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高等戏剧教育

(一)云南艺术学院戏剧教育的艰难办学历程(1960年—1978年)

1.1960年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成立

1959年7月,云南艺术学院开始招生,但尚未开设戏剧专业的本科教育。1960年7月,学校成立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下设表演、导演两个专业并调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团长王浩任戏剧系副主任,夏守鸿任系秘书。教师有王南屏(中央戏剧学院导演专业毕业)、陈佩耕(上海戏剧学院表演专业毕业)、姜季溢、马琼琨等。

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云南文艺事业欣欣向荣,成果丰硕,不少民间长诗被整理出版,戏剧、音乐、舞蹈、电影亦有佳作问世:三进中南海的大型现代花灯戏《依莱汉》及一批折子戏和花灯歌舞获得好评,创演人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云南省京剧团在北京演出《白蛇传》《战洪州》等剧后,被首都京剧界誉为一支“边疆京剧艺术劲旅”;云南省民族电影制片厂的《五朵金花》成为当时国内外极卖座的中国电影之一……

1961年,云南各院校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精神开始进行调整、精简、整顿,压缩招生,裁并学校,城镇多招,农村少招,在调整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2.1962年云南艺术学院裁并

1962年4月21日至5月中旬,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教育会议,提出大幅度裁并高等学校特别是专科学校,保留下来的要逐步缩小规模。于是,全省高等学校由18所调减为6所;中等专业学校由64所调减为15所;中等师范学校由31所调减为12所。同年12月1日,文化部发出的《关于艺术院校调整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中首先谈到,高等艺术院校调整中已经裁并6所学校,云南艺术学院是其中之一。

云南省文化事业也进行了调整、压缩,剧团进行改制,只保留省滇剧院、省京剧院一团、省歌舞团、省话剧团、德宏州歌舞团、西双版纳州歌舞团6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剧团。这些文艺团体的许多编导、骨干演员乃至领导都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

1962年7月6日,云南省委批复了省教育厅党组《关于进一步调整教育事业和精简教职工的报告》。云南艺术学院于当年被撤销。“撤销云南艺术学院以后,庙不撤,神不走,有尖拔尖,原地办学。”遵照“学校学生,一律并入保留学校”的精神,学院对戏剧系1960、1961届两个年级的全部学生42人予以安排。其中,转学、退学、参军4人;一部分转入云南省戏曲学校编导班,该班沿用原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编导专业教学计划,学制五年,仍系本科,办至学生毕业为止,1962年10月18日,该批学生已移交给省戏曲学校(该批学生毕业时曾由文艺干校发给毕业证书,是不合规定的;1984年,根据教育部关于“解决大学生遗留问题”的文件精神,文化厅与教育厅协商确定,该批学生由云南艺术学院换发毕业证书);其余学生分别被安排到云南大学、昆明工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四校就读。原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王浩调省戏曲学校任副校长。

为保证地方剧种和民族剧种的传承和振兴,培养戏剧人才,云南省成立了云南省戏剧学校,并建立了傣、白、壮、彝剧专业民族剧团。白剧团主要演员董汉成和作曲家尹懋铨、全国唯一的彝剧团——楚雄州彝剧团编剧周维明和导演张培坤、云南省唯一的壮剧团——文山州壮剧团团长农战成等,皆为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的历届毕业生。

1949年至1965年,我国戏剧教育艰难前行,在挫折中不断发展,虽走过一些弯路,但是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戏剧教育特别是专业戏剧教育院校的建立和不断发展,促进了新中国戏剧教育体制的形成。云南戏剧教育者也从正反两方面经验中认识到戏剧教育规律,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培养了各类专业的戏剧人才。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中国遭受了严重挫折和损失,教育事业发展停滞,尤其是艺术教育。戏剧教育也受到严重影响,专业戏剧院校受到的冲击更明显。“文化大革命”期间,云南高等戏剧教育也处于停滞状态。

戏剧舞台表演

3.1978年云南艺术学院恢复办学

(1)恢复招生

①恢复招生制度。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中国戏剧教育事业开始逐步恢复。1977年6月和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两次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自1977年始恢复。考试由省、直辖市、自治区拟题,县(区)统一组织。1978年,“文化大革命”前的艺术院校提前招生的做法得以恢复。

1977年有570万考生参加高考,参加艺术院校招考的考生有15万人。艺术院校大专学制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工人、农民、中学生(包括应届毕业生)等;进修班招收政治思想好,且具有一定专业艺术水平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和业余文艺工作者。

②1978年,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得到教育部、文化部批准,恢复办学。

1983年,戏剧系编导专业开办一年制在职人员进修班。至1988年底,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下设戏剧文学、戏剧编导、戏剧表演、戏剧艺术师范四个专业。云南艺术学院是云南乃至西南地区第一所开设戏剧文学专业的高校。此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编剧人才。戏剧文学专业的开设有利于提升戏剧系乃至艺术学院的文学素养。戏剧文学专业在此基础上开办了综合性文艺写作班,即与《云南日报》和《春城晚报》编辑部联合开办了三联写作班,以及戏剧文学函大作家班。除此之外,该专业还组织人员举行一系列文学创作、艺术实践活动,发表、出版了大量文艺作品,并结集出版“云南戏剧”丛书。

根据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设置暂行条例》,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专科学制为两年、三年不等,主要为本省培养戏剧编导、表演人才。1986年,经国家批准,编导专业举办了学制两年的编导干部专修科。同年,云南艺术学院开始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戏剧系招收29名学生。1987年,两段制本科招生扩大生源,不限于本院应届专科毕业生,规定:“凡属我院专科毕业有两年以上教学实践经验者,文化课经省招办组织的成人教育考试合格者,再经本院业务考核后,可升入我院本科三年级就读。”

③1985年9月,云南艺术学院获得教育厅批准取得学位授权资格。

(2)恢复教学秩序

①文化部统一组织修订戏剧专业本科教学方案。

1979年1月,第一次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重新制订了高等艺术院校7个艺术门类56个专业的教学方案,其中也涉及戏剧教育。修订方案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需要的高级专门艺术人才。(文化部教育司高等艺术教育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教学方案修订综述》)

②戏剧理论和戏剧研究的恢复。

云南艺术学院逐步开始重视戏剧理论建设和戏剧研究工作的开展。具体举措有:承办学术会议,如1980年6月4日至11日第一次参与承办全国美学会议;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教授、学者到校指导教学和授课,如1985年秋邀请戏剧理论家祝肇年到校进行集中授课,为期一个多月。

(3)重视戏剧教育

20世纪80年代初是中国戏剧教育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许多优秀教育传统为90年代的戏剧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多经验到了21世纪仍有借鉴意义。

世界上通行的两种戏剧教育模式是通识教育模式和职业训练模式。美国的茱莉亚学院(有音乐、舞蹈、戏剧三类)、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和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等实行的是通识教育模式;欧洲更多的是专业的独立戏剧院校。

这一时期,中国的高等戏剧教育体制借鉴了欧洲模式,很多大学并未开设戏剧系,全国只有两所专门的戏剧院校。云南高等戏剧教育亦是如此,旨在培养从事戏剧工作的专业人才,着力于职业教育。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采用的正是职业训练培养模式,主要是为院团培养戏剧创演台前幕后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通大学逐渐设立了一些与戏剧相关的学科专业,与专业戏剧院校相比,它们设置的通识课程更多。

(4)着力戏剧教育师资培养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如外出进修、观摩学习等,旨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戏剧素养和从事戏剧教育的能力。学院鼓励戏剧专业的教师不断打破自己的舒适圈,更新自己的戏剧理念,学习和尝试新的舞台演出形式。在建国三十周年文艺献礼演出期间,戏剧系教师赴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等地观摩学习,了解全国舞台艺术的发展情况,不断汲取创作和表演方面的养分,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

1981年3月中旬,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招生委员会负责人郝健提出:“云南艺术学院今年招生,主要招师范生,课程设置必须根据我省中等学校艺术师资的要求来办,不能挂师范牌子,按专业来培养。”根据教育厅的指示,云南艺术学院决心不再停留于职业化的训练,而是重视戏剧教育师资的培养。

(二)云南高等戏剧教育进入新阶段(1989年—1999年)

1989年11月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该规划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艺术教育进入新阶段。此时,中国戏剧教育逐步走向正轨,云南省高等戏剧教育也在不断完善。云南戏剧专业的教学结构、教学体系和教学秩序逐步得到恢复,云南戏剧教育界进入了积极探索的阶段:首先,从宏观上重新审视戏剧教育的开展,思考什么样的戏剧教育更有利于戏剧创演与戏剧理论的前行;其次,戏剧教育的从业者也开始思考如何紧跟世界戏剧发展的潮流,不断借鉴、学习和扬弃世界范围内可以借鉴到的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手段,竭尽所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为了应对这些变化,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在教学方面不断拓展,开设了一些戏剧高等教育相关专业。

1990年,云南省教育委员会和云南省计划委员会同意云南艺术学院增设戏剧文学本科专业,学制4年。戏剧文学是戏剧这一综合艺术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举使云南的高等综合艺术教育网络更趋完善,开了西部地区的先河。

(三)高等戏剧教育科研、串座、展演、服务社会情况

1987年4月至6月,云南艺术学院1985级编导干专班戏曲导演小组在省滇剧院排演毕业作品七场神话剧《青蛇传》。

1987年7月,“云南戏剧”丛书《剧苑新葩——云南艺术学院学生剧作选》出版。该书选辑了云南艺术学院1985级戏剧编导干部专修科编剧班学生的11个剧本,包括杨辅的《情满撒尼山》(六场现代滇剧)、周维明的《陨日》(七场彝剧)、乔嘉瑞的《赵武灵王》(新编古代京剧)、姚国清的《森林变奏曲》(无场次话剧)、童光阳(女,满族)的《回头是爱》(八场现代花灯剧)、景憬(白族)的《争花》(小白剧)、罗士祥的《爱的天平》(小戏曲)、周宝荣的《黑白争战》(七场纳西族神话剧)、贾乘龙的《狮伏龙潜》(八场新编历史传奇剧)、保元璋(回族)的《杏花出墙》(八场现代秦剧)、卜其明的《光明宫》(电视剧)。其中《赵武灵王》《陨日》《狮伏龙潜》等剧本已搬上舞台公演,获得观众、专家和报刊等媒体的赞誉。

1987年,云南艺术学院编印1985级编导干专班戏曲导演专业学生的作品集《导演小品集》。

1987年,在全省大学生戏剧调演大赛中,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的小品《马世光》《玉蝴蝶》获特别奖。

1988年1月16日,云南艺术学院1986级导演专科班学生参加昆明市首届戏剧小品比赛,《电话轶事》等四个小品分别获得专业组二、三等奖;创作拍摄的电视剧《躁动的太阳》参加全国大学生“理想杯”电视创作比赛,获鼓励奖。

1988年4月,由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师生带头宣传、组织的援救楚雄第二中学高一病危女生蔡彬的义举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地参加了这场活动。戏剧系师生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募捐、动员工作。以戏剧系毕业生为骨干的楚雄州彝剧团率先义演了三场大型彝剧《哀牢春秋》,场场爆满。这个成立不久的民族剧团,除了工资,并无其他收入。然而,他们把票款近2000元悉数捐献。接着,5月12日,戏剧系牵头组织了一次义演。同年5月27日,包括戏剧系师生在内的云南艺术学院部分师生到省委党校义演。云南艺术学院和社会各界的爱心活动受到一些著名艺术家(如关肃霜、黄虹、赵履珠等)的支持和响应(参见吴德铭著长篇报告文学《未完成的交响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989年,于丽红导演的作品《小偷与小孩》参加云南省大学生艺术节比赛获二等奖。

1989年,黎华分别担任电视剧《九乡英烈》和《格杀勿论》的武打设计职务。

1989年,王胜华创作的电视短剧《十四只蜡烛》由黑龙江电视台摄制播出。

1989年,王胜华创作的电视剧《牛牛》由黑龙江电视台拍摄,由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于4月14日播出。

1990年3月至5月,云南艺术学院1988级编导干专班与新平县委合作拍摄的花灯音乐剧《凤凰花开》在中央电视台和云南电视台播出。

1991年6月,云南艺术学院1990级学生小品《小偷与小孩》在云南省“工行杯”戏剧小品电视大奖赛中获得专业组二等奖,《家宴》(作者:王胜华)获得专业组三等奖。

1991年7月18日至20日,在全省首届“农垦杯”戏剧小品电视大赛中,由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选送的小品《银杏树之约》获专业组一等奖,《等太阳的小女孩》与《关键镜头》获专业组三等奖。

1991年,于红丽(饰演“田岚”)主演的电视剧《希望峡谷》获云南广播电视二等奖。

1992年3月11日晚,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了由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教师吴德铭独立编创的电视连续剧《栋梁》。该剧由著名电影大师孙道临担任文学顾问和独白演员,北京电影制品厂一级演员赵尔康主演,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这是我国第一部环保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在中央台几个频道播映后,又在北京电视台、海南岛电视台等全国几十个地方台相继播出,反响热烈。《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电视》《新华日报》等几十家报刊发表了宣传、评论文章及剧照。

1992年8月至10月,戏剧小品《银杏树之约》被文化部选送参加在兰州举行的全国戏剧小品比赛,荣获三等奖。

1992年10月,黎华担任电视连续剧《血色王冠》和《赛典赤在云南》的武打设计与指导职务。两片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电视艺术骏马奖三等奖和团结奖等奖项。

1994年,1990级戏文本科班学生创作拍摄电视剧《青春无悔》,在昆明电视台播出。

1995年5月23日至25日,在第三届“理想杯”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研讨会上,云南艺术学院1991级导演班学生拍摄的电视剧《挥挥手》(指导老师:陈彝华、李昭容、余力民)获三等奖,《相约在明天》(指导老师:陈彝华、李昭容、余力民)与《朋友别哭》(指导老师:陈彝华、李昭容、余力民)获优秀奖。

1995年,于丽红在八集电视剧《秋天里的报告》里饰演苏蓉。该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5年7月,戏剧小品《银杏树之约》(指导老师:陈彝华、李昭容、余力民)获全国戏剧艺术院校表演教学小品大奖赛优秀奖。

1995年,于丽红在译制片《真假警察》与《特殊战线》中为女主角配音。两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5年,于丽红在广播剧《关肃霜》中饰关肃霜。该剧获1995年度中国广播剧奖及1996年度五个一工程奖。

1996年,戏剧学院师生参加演出了由蹇河沿编剧、李昭容导演的原创大型纳西族史诗《黑白祭》。余力民、于丽红分别饰演主要角色瓦路和格拉茨妞。

1996年,余力民编导的小品《春满人间》参加云南电视台《爱的阳光》综艺晚会。同年,该小品获全国百优小品大赛三等奖。

1996年,于丽红在电视剧《多雪的冬季》中饰演主角姜美娟,并演唱片中插曲《寒冷的冬》。该片荣获第十七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东北三省电视剧金虎奖中篇类一等奖。

1996年,由张天欣创作、于丽红导演兼主演的广播剧《及格保险公司》获当年中国广播奖儿童广播剧类二等奖,并获1997年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1996年,于丽红在广播剧《金燕在黎明起飞》中饰金燕。该节目获199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二等奖。

1996年,于丽红在译制片《寒窗梦》《世界上最老的新娘》中为女主角配音。两片均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二等奖。

1997年,戏剧学院教师于丽红、余力民、汪克敏、宋杰及学生参加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迎接香港回归》大型晚会。

1998年,吴德铭编剧的电视剧《爱心无价》由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一级演员多布杰担任主演。该剧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映。

1998年,于丽红在二十集电视剧《命运风暴》中饰女法官,该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9年,汪克敏创作的小品《三小两大》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戏剧组三等奖。

1999年,陶增义滇剧作品《京娘》赴上海参加全国戏曲调演。

1999年,由王胜华创作、于丽红导演,由当时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1995级表演班学生演出的小品《排长,排长笑一笑》,在1999年云南省大学生艺术节中获第二名。 jqtAkH3UKYgTNtvlkW38Le6LDANT/DTvFgJdND2KuHcWNlGZX26LXy2VL3Jrj9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