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

(一)发展历史

相对于全国来说,云南的舞蹈教育起步较晚。1959年,云南省歌舞团面向全省招收了40名舞蹈学员,以“团代班”的形式进行培养,这标志着云南舞蹈教育正式起步。1961年,云南省建立了本省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舞蹈院系——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标志着云南舞蹈教育事业春天的来临。这批“团代班”学员随即转入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附中学习,成为云南省第一批舞蹈中专生,学制6年。最终,该班共有33名学生完成学业,顺利毕业。

1961年,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招收了一批舞蹈表演专业的中专生,共计17名,原计划学制8年,后因“文化大革命”,最终与第一批舞蹈中专生一起于1965年12月提前毕业。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成立5年后,“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学院办学受阻,后来又遭遇了被撤销、学生转校等曲折历程。1964年,云南艺术学院被撤销,大学部和舞蹈中专部合并到云南师范学院新成立的艺术系。1965年,由于云南师范学院附中没有艺术类专业,无法很好地开展舞蹈教学,于是之前招收的两届舞蹈中专生又被转到了云南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学习。50名学生毕业后,由云南省文化厅统一分配,一半分配到云南省歌舞团,另一半分配到德宏州歌舞团、丽江地区歌舞团、文山州歌舞团、红河州歌舞团等地州歌舞团。这拨毕业生后来都成为云南省各文艺单位的中坚力量,为推动云南省、各地州歌舞团的专业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大部分人现已成为云南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家、编导家和教育家,在全国艺术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云南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舞蹈班毕业典礼留影

1980年,云南师范学院艺术系的音乐美术专业撤回到云南艺术学院,成立了音乐系、美术系,舞蹈系则重新开始组建。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刚刚恢复重建的学校百废待兴,舞蹈系经历了二次创业的艰辛。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被工厂占用,舞蹈系重新组建时教学设施已不复存在,师生们只能在简陋的工棚里练功,在粗糙的水泥地面上跳舞,理论文化课教室不固定,学生食堂膳食品种也较单一……虽然物质条件简陋,但全体师生团结一致、奋发图强,以饱满的热情开拓出一条灿烂的求学之路。

1985年,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参加全国高校招生,正式招收了第一届舞蹈大专班(两年制)学生,主要培养舞蹈教育工作者和舞蹈理论工作者,这是舞蹈系在新时期的一次飞跃。以李犁为系主任的领导班子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勇于开拓的精神带领全体教师积极进取,为舞蹈系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90年代初期,以张懋林为舞蹈系主任的领导班子不断拓宽办学思路,在保证稳步教学的前提下,大胆探索,进行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1992年,由张懋林系主任牵头,舞蹈系和昆明市五华区在深圳的对外文化交流窗口负责人杨庆媛老师组建了一个舞蹈训练班。此时,文化部指派云南组团赴英国参加世界性的民族舞蹈节日,云南省委宣传部便指派这个训练班以“中国民族歌舞团”的名义出国演出。在当地广场上,既具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情又充满现代气息的舞蹈表演赢得了几万人的喝彩。我国驻英大使在接见副团长张懋林老师及演职人员时说:“你们的演出使一些不了解中国的英国人开了眼界,明白了云南的少数民族是怎样生活的,感谢你们的演出。”

1993年,舞蹈系又与香港伟确投资(集团)公司下属的海南省海口市潮江春集团公司共同组建起一个具有高品位企业文化的艺术团体——云南艺术学院伟确艺术团,代表伟确集团进行对外企业文化宣传。该团由伟确集团筹建并提供运行经费,由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负责管理、培训和节目编排、演出。“走出云南”的责任感不断激励着舞蹈系师生,使他们在教学、训练和创作中走出了一条新路,一种极具时代气息的表演形式——现代民族舞由此进入观众的视野。后来,伟确集团总裁梁仕荣先生到云南艺术学院做了细致的考察和调研,拨款为云南艺术学院设立了200万的教育基金。这是全国艺术院校的第一笔教育基金,意义非凡。

1994年,在多次社会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舞蹈系又萌发了新的改革思路——培养更高层次的舞蹈专业人才,开设了“海南班”(又名云南艺术学院伟确艺术团)。“海南班”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开门办学,让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走向省外,享誉海内外,是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办学历史上的一次突破性创举,其取得的艺术成绩斐然,为舞蹈系树立了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品牌。在20世纪90年代,舞蹈系以锐意革新的精神,独辟思路,其培养模式已然成为云南专业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舞蹈系在新时期逐步走上了正轨,历届领导和教师们的努力和奋斗为以后舞蹈学院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发展思路

根据云南多民族省份的特点,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自1961年建立之初,就将办学宗旨定为以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为办学特色,明确了办学思想:培养为云南各民族人民服务的舞蹈专业人才。

1980年,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二次组建时确立的目标是:力争创办舞蹈大学本科,一方面抓硬件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突出云南民族舞蹈教育特色。

90年代,舞蹈系拓宽办学思路,在保证稳步教学的前提下,大胆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出许多更高层次的舞蹈专业人才。

(三)学科设置、专业、课程、教材状况

当时,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芭蕾基训、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毯子功、排练课、把子功、乐理、视唱练耳和民族乐器演奏等。

在民族民间舞的课程设置上,除了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舞蹈课程以外,还增设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由于当时没有云南民间舞教材,舞蹈系就组织教师深入楚雄州、大理州、红河州等地进行民间采风,了解彝族和白族人民的生活和性格,研究他们的舞蹈动作、风格及文化内涵。在向民间艺人学习彝族“花鼓舞”“丝弦舞”“烟盒舞”,白族“霸王鞭”“八角鼓”等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老师们编创了傣族“孔雀舞”组合、“嘎光舞”组合,彝族“烟盒舞”组合、“罗作舞”组合、“丝弦舞”组合,白族“霸王鞭”组合、“八角鼓”组合,哈尼族“扇子舞”组合,傈僳族“生产舞”组合,景颇族“手巾舞”组合等,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此外,舞蹈系特别邀请了花灯老艺人、云南省戏曲学校李芹老师和云南省花灯团的姚芝生老师一起进行云南花灯教材的整理和编写,内容包括基本训练、表演训练和具有各种特征的30多个舞蹈组合,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云南花灯舞蹈教材。这些组合编创、教材的编写,为20世纪80年代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出版的一批系统、全面的云南民族舞蹈教材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当时,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的目标是力争创办舞蹈本科专业,一手抓硬件设施建设,另一手抓教材建设。为了突出云南民族舞蹈教育特色,编撰了《彝族舞蹈》《花灯舞蹈》《傣族舞蹈》等系列特色教材。

(四)师资状况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建系之初,师资队伍主要由云南省老一辈舞蹈家以及云南省歌舞团部分优秀舞蹈骨干组成。胡宗澧担任第一任舞蹈系主任,刘金吾担任系秘书。舞蹈专业教师有苏天祥、刘金吾、方论裕、张士林、殷福刚、胡紫燕、毛云亭等。

20世纪80年代,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由李犁担任副系主任、党总支副书记。由于当时学校隶属文化厅,教师队伍主要由军区歌舞团转业的主要演员、省歌舞团的骨干演员组成,后来又加入了两名北京舞蹈学院的首届本科毕业生。他们是岳亚明、孙祖绥、付德莉、周健华、王骅、黄磊、张懋林、周景国、李华、丁建国。此外还有钢琴伴奏李正祥和行政人员李坚。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舞蹈学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展教学。外聘专家有湖北艺术学院留苏学编导的专家叶扬,武汉军区歌舞团古典舞教员张宗英,北京舞蹈研究所副所长、编导薛天及教师胡雁亭,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教研组马力学等四位老师及芭蕾双人舞教员张维。省内著名文艺评论家金重也应邀到校讲授艺术概论。此外,舞蹈系还组织教师到北京、广州等地进修学习。这些举措都为后来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招生与人才培养情况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加大舞蹈人才的培养力度,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与云南省文化厅科研处合作,先后开办了演员、教员、编导进修班,专门培训在职业务骨干。

1987年,舞蹈系首届民族舞蹈干部专修班学生毕业,师生的毕业教学汇报、毕业作品展演、毕业论文专集等成果获得省内外专家的好评。这批学生毕业后成了云南省、各地州市文艺团体、专业艺术院校、艺术研究所、驻昆部队文艺团体和少数外省文艺团体的中坚力量。

90年代,舞蹈系领导班子不断拓宽办学思路,在保证稳步教学的前提下大胆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创性地与香港伟确投资(集团)公司联合办学,开设了“海南班”,在教学与艺术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班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活跃于云南省、昆明市歌舞团,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六)科研、创作、展演、服务社会情况

苏燕、童景霞、张懋林参与编导的《胶林之舞》,于1980年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作品奖;赵惠和编导的舞剧《阿诗玛》获全国舞蹈比赛五个一工程奖等六项大赛的金奖;张来善编导的独舞《他》获全国孔雀奖、荷花奖比赛金奖;张亚锦、何如碧参与编写了教材《花灯舞蹈》(1984年出版);刘太平参与编写了教材《彝族舞蹈》(1987年出版);张亚锦参与编写了教材《佤族景颇族舞蹈》(1994年出版);卢云生成为全国知名的词作者,曾任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赵惠和、刘太平、张懋林任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张亚锦曾任云南省舞蹈家协会秘书长;何浩川在香港开办何浩川舞蹈学院,被选为香港舞联副主席;穆培玲曾任云南省歌舞剧院院长、党总支书记;张懋林、岳亚明曾任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何如碧曾任云南省艺校、昆明市艺校舞蹈科副主任;杨洪波曾任昆明市艺校舞蹈科主任。20世纪90年代末,舞蹈系以“海南班”学生为主,编创了大型傣族舞蹈诗《她从画中来》。该作品一经问世便在业内受到高度赞誉,并将云南傣族舞蹈的影响力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等国内知名舞蹈专业院校受其影响,随即将傣族舞教学纳入民间舞必修课程的教学计划内,这大大推动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发展。

(七)对外交流与合作

1992年,云南省委宣传部指派舞蹈训练班以“中国民族歌舞团”的名义赴英国参加世界性的民族舞蹈节日,赢得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1995年,舞蹈系“海南班”学生参加了由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的开幕式演出。

199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又出现“海南班”学生的身影;参加完春节联欢晚会后,他们又奔赴新加坡演出,获得了巨大的社会赞誉。 F8qVCcVSkkun2M98FkxdQNde5sxtLQU0aE3eqE7DyPZddU6GbwYOSVcr8/4vcP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