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编

云南高等艺术教育快速发展时期

(2000年—2019年)

1999年1月,国务院转批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全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快速发展。同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现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招生规模,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和愿望。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55万人,比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47万人,增长43.5%。此后,普通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到2008年时,全国普通高校招收本专科学生607.66万人,在校生人数达2021.02万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云南省在全国形势的影响和推动下,深入实施科教兴滇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到2005年,云南有高等学校49所,比2000年增加15所,以每年平均增加3所高校的速度推进;在校大学生46.29万人,比2000年增加27.4万人,增长145%。高等艺术院校也紧跟扩招步伐。2004年,全国独立设置的31所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数成倍增长,综合艺术院校在校生人数一般都在5000人以上,有的达到了上万人。一般单科艺术院校(除中央直属院校外)发展也较快,在校生人数基本都在4000人以上,有的院校达上万人,如四川音乐学院2005年9月的在校生人数达到1.6万人。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等也抓紧时机大办艺术专业。据统计,到2013年,全国有近千所高校办艺术专业,艺术类考生数量也一直在攀升,这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也是一个奇迹。云南高等艺术教育与全国同步,许多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甚至理工科、农林学高校,也成立艺术学院或艺术系,纷纷举办艺术教育。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9年的70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我国有205所高校、2万名教师、本专科在校生11.7万人,毛入学为率0.26%;到了2018年,全国有2663所高校,教师有167.28万人,在校本专科学生达3833万人,毛入学率为48.1%。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平衡是极为重要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涉及的内容较多,但关键是体制改革:一是办学体制改革,突出表现在民办教育的兴起上,国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二是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从“集中统一领导”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再到“转变政府职能,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改革,并且正向着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三是经费筹措体制改革,从政府出资发展到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制度等的多元化投资模式,同时通过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民办高校;四是招生就业体制改革,在招生方面,着眼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实行分类入学措施,建立公平的和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录取机制,在就业方面,实现了从统一分配到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推进;五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在学校建设、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全面实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后勤社会化制度等。以上的体制改革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规模发展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的同时,国家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创新能力提升也十分重视。教育部组织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实施质量工程,开展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指出,“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如何改革、如何建设呢?该意见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认证,建设特色专业;二是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打造精品课程,推出特色教材;三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是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学团队,发挥传、帮、带作用,打造高校名师工作室;五是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六是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促进东部和西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该意见下发后,全国高校包括云南省各高校积极认真抓好落实,教育改革取得了新突破,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如云南艺术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挂牌教学、集体评分制、教考分离、两段制教学管理、学分制改革等办法和制度的实施,既遵循了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符合艺术院校教育教学的规律,教育教学的改革成果多次获得云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美术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艺术学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在云南艺术类学科建设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绘画、影视戏剧文学等成为省级重点学科。由于学科建设得到有力推进,云南艺术学院于2003年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在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名师建设方面,绝版套色木刻、视听语言、戏剧概论、和声、图形创意等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特色教材有《云南民族民间戏剧概论》《云南民族美术学》《云南民族舞蹈史》《诸子论音乐:中国音乐美学名著导读》《傣族舞蹈教程》《绝版套色木刻》《云南民族民间工艺》《艺术英语》等,音乐教学与展演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12人获得“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称号。在创作、展演和服务社会方面,学校承办了云南省的多项大型活动,师生创作展演了大量作品,代表云南省参加各类比赛,特别是代表云南省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十一届、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接受教学评估、促进艺术教育发展方面,2004年教育部对云南艺术学院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为良好等次。这次评估极大地促进了云艺的发展,也是对云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一次全面体检。在这一时期,云南省其他高校的艺术教育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云南大学艺术学院依托自身人文学科,特别是民族学的优势,重视艺术理论研究,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艺术理论研究人才。云南大学还成立了文化产业研究院,推动了云南文化产业研究工作的发展。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后改为美术学院和音乐舞蹈学院)发挥师范院校的学科优势,培养了大批艺术教育人才。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紧紧围绕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开展教学和研究,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民族艺术人才。各地州市院校结合自身所处地域的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在传承当地民族文化艺术和培养当地民族艺术人才,以及推动当地文化艺术活动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内的一些民办本专科和公办专科学校也积极开设艺术专业,将“应用型”“职业性”放在首位,培养了一大批适用性艺术人才。

云南艺术学院60周年校庆

(2019年12月12日,刘海栋拍摄)

2011年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对全国和云南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的决议。之后发布的《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学位〔2011〕11号),新增艺术学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1301)、音乐与舞蹈学(1302)、戏剧与影视学(1303)、美术学(1304)、设计学(1305),其中设计学由于跨学科边缘交叉缘故,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从此,艺术学告别文学门类,独立为一个学科门类。艺术学升格增强了高等艺术教育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及应变能力,构建了更加严密的高等艺术教育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推动了专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各类院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社会变迁带来的艺术形态和艺术业态的新变化。云南省设有艺术学科和专业的院校均根据该目录要求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各艺术学科重新定位与布局,以满足社会需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理论研究与创作、展演实践并重,服务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2013年12月国家艺术基金设立后,云南高等艺术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科研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云南艺术学院被列为云南省省级培育建设艺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该校还设立了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5年底是云南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起始之年。这一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工建设呈贡大学城,在省教育厅成立高建办,统筹和指导各高校的新校区建设。到2011年,大部分高校建成搬迁。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开放大学、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搬入呈贡大学城。这些高校的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设面积以及教学办公、学生公寓、后勤等办学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为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资源共享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云南艺术学院呈贡校区于2008年9月17日奠基开工,2010年7月20日部分教学单位从麻园老校区搬入呈贡大学城的新校区,2011年9月实现了整体搬迁。全省办有艺术专业的一些高校也在这个时期建设新校区,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云南高等艺术教育插上了高飞的翅膀。

到了2018年,云南省的普通本科高校举办本科艺术专业达到了一个高潮。从数量上看,全省有28所本科院校举办本科艺术专业(还未统计专科),按所举办专业数量由多到少排序为:

第一位,云南艺术学院,34个专业:艺术史论、艺术管理、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学、中国画、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技术、艺术与科技。

第二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22个专业: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表演、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技术。

第三位,云南师范大学,14个专业: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舞蹈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美术学、绘画、书法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第四位,红河学院,11个专业: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表演、舞蹈学、绘画、摄影、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艺美术。

第五位,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11个专业:音乐学、舞蹈表演、舞蹈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美术学、摄影、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

第六位,云南民族大学,10个专业: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学、动画、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艺美术。

第七位,玉溪师范学院,10个专业:音乐学、舞蹈表演、舞蹈学、美术学、绘画、书法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艺美术、数字媒体技术。

第八位,昆明理工大学,8个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技术。

第九位,保山学院,8个专业: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艺美术。

第十位,楚雄师范学院,8个专业:音乐表演、音乐学、美术学、雕塑、书法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艺美术。

第十一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8个专业:音乐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

第十二位,云南大学,7个专业:音乐学、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技术。

第十三位,西南林业大学,7个专业:音乐学、动画、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技术。

第十四位,昆明学院,7个专业: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

第十五位,曲靖师范学院,7个专业:音乐学、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美术学、书法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第十六位,文山学院,7个专业:音乐学、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艺美术。

第十七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7个专业:音乐学、舞蹈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第十八位,大理大学,6个专业:音乐表演、音乐学、动画、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第十九位,云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5个专业: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

第二十位,云南财经大学,5个专业: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技术。

第二十一位,昭通学院,4个专业:音乐学、美术学、书法学、工艺美术。

第二十二位,普洱学院,3个专业:音乐学、美术学、工艺美术。

第二十三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2个专业:美术学、新媒体艺术。

第二十四位,云南农业大学,1个专业:环境设计。

第二十五位,滇西应用技术大学,1个专业:产品设计。

第二十六位,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1个专业:书法学。

第二十七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1个专业:数字媒体技术。

第二十八位,云南工商学院,1个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云南35个艺术本科专业中,视觉传达设计有21所本科高校举办,环境设计有21所本科高校举办,音乐学有18所本科高校举办,产品设计有16所本科高校举办,美术学有15所本科高校举办,服装与服饰设计有13所本科高校举办,舞蹈学有11所本科高校举办,绘画有10所本科高校举办,动画有9所本科高校举办,工艺美术有9所本科高校举办。

从以上28所本科高校举办艺术专业的情况看,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调整专业结构,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十分紧迫。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推动指引下,我国加快了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步伐。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深刻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部署了新时代各项教育任务。云南省为了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出台并组织实施《云南省2018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实施方案》。云南省开展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目的是逐步建立基于专业质量评价的资源和经费配置导向机制,推动高校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不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深化专业质量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发展,努力使云南省高校本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打造一批一流本科专业。此次评价按照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原则,组织专家从课程、师资、教材、测试、就业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档,分别对应国际一流、国内一流、国内平均水平、国内平均水平以下。评价结果运用方向主要是“四个供”:供高校参考,帮助其进一步明确定位和找准差距;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参考,指导高校进行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供政府决策参考,不断完善基于专业评价的资源和经费配置导向机制;供学生、用人单位参考。云南省各高校的所有本科专业都参加了评价,艺术学学科门类下有艺术史论、艺术管理、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学、中国画、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技术、艺术与科技、新媒体艺术共35个专业参加评价。这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是近些年来云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对各高校办学触动最强烈的一次,特别是对艺术类学科专业的建设和提高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云南省除了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外,还全力推行高校学分制改革,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推进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贡献云南力量。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该文件从战略背景、总体思路、战略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措施五个方面对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安排,提出了:“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发展、特色发展。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2019年9月,为了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实现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的目标,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提出了取消毕业前“清考”,让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引领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全面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等改革举措,进一步深化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在各项制度、政策的推动指引下,云南的高等艺术教育快速发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十分重视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

云南艺术学院是云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突出代表。2018年11月,教育部专家组对云南艺术学院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这既是对云南艺术学院的检验,也是对云南高等艺术教育办学工作的抽检。专家组围绕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自选特色项目等“6+1”个项目进行评估。专家组认为,云南艺术学院通过近60年的艰苦办学,遵循高等艺术教育基本规律,植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沃土,抢抓国家和云南省的重大发展机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学、科研、创作展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西南地区、全国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为区域文化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专家组从六个方面肯定了云南艺术学院:一是全校上下形成了凝聚力,呈现出求新求变、积极进取的良好发展态势;二是办学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契合社会发展,适应度不断上升;三是培养目标清晰,培养举措务实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达成度提高;四是重视经费投入,阶段性、目标性推进,教学资源保障度努力向好;五是构建标准体系,打造运行机制,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日益完善;六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成长发展,各方满意度显著提升。专家的评价是客观到位的,对指导云南艺术学院乃至全省高等艺术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有重要导向作用。云南艺术学院近十年来狠抓改革发展,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是抓住一切机会,改善办学条件。学校积极推进新校区建设,采取向政府争取一点、向银行贷款一点、向企业融资一点、自身筹资一点的“四个一点”模式,加快新校区建设,于2011年9月实现了整体搬迁。二是目标定位准确。学校立足云南,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鲜明特色的区域性高水平的艺术大学。三是学科专业建设成果突出。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被评定为B档(进入前30%),戏剧与影视学被评定为B档(进入前30%),设计学被评定为C档(进入前60%),艺术学理论被评定为C档(进入前70%),为云南省争得了荣誉。在2019年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评选中,云南艺术学院舞蹈表演、戏剧文学、绘画、环境艺术、产品设计共5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广播电视编导共3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在2018年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云南艺术学院大部分专业名列前茅。四是立足云南,校地合作,服务社会。突出的案例就是截至2019年,“校地合作——民族文化创意系列活动”已坚持了16年,该活动促进了云南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创新,带动了创业和就业,成为云南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优秀案例。五是坚持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科研、创作展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能教学、懂科研、会创作展演的高级艺术人才。六是加大投入,有计划地夯实办学基础。2016年以来,学校全面实施“五个一千万工程”,每年对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研创作展演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五个重点领域各投入一千万元专项经费,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成效明显。

云南艺术学院2018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图片由云南艺术学院档案馆提供)

70年来,在云南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学校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昆明艺术职业学院、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是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创建于2002年,是云南艺术学院与社会力量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创办的本科普通高校。学校于2004年被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开设了34个本科专业,其中有22个是艺术专业,34个专业涵盖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4个学科门类,已逐渐形成以艺术学为主体学科,管理学、文学、教育学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全省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中,文华学院是仅次于云南艺术学院的举办艺术专业第二多的高校。到2019年,文华学院建校17年。17年间,文华学院三次更换投资方,三次搬迁校区,历尽艰辛和磨难,在“硬件不硬、软件不软”的独立办学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是学校于2019年9月整体搬迁至呈贡七甸新校区办学,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校区,从根本上解决了办学的最大难题,为推动学校的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注重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工作。2019年,在教育部公布的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中,文华学院有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录音艺术、雕塑、环境设计共5个本科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省民办高校共有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文华学院有5个,滇池学院有1个,师大商学院有2个,文华学院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居首位。2019年底公布的2018年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民办高校无A类(国际一流水平)、B类(国家一流水平)专业,C类(国家平均水平)专业共14个,文华学院有8个C类专业,占全省民办高校C类专业总数的57.1%。在加大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文华学院加快师资、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一、二等奖3次,获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20多项。文华学院在监督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有自身独特之处,成立了一个独立于教务处的教学监督室,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全程监督教育教学过程,对校长负责,这一措施对提高全校教学质量产生了重要作用。2018年度,学生的旷课率降至0.32%。三是加强创作展演,以文化服务社会。文华学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出“教学+田野+创作展演”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作了大批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参加全国比赛和在全国公演,获得舞蹈荷花奖金奖,音乐金钟奖金、银、铜奖等;参加了全省重大展演活动,获得云南省新剧目展演金奖,并由省委、省政府选送到省外、国外参加演出活动,获得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四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文华学院17年的办学过程举步维艰,没有一个固定的办学场所和稳定的办学环境,因投资方原因引发的不稳定事件有数十起,因此,历届领导班子都高度重视校园稳定工作,认真处理和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党组织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和凝聚师生的重要作用。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云南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是全国18所省级公立艺术类高职学校之一。2004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云南省艺术学校与云南省文化厅职工大学合并,成立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在升格为大专之前,该校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了大量优秀生源,同时在云南地方戏剧戏曲研究、创作、展演和推动云南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培养文化艺术干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还培养了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李心草,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学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执行导演、云南省歌舞剧院院长陶春等知名艺术家。2004年升格为大专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快速提升教师职称和学历,以满足升格后教育教学的需求。学校现有省级教学名师曹琳、王蒙、张大强,云南省优秀表演艺术家胡红、王润梅;有云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花灯表演技能大师工作室、民族雕塑技能大师工作室;有云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花灯表演教学团队;等等。学校在专业建设中突出艺术学科,强调应用性,现开设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戏剧表演、影视表演、表演艺术、广告设计与制作、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电脑艺术设计、杂技、群众文化艺术、文化事业管理、文秘、舞台灯光与音响、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18个大、中专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强化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与贵州省花灯剧院、云南演艺集团等单位合作,开办“花蕾班”“大理班”“曲靖班”等特色班,为云南省的25个少数民族培养艺术表演尖子人才,走符合自身实际和云南文化艺术发展实际的人才培养路子。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是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民办普通高校,其前身为聂耳音乐学校。截至2018年,学校设有聂耳音乐学院、演艺学院、设计学院、传媒学院、人文学院、航空旅游学院,开设音乐类、舞蹈类、美术类、设计类、传媒类、空乘高铁类、外语类、体育类等20余个专业。学校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德艺双馨、专业技能好、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艺术人才。该校的教育理念及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很有特点。在多年的办学中,学校创立并实践了“投资—回报”的教育理念(视学生为“衣食父母”,视人才培养为教育服务);在管理上,探索出了“严”与“爱”并举的教学管理体制;在学生的升学、就业方面构建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与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来西亚世纪大学、俄罗斯别尔格罗德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合作办学,互认学分,专本连读,为毕业生升学和出国留学搭建“立交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建立了一支中西合璧、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聘用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任教,从2000年起聘请了14位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专家常年在校执教,还组织了西洋乐队,让乐队演奏中国音乐作品,国际化办学特色突出。学校还特别注重塑造学校品牌和影响力,早年学校成立时就使用“聂耳音乐学校”的校名,后来积极争取青歌赛云南培训基地落户学校,引进青歌赛原生态唱法金奖得主李怀秀、李怀福到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实验教学,等等。这些举措确实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昆明艺术职业学院走的是一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子,按照“三重”和“四能”(“三重”即重技能、重实践、重理论,“四能”即能表演、能教学、能创编、能研究)的要求培养学生,使毕业生能够在专业团体、各类学校、各类表演团体、各类文化馆、群艺馆、青少年宫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表演、研究工作。

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原云南艺术学院附中)始建于1959年8月,是隶属于云南省教育厅的唯一一所综合性中等艺术专业学校。之所以在云南省的高等艺术教育中谈该校,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该校办有五年制大专;二是该校是云南乃至全国重要的艺术生源基地,办学60年来,为省内外艺术院校输送了大批优质生源。该校五年制大专设有音乐表演、艺术绘画、舞蹈表演三个专业,招收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成绩合格者颁发云南艺术学院专科文凭,毕业后可报考省内外各专业院校继续学习,也可依照当年专科毕业生政策就业。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比较特殊,需要尽早培养苗子,良好的生源是办好高等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以60年来,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始终将办学目标定位为艺术类优质生源基地。到2019年,该校建立了覆盖云南省16个州市及省内外的23个艺术类优质生源基地,为国内外30多所艺术院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为国家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云南艺术学院附中毕业班合影

(图片由云南艺术学院档案馆提供)

云南的高等艺术教育与新中国共同成长,70年来,从稚嫩走向成熟,由点到面地逐步展开,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从经验方面看:一是高等艺术教育始终在党的教育和文艺双重方针、政策引导下前行,既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艺术教育规律,又遵循文艺发展规律,紧跟时代对高等艺术教育的呼唤和需求;二是高等艺术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其发展需要一个稳定而积极的外部环境,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三是找准定位和发展目标,立足当地资源和条件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当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和创新等工作,走特色发展之路;四是高度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符合艺术教育规模、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五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科研、创作、展演工作紧跟时代步伐,紧贴政府发展文化艺术的需要,主动承担政府需要开展的重大文化艺术活动,为推动地方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科专业布局不尽合理,重复现象严重,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人才质量有待提高,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二是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对专业艺术人才、教师教育人才、职业技术人才的定位不够清晰,造成他们专业之外的适应性不强;三是艺术类生源文化素质偏低,文化理论素养不高,与当代经济文化发展不匹配,易出工匠,不易出大师;四是对外合作与交流不够,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不多,培养国际化艺术人才任务十分艰巨;五是在利用云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资源开展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创作展演等方面所做工作还不充分、不平衡,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对云南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利用也还不充分、不到位,校政合作、校企合作还有较大空间;六是高等艺术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还不够,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管党治校能力现代化任务艰巨。

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

(朱发刚拍摄)

展望未来,云南高等艺术教育现代化迈上了新征程。对此,我们有一些对策和建议:一是建议省教育厅利用云南省开展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和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契机,建立健全全省学科专业调整新机制,按照社会需求和建设质量动态淘汰和增设学科专业,突出特色和水平,避免省内高等艺术教育资源的低效率使用和浪费。二是建议省级部门进一步统筹协调,加大全省高校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力度,特别是要共享呈贡大学城各高校的艺术师资、精品课程、实验示范中心、非遗传承基地,同时进行艺术作品展演,实现师生学术交流、学校学分互认等,整合力量,尝试建立云南高校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协同中心,建立师生实践创新平台,助推云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云南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云南办有艺术专业的各高校要充分利用所处地域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学校自身优势学科,明确办学理念和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特别是要突出专业、课程、教材特色,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强调不可替代性,形成优势互补的云南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四是推进分类分层次发展。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以及民办高校和高职高专开设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艺术专业,应在分类分层发展的基础上找准定位。专业艺术院校应偏重培养高端艺术人才,突出专业性;师范院校侧应重不同层次艺术师资的培养,突出复合型;综合性大学要借助学校多学科优势,突出交叉定位,培养社会需要的交叉型艺术人才;民办高校和高职高专应突出应用性和职业性,培养社会关联领域的技术性人才。五是推进艺术类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改进考试方法,改革考试内容,不能一刀切,特别是要提高考生的文化录取线,发挥招生考试的导向作用,改变艺术类生源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为提高教学质量把好“入口”关。六是进一步加快云南高等艺术教育对外开放办学的步伐,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在艺术和教育“走出去”方面加快国际化进程,做到思想层面开放、方法层面通用、执行层面落实、成果层面有效。七是深化高等艺术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强化校院两级管理,全面落实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干部和教师奖惩制度,改变高等艺术院校教师重技能、轻理论的现状,适应高等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需要。 qWLQcVu7ZX4bNDqif5uLLHqCybZjLeaFecwfTsTHB8gDmKa8HVfnC1pjSjZXJPp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