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挥之不去的味蕾记忆

在凤麓的那些时间里,对于凤麓的美食印象也很深刻。我自己也不清楚对于澄江、对于凤麓镇记忆最深的是那些古老的建筑,还是这些美食。但毫无疑问,美食一定占据着至少和那些古老建筑一样的位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那些古老建筑。那些美食的记忆,只要我一打开味蕾的记忆之门,它们就纷纷扑鼻而来。

我再次想起那个跟我说起凤麓美食“扒猪脚”的人,他一定是一眼就看到了我对于美食的贪婪,他觉得我应该好好把味蕾上的记忆加深一下,甚至认为如果我对于澄江的美食认识不深,至少是没有好好品尝一下的话,就谈不上真正理解凤麓。在他看来,美食文化对于一个地方同样也很重要,也同样是进入一个世界很好的方式。确实,我在想起澄江的时候,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其实并不是那些古老的建筑,而是澄江美食。

在凤麓那几天,我们接连吃了好些凤麓美食。印象最深刻的其实还是藕,以及与藕相关的美食。凤麓传统美食“扒猪脚”也让人印象深刻,只是由于在遇到“扒猪脚”之前,我们已经在抚仙湖边吃过鱼,由于鱼的味美而多少贪吃些,以致没能好好尝尝“扒猪脚”。

煮咸鱼

在这之前,我就已经无数次在别的世界里,知道澄江的藕及藕粉,而此次真正来到澄江,来到凤麓镇,我才深刻感觉到要吃正宗的藕及藕粉还是要来澄江。在凤麓吃到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莲藕煮筒子骨,那是我第一次吃到的最为粉糯的莲藕,莲藕与筒子骨之间的微妙的结合,在当时那种情境下,我并不是为了要恭维一下他们才说了违心话,而确实那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莲藕。这无疑是与莲藕的质量有关,莲藕在与澄江有了联系之后,也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的品质就得到了保证。就因为这样,在提到澄江、提到凤麓时,我们所无法绕开的还是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美食,也是让当地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自豪的美食。

荷藕在澄江栽培历史悠久,当地出产的藕在滇中享有盛名。关于藕,《新纂云南通志》有记载:“藕:一名莲根,乃莲之地下茎部,实非直根。属睡莲科。除莲花(即荷花)供观赏外,莲叶可入药,根茎部即藕,可作蔬食,内含淀粉,可制藕粉,以永昌、澂江产者最佳。”据《澄江府志》记载:“康熙五十八年,澄江暖于云(即昆明),寒次之,盛暑极热,雨即凉,霜雪严寒,一晴即湿,有四时皆春之谣,盛产稻藕。”有诗赞城南荷花:“禄谷平铺十里长,红孽袅袅映湖光。风吹菡萏香生韵,雨浮琅玕影信凉。”从这些文献资料可看出荷藕在澄江的种植历史之悠久。澄江荷藕以其肥壮、粉多、味浓为突出特点。这样我在凤麓吃到了最好吃的藕便不是在夸大其词了。

澄江藕粉

除了荷藕有名,澄江藕粉也很有名,早已誉满全省。以鲜藕为原料,杂质少,色纯白,含水分低,含有较高的成丙种维生素和磷质糖分子。澄江藕粉之所以有名,主要是这里的莲藕大部分的顶端不结莲米,藕节粗壮肥大,汁多肉嫩,淀粉含量高,它的营养成分都集中到了淀粉里,所以淀粉的质量较高。澄江藕粉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特食品,它以质地纯净,冲调后透明如晶,食之醇甜清香,细腻润滑,余味无穷而闻名天下。据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远销海外。

现在的澄江,现在的凤麓,同样有着众多的荷塘,当地政府也在大力打造荷藕生态田园景观,这走在了绿色发展的前面。关于澄江,关于凤麓给我的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无处不在的生态保护意识。

在凤麓老城行走的过程中,特别是那天我们出现的时间是“正午”。这样我们没能绕开的是老魏家的豌豆粉。作家赵丽兰曾深情地写过老魏家的豌豆粉:

“老魏家的豌豆粉就在这条街上。玻璃橱窗上写着三个字‘凉晌午’。晌午,即中午的意思;‘凉晌午’,即午后冷凉小吃。在澄江,一提到老魏家的豌豆粉,唇齿间就充盈了酸酸甜甜的诱惑。舌头上的诱惑是一种直接的充满回味的温暖,譬如澄江的魏氏豌豆粉。只需一次,其温暖的诱惑必将根植于你的胃壁,和你的舌头建立一生纠缠不清的关系。在饮食文化一天比一天讲求花哨、高端、多元的大潮中,魏氏豌豆粉却延续着来自民间、必将回归民间的定位。那个晌午,云南名家写澄江采风团一行来到老魏家吃‘凉晌午’。黄尧、汤世杰、于坚、张庆国、朱霄华、王宁、温星、张翔武等围坐在街边的小方桌前,就着一碗‘凉晌午’,谈古论今。闻到醋香,还要了一碗梨醋。吃醋,美容、养颜,还暗含着那么一点点小脾气,酸得恰到好处。只有喝过醋的人,才懂其中的妙。‘凉晌午’这样的三个字,充分唤醒了于坚老师胃壁上的记忆和与其外婆那一代有关的语言。这些几欲消失的关于市井人生的温存,必将根深蒂固,愈加深入,愈加温暖,愈加耐人回味。”

魏氏豌豆粉

这是作家赵丽兰的味蕾记忆之一种,在凤麓,还有着其他让味蕾记忆深刻的美食,这些美食也为凤麓之行增添了更为美妙的感觉。 0bocPRkbPSijjBnCP1PWe9gGJDWEvRc7IM7QASN7s2IGHXR9Z3WDSpego8lSVsn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