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云南音乐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云南的音乐教育有了初步的发展。1924年,时任云南教育司长的董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陶鸿焘以及留日归来的著名画家李延英推动成立了云南省立美术学校。这是云南省第一所培养美术和音乐人才的专门学校,此举开了云南现代专业艺术教育的先河。虽然名为美术学校,但该校也开设了音乐科。学校对学习音乐的学生十分严格,每个学生要掌握3种以上乐器的演奏。音乐科课程以中西乐器为主,同时还有声乐、乐理、作曲等课程,学生音乐功底扎实。李延英校长治校严谨,理念超前,规定该校学生除主修、必修课程外,还可以选修其他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全方位成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办学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特别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李延英把日本籍的妻子川田芳子带到中国担任音乐教师,教授小提琴课程,还聘请了柏希文、张堉、孙竹轩、段晋三等音乐专家到校任教。这所学校虽然办学历史不长,办学条件简陋,但仍然培养出不少音乐人才,如音乐家雷鹏、桂翘然等,为云南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外,昆华艺术师范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也对云南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乐名家,如聂耳、方于、李丹、林之音、杨放等对云南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聂耳,祖籍玉溪,生于昆明,从小对音乐和表演艺术有浓厚兴趣,潜心学习音乐理论、乐器,经常参加各种类型的演出,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并尝试进行音乐创作。聂耳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暴行的演出活动,他于1935年春为影片《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成了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的号角和武器。聂耳对云南的音乐教育特别是音乐创作教育具有激励和引领作用。

方于,1903年生,江苏武进人,1921年赴法国留学,曾在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学习法文和音乐,还师从著名音乐家玛黛依斯夫人学习声乐,1927年回国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卢沟桥事变后,方于举家来到昆明,先后在昆明中法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昆明师范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任教。在教学工作中,方于宣扬爱国主义思想,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还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如著名的民歌歌唱家黄虹、声乐教授万昌文以及董源、张蜀光等。

李丹,1901年生,湖南长沙人,1921年赴法国留学,就读于里昂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1927年回国后在上海从事音乐教育和法国文学翻译工作,之后来到昆明,在云南大学教授法文,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教授小提琴演奏,先后在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科、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小提琴课程,培养了大批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师,如曾祥华、卢承煜、李亮才、后昆华等。李丹先生在翻译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与夫人方于一道合作翻译的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巨著《悲惨世界》在中外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林之音,1909年出生于昆明,1937年底从上海回到昆明,在镇南(今南华县)师范学校、大理中学、大理女中、昆明师范学院等学校担任音乐教学工作,教授学生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等。同时,他在社会上组织排演《黄河大合唱》《放下你的鞭子》等作品,用艺术作品唤起民众的抗日救亡精神。1959年,云南艺术学院成立,林之音调入学院任教,为云南的音乐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放,1921年出生于云南个旧,哈尼族,1938年考入省立昆华艺术师范学校音乐美术科,1941年考入国立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之后师从江定仙、杨萌浏等教授学习作曲、音乐理论。1946年,他回到昆明,先后在小学、中学担任音乐教师,教过的学生有普朝柱、黄虹、张难等。其创作的作品有《红河音韵》《营火燃烧在广场上》等。他还为苏联歌剧《幸运鱼》、儿童歌舞剧《金龙袍》完成了音乐创作,作品集为《我们走在田野上》。杨放教授先后在云南省文联、云南艺术学院工作,为云南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音乐教育工作奉献了毕生心血。 Vl9B08LwJ+Ggz9+PpUHpI3eMs+LdgTI5CZmiaTuXwmgBW4s5KICc/42VKK5CkO6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