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国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制度基础。高等教育规模空前扩大,1949年全国有高校205所,2018年增长到2663所;1949年全国在校本专科学生人数为11.7万人,2018年这个数字增长到3833万人,我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学校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高等教育工作者注重服务社会和科技文化创新,创造了大批基础研究和科技文化成果,推动我国快速和高质量地发展。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与全国高等教育同步发展,在构建高等艺术教育体系、规模与质量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与文艺作品创作展演、艺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艺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既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又要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既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又要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既要培养艺术人才,也要推动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这样的“双方针”“双规律”“双任务”构成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特点和优势。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跟我国国情和发展历史密切相关。正如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教授提出的“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由20世纪初期的高等师范学堂的艺术学科与艺术专科学校筑其基,由抗战中出现的‘鲁艺’与解放区文艺教育运动固其本,由引进苏联模式、吸收日本与欧美有益养分塑其型” ,我国在自我探索与借鉴他者经验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高等艺术教育体系。

进入21世纪后,在构建我国当代高等艺术教育体系过程中,有两件事情不得不提:一是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通过,将艺术类升格为学科门类,艺术学从文学下的一级学科变成了我国的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5个一级学科,这一举措增强了高等艺术教育结构布局的合理性与应变能力,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带来的艺术形态和艺术业态的新变化,对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是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的第5年,即2016年10月,“艺术学晋升学科门类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会议以“梳理艺术学科建设及成就,推进艺术教育转型创新”为宗旨,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校长和著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宗旨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这次会议形成的成果和共识促进了各高等艺术院校的内涵发展。借这次研讨会召开的时机,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正式揭牌,其宗旨“在于探索建立有中国主体意识的艺术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提高中国艺术研究和艺术创新水平,提升艺术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国际艺术教育合作与交流” 。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在会上表示,希望研究院从12个领域下功夫,深入研究,即“构建中国风格世界一流的艺术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理念世界认同的艺术话语体系、打造中国价值世界一流的艺术教材体系、建设中国气派世界一流的艺术学者队伍、健全中国模式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中国形象引领未来的艺术精英人才、产出中国标准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创作中国印记人民喜爱的精品力作、营造中国精神弘扬传统的学术生态、实施中国方式法治德治的学校管理、建立中国智慧彰显规律的质量评价体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大学”,发挥研究咨政作用,引领和推动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创新发展。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一直遵循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的指引。1942年5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在座谈会上提出文艺“都是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指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要服务于革命事业,服务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并强调要转变思想和作风,深入人民生活,创作反映人民生活的艺术作品。当时,在延安的鲁艺(鲁迅艺术学院)和解放区的文艺教育团体都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开展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和创作展演工作,如鲁艺创作的《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作品为团结军民做出了积极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党的文艺方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坚持“二为”方针和“双百”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文化艺术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五个方面对我国文艺工作做出了战略部署和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不断调整和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主动服务国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承担起繁荣人民的艺术事业与国家的教育事业双重历史任务。

云南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深受全国形势和政策的影响,所经历的阶段、构建的教育体系和格局、高校的调整与恢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大致与全国相似,但又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从五个角度来分析。

一是从发展阶段看。我们根据云南的实际情况,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云南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云南高等艺术教育萌芽时期(1949年—1958年),第二阶段为云南高等艺术教育曲折发展时期(1959年—1999年),第三阶段为云南高等艺术教育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2019年)。这样的划分与全国大体相似,但在一些时段上又不一样。全国的划分一般是1949年至1976年为第一阶段,1977年至2010年为第二阶段,2011年至今为第三阶段。云南省高等艺术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和实际情况是这样的:昆明师范学院于1951年成立艺术系,开启了云南的高等艺术教育实践,直至1958年,该校由于反右派斗争被迫停止招生和教学,这一时期的高等艺术教育处在萌芽阶段。第二阶段开始于1959年8月云南艺术学院成立,它标志着云南独立设置的综合艺术院校正规办学的开始。但才办了3年,至1962年7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要求,云南艺术学院被撤销。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云南艺术教育处于停滞状态。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云南艺术学院也于1979年恢复建校。1998年,中央提出“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指导方针,按计划,云南艺术学院要并入其他高校,在学校领导和上级部门领导力争下才没有被合并。可见,在第二阶段云南高等艺术教育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1999年1月31日,国务院批转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实现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因此空前扩大。云南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第三阶段于2000年正式开始。在该阶段,云南省许多高校纷纷成立艺术系或艺术学院,开始大量招收艺术类学生,截至2018年,全省本科院校中有28所设置了艺术专业。这一时期是云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期。当然,这只是一个以标志性事件为节点所做的综合的划分,不同学科、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有其具体的情况,但基本符合云南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律,云南高等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也远远未结束。

二是从发展条件看。解放初期,云南只有云南大学、昆明师范学院、私立昆明五华学院三所大学,高等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加之云南地处边疆,山高路远,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落后和贫困成了发展高等教育的沉重包袱。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呈贡大学城建成并投入使用,云南高等教育一步步发展起来。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云南高等教育的整体基础还比较差,发展数量和提高质量并重是当前的走向。云南高等艺术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办有艺术专业的各高校,找准定位、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至关重要。

三是从地域特点看。云南地处祖国边陲,与东盟的缅甸、越南、老挝接壤,通过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柬埔寨相连,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孟加拉国等国邻近。云南还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其中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特有,全省有16个少数民族跨国境而居,各个民族有各不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各具特色的文化,这使云南拥有了丰富而多样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这样的地域特点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决定了云南高等艺术教育的与众不同。因此,云南高等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科研与创作、展演与交流等方面汲取了充足的民族文化艺术养分,彰显了云南地域民族特色。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在国内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艺作品的宣传获得的,如《五朵金花》《阿诗玛》等电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阿佤人民唱新歌》《小河淌水》等音乐作品,《云南映象》《丽水金沙》《梦巴那拉西》等大型歌舞作品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云南艺术学院走出去的丁绍光、蒋铁峰等云南重彩画代表,他们的画作素材大多来源于云南这块红土地。在云南这块沃土上开办艺术专业的各高校无不沐浴了云南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阳光,烙下了深深的云南印迹。

四是从使命担当看。云南高等艺术教育既要为各民族培养艺术人才,又要传承和创新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同时还要参与地方政府的文化建设,特别是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证、申报、保护工作。民族地区的高等艺术教育是民族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交叉,它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民族地区可以通过文化艺术教育增强当地各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民族团结进步是边疆稳定的前提,边疆稳定是国家安全的关键。云南省1996年提出的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战略目标、之后提出的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及2015年提出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目标无不体现着这样的战略考量。

五是从改革发展需要看。2002年以后,云南加快了文化建设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渐从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云南在抓好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较快。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云南新兴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经营人才、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及文化产业研发、创作、表演人才等十分紧缺。这一需求对高等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高等艺术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调整。在教育改革方面,力度比较大的举措是从2018年开始的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该评价从课程、师资、教材、测试、就业五个方面进行,各院校通过评价逐步建立了基于专业质量评价的资源和经费配置导向机制,不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深化专业质量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发展。这一评价的结果与招生计划、生均拨款、调减专业挂钩。这项举措将对云南高等教育,当然也包括高等艺术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并在解决艺术专业重复设置和同质化现象严重、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不高、专业建设特色不明显、本科教育地位不突出等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云南高等艺术教育受到本省艺术资源、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呈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发展轨迹。

云南高等艺术教育70年的发展历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涉及内容多,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分三编进行梳理和探究,每编有总述,每编下设几个章节,每章按学科专业进行论述,内容包括发展概况、院系设置、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及人才培养、科研创作展演、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力图全面展现办学状况。第三编因涉及不同类型的高校,采取了分类分层的办法,分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院校、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叙述。以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和研究云南高等艺术教育,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家认为,研究云南的高等艺术教育不能脱离全国的形势和政策,既要立足云南看云南,又要跳出云南看云南,要把对云南高等艺术教育的研究、思考和谋划放到全国高等教育的大背景、大环境中去;同时,在研究中要宏观看待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脉络,看到社会改革发展对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不能就艺术教育谈艺术教育,并且要微观地、深入细致地研究高等艺术教育的定位、理念、发展思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总之,起点要高,落点要实,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找出云南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经验与问题,给出对策与建议。

我们梳理70年来云南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意在丰富和留下一些云南高等艺术教育的史料,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云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状况,凝聚力量,齐心助力,共同为实现云南高等艺术教育现代化而奋斗。我们这个研究团队来自民办高校,大多数成员是年轻人,阅历还不够丰富,研究经验还不足,所展现的研究成果可能存在瑕疵和不足,望读者包容。敬请各位专家学者、读者批评指正。

朱发刚
2020年7月 JBvUMHgN28FzHUv6bJbvFtyqWsWZ6qrCwl+1gdNVEItRjO4o53f4GkhXQbb8dhT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