县苏维埃政府工作,他自己则进了川陕苏区的中共木门区委。全家人除了老母亲因年迈体衰行动不便之外,其余三代十一人全部参加红军。当时的烈金坝陈家,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家有良田,深宅大院,人丁兴旺,生活优裕。然而他们全家老小却在家中长子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

中共大安党小组旧址(位于宁强县大安镇秀峰寺)

红四方面军撤出陕南,西渡嘉陵江,与中央红军会合后开始长征。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陈锦章一家人也随着红军行进在漫漫长征路上。然而长征完结,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后,只有陈锦章妹妹陈锦云(又名陈真仁)一人走完了长征之路。父亲陈大训和三弟媳妇在四川江油的一次战斗突围中牺牲;妻子和二弟媳,还有正在吃奶的小侄女,在艰难的长征路上得病、失散,不知所踪;陈锦云则领着陈亚民、陈汉南两个年幼的侄女随军跋涉,到达四川茂县。在这里陈锦云患病,两个侄女相继走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寻找,才知被当地群众收留;而二弟陈文华,三弟陈文芳,包括他自己,都全部编入作战部队,在一场接着一场的残酷战斗中相继牺牲。陈锦章牺牲时,年仅 36 岁。

三兄弟中的二弟陈文华,比陈锦章小 12 岁,早年追随兄长。1927 年春,在他 16 岁时,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大安党小组的活动骨干。那一年他考入省立(汉中)第五师范学校,在学生中积极开展活动,传播进步思想,发展革命组织,并担任中共南郑五师支部书记。1930 年11 月,和他哥哥陈锦章一样,陈文华在南郑龙岗寺参加了陕南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被选举为特委委员。1932年6 月,陕南特委改选,特委书记贾拓夫回陕西省委,交由陈文华负责陕南特委工作,后担任特委宣传部部长和组织部部长。1933年 9 月,陈文华担任红二十九军独立第三团政委,在汉中各县边境和山区与敌战斗 50 多次,给反动派以沉重打击。部队也由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敌人惶恐之极,于当年 12 月调集正规军和地方民团约两万人进行“围剿”。鉴于敌我力量悬殊,团党委决定化整为零,潜出重围。

陈文华突出重围时,已是第二年春天。找不到地下党组织的他,回到家乡大安镇,在学校教书。1935 年红军解放他的家乡时,他立即与大哥陈锦章一起,参与迎接红军,并携妻及全家进入红军大部队。陈文华的妻子也是中共党员,曾担任共青团陕南特委组织部部长、书记。三弟陈文芳,中学时期即加入共青团,红军撤离时果断放弃学业,毅然从军。他们都牺牲在长征路上。

陈锦云

妹妹陈锦云历经艰难,到达延安,后与当时的红军总医院院长傅连璋结婚,1955 年授大校军衔。2006 年3 月,在北京逝世,享年 87 岁。陈锦云于2000 年以 81 岁高龄从北京回到故乡宁强大安镇烈金坝,将自己一生积蓄的 10 万元人民币捐献给了家乡人民。

现在,无论是在汉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还是位于宁强大安镇的陈锦章烈士旧居纪念馆,展室内的历史文物、塑像以及图片,都生动讲述着陈锦章一家三代十一人参加红军长征的慷慨悲壮故事,在汉中、宁强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 n6ImrhDxPlvPfihNnOnWQ7FqVlqn+AZgMPttScLmHr8MxY2F8Z13TmplwuMObiD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