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早期的革命先行者

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 3000 多名大中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抗议北洋政府签订卖国条约,从而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史称五四运动。随着运动声势的迅速开展,陕南也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陕南的建立与发展。由于陕西汉中处于祖国内地,秦巴群山围裹,生产力相当落后,人们的生活以农业生产为主,工商业极不发达,市场萧条,经济凋零,再加上军阀、土匪横行,反动豪绅和封建地主恶霸残酷压迫人民,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这一切挡不住先进革命思想的潮流。早在 1919 年,汉中地区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及国外求学的青年学生如王钧石、刘秉钧、黎光霁、王述绩、熊文涛、王俊卿、李勉斋、陈加荣、刘甲三等人,受革命新思潮的影响,积极要求进步,靠拢先进组织,绝大多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汉中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这些革命青年通过书信将外面的信息及《新青年》杂志等进步书刊寄回家乡,号召亲友和同学开展斗争。因之,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中,汉中各主要学校的学生纷纷行动,在思想进步的学校教师支持下,举行罢课游行声援。1922 年5 月4 日,数千名学生和志士仁人在南郑县城(现汉中市)的校场坝集会,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何挺颖、孙绍亭等一批先进青年不顾当局的阻挠、逮捕和镇压,上街游行示威,冲破军警阻拦,直趋官府,与反动官僚对话交涉,进行谈判。廖宗岱带头与反动官僚据理相论,义正词严,毫无惧怕。在进步教师和学生的带领下,广大市民、商人和贫苦百姓也纷纷行动,罢课、罢市,张贴标语,抵制日货。偏僻而经济落后的汉中各城镇,同样激荡着爱国青年学生的革命激情,也鼓舞和启发了长期遭受封建压迫、思想闭塞的汉中人民。

纪念馆红星庭院雕塑《火种》

南郑龙岗寺中共陕南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一)家乡闹革命的先驱

之后,一批有志青年学生,怀着追求光明、救国救民的愿望和理想,冲破羁绊,走出秦巴大山,奔赴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有的上学,有的进了军队,接受了更多先进文化与进步思想,参加了各类革命组织,参与了各种革命斗争,进一步锻炼了自己。通过斗争的陶冶和与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不断接触,陈锦章、何挺颖、何挺杰、孙绍亭、段仲荪、龚子瑞、瞿宝珊、谢佐民、赵勃生、偶彦民、尚辛友、亢学诗、陈庆五、王建安等人,先后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和中国共产党。他们在北京、上海建立“共进社南郑分社”和“旅沪同乡会”等,并创办刊物,发表演讲,传播新思想、新文化。马列主义思想的启蒙,中国革命的曙光,通过汉中学子的书信往来,越过万水千山,照射到黑暗、闭塞的陕南大地,在广大进步青年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共产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汉中城乡生根发芽。

陕南革命宣传品

1927年4 月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党组织为保存革命力量,派遣谢佐民、赵勃生、段仲荪、亢学诗、龚子瑞等 50 余名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先后从上海、北京、西安等地返回家乡,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而早在 1926 年秋,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上海艺术大学读书的汉中宁羌(今宁强)学生陈锦章,和孙绍亭、尚辛友等共产党员就已回到陕南。陈锦章在上大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学校即进行革命工作。回家乡后,陈锦章以宁羌大安小学教师为职业掩护,和他的同志们一起,发展党员,开展地下党工作,很快于 1927 年春天建立了陕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大安小组,陈锦章担任组长。之后谢佐民、赵勃生、段仲荪等人回到南郑县城后,在东关塔儿巷济生医院,建立了直属陕西省委领导的中共南郑小组,谢佐民担任组长。从此,揭开了汉中革命斗争历史新的一页。

陈锦章

陕南苏区苏维埃政权简表

1927 年,中共陕西省委对陕南革命形势进行研究,制订、通过了《陕南工作大纲》,考虑到当时革命形势和陕南多县已相继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决定设立“中共陕南特别委员会”(简称陕南特委),以领导和组织陕南汉中、安康两地党的工作。并派刘甲三担任中共陕南特委书记,是为第一届中共陕南特委书记 。刘甲三从宁羌来汉中后,听取了宁羌、南郑党小组的工作汇报,决定将党小组扩大为党支部。于是汉中的宁羌、南郑党支部率先成立。与此同时,城固县也成立了党(团)小组,陈俞廷担任组长。

此后,汉中各县党组织陆续成立。1932 年底至 1933 年,红四方面军西征到达汉中,创建川陕苏区时,陕南已经有 100 余个党支部,500多名共产党员。汉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无数革命志士不屈不挠,不怕牺牲,为追求革命真理进行了英勇斗争。他们组织进步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创办革命刊物,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抗丁抗粮抗捐,惩治反动豪绅,建立革命武装,发动武装起义。无论在红四方面军转战陕南,进入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创建川陕苏区后,在红二十五军于洋县、留坝创建华阳根据地时,还是在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略阳之际,汉中的党组织和人民始终不遗余力,发动群众,募集粮食、医药物资慰问红军,抢救、治疗红军伤病员,动员子弟踊跃参加红军,成立苏维埃政权,搜集各种情报,积极支持和协助红军消灭敌人。在之后的残酷岁月里,尽管党组织不断遭到敌人的破坏和打击,无数共产党员或遭敌逮捕或壮烈牺牲,中共陕南特委成员从 1927年以后的 8 年时间里先后更迭 11 次,特委书记更换 16 次(含代理、负责人),但党的工作从未停止。到 1936 年,汉中地下党组织在陕南特委工作停止后,仍在中共汉中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简称汉中工委)继续开展工作。陕南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在汉中大地上蔓延不绝,直到陕南全境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共陕南特委历届领导人一览表(1927.10—1936.2)

(二)在外地的革命者

返回家乡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将共产主义的目标和奋斗理想植根于陕南大地,把一腔热血和美好青春奉献给了生养他们的这片热土。而在外地的有志之士和进步青年,亦追随党的组织在异地他乡直接参加了革命活动。刘秉钧、何挺颖、龚逢春、黎光霁、廖左明、何挺杰 等人,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刘秉钧

刘秉钧(1901—1931),城固人。1919 年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设一中。1922 年考入上海南方大学。1923 年参与组建了汉中驻上海的同学会,并主编《汉中》《南针》杂志,进行革命宣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汉中旅外学生中第一个中共党员,也是汉中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员。后成为陕西在上海同乡会干事,后来又转入上海文治大学,当选该校学生会主席,毕业后获文学硕士学位。他积极支持家乡对不法官绅的斗争,还领导学生参加了五卅运动,口诛笔伐,揭露、谴责反动当局。之后又以东方杂志社记者身份继续开展革命工作。1926 年当选上海法租界党员代表,第二年任中共上海区法租界部委书记,领导法租界工人、学生和市民参加周恩来主持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动政变后,刘秉钧又于严重局势下担任中共上海法南区委书记。还被选为中共江苏省候补委员兼上海法南区委书记,继续坚持对敌斗争。后因叛徒告密被捕,在法租界牢房受尽折磨,历时三年多,于 1931年4 月牺牲于狱中,年仅 30 岁。

黎光霁(1904—1972),宁强人。1915 年随做官的父亲迁居福建宁化,1918 年搬迁到上海。五四运动爆发后,参加了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斗争,之后又加入陕西驻上海同乡会,进一步接受进步思想和革命理论。1922年冬,黎光霁回宁羌宣传马克思主义,次年领导了反对宁羌县五大劣绅和贪官的群众斗争。1924 年在西安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五卅运动后被选举担任陕西学生雪耻会及工商学联合会主席,1926 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中共开封市委书记,1928 年任中共豫中特委书记、中共河南临时省委书记。参与发动豫南秋收起义,扩大信阳、确山武装力量,汇合湖北麻城武装力量,创建豫南特区。1929 年黎光霁被派往苏联学习农业,其间去德国考察,之后被苏共以“涉嫌托派”罪逮捕。后回国从事文化、教育和实业。1946年在香港任大学教授,1954 年任西北农学院教授。后被判刑入狱,在“文化大革命”中去世。1987 年6 月最高人民法院为其平反。同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评为烈士。

龚逢春(1908—1978),城固人,1925 年入汉中联中,1927 年弃文投武,入冯玉祥部军官学校。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龚因进步倾向被迫离校。同年秋,考入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在城固一小学任教。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 年冬经陕南特委书记贾拓夫介绍,入杨虎城部任中尉文书作掩护,进行兵运工作。后到西安,在耀县(今耀州区)王泰吉骑兵团工作。在中共陕西省委策动下,该骑兵团起义,组成“西北民主抗日义勇军”,王泰吉任总司令,龚逢春任政治部科长、政治部主任。后与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军会合,龚逢春任该军四十二师政治部主任。1934年冬,调任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1935 年秋,任陕甘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二路政委。当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正在三边一带作战的龚逢春,立即代表陕北红军率先赶到吴起镇,把陕北“肃反”扩大化及陕甘边区根据地红军发展情况向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汇报,并明确表示不应该逮捕刘志丹、习仲勋等一大批干部。毛泽东当即下令“刀下留人”,并派人接管,挽救了刘志丹、习仲勋等一大批陕北干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龚逢春在晋察冀边区、晋西北边区、晋绥分局先后任党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和党校校长。1949年12 月,随贺龙司令员第十八兵团南下,担任川西区党委第三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党校党委书记兼校长。1963 年10 月,龚逢春调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平反后任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1978 年12 月病逝,终年 70 岁。

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外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奉献青春的汉中志士仁人,他们为寻求真理,启迪光明,践行理想信念而赴汤蹈火,坚贞不屈。其经历和英雄事迹,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展厅内得以展示,有的则收藏于汉中各县(区)其他遗址纪念处。他们无畏不屈的革命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汉中人,坚定不移地踏着前人的足迹,为建设灿烂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6vRCwtmYYbVVpfH4kovoUN8QjJnxEoXOQUXyKgHoj7Ha+KuoS2HBLhPxGLlme/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