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云南高等美术教育

一、云南艺术学院早期美术教育

(一)美术本科专业的开办

1959年8月,云南艺术学院在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科基础上成立,院长和副院长分别由陆万美、彭华担任。学校下设美术系、音乐系。美术系主任由袁晓岑担任。成立之初,美术系下设国画、油画、雕塑(五年制本科)专业,教师有袁晓岑(国画、雕塑)、许敦谷(国画、油画)、张元真(雕塑)、张接祥等;第二年又增设了版画专业,学制为五年。美术系1959年招收学生20名,1960年秋季招收学生28名,1961年秋季招收学生14名。

(二)美术教学和实践活动

云南艺术学院成立之初重视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为了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美术系设立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素描五个教研组。教研组的主要任务是制订教学计划,研讨授课内容,选编教材教法,改进教学方法,探讨教学内容,组织师生深入生活调研,搭建艺术实践平台。这一措施使美术系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云南艺术学院注重利用云南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学校作为综合性艺术院校的优势,强调培养一专多能的美术人才。学校根据这一思路不断地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和方案。美术系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专业增设创作课,油画、雕塑专业增设国画课,各专业增设舞台美术、工艺美术及小陶器制作等课。学校还组织师生深入民族地区采风,收集素材创作民族题材作品,如美术系副系主任王憨生带领1959级和1960级学生到圭山撒尼人居住的地区生活劳动,收集素材,进行了大量的写生,并进行毕业创作。

云南艺术学院重视教学与艺术实践的结合。当时,师生创作热情高涨,经常参加各种与美术相关的社会活动。1959年袁晓岑调任美术系主任后,以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筹委会负责人的身份,于同年10月1日至30日,组织美协(筹)与昆明市文化局在昆明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云南省昆明市庆祝建国10周年美术展览会”,展出包括云艺人作品在内的各类美术作品404件。袁晓岑的雕塑《母女学文化》参加在苏联莫斯科举办的第一届“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荣获银质奖章。

1960年2月,云南省第二次文代会暨第一次美代会召开,会议宣布云南省美术家协会成立,袁晓岑当选为主席。同月,协会即组织美术工作者参加首都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陈设、布置和美术作品的创作。最终,云南厅的布置采用了周霖、袁晓岑、关山月、许敦谷、梁书农、李伟卿、肖士英等人的山水、花鸟画若干张。

1961年6月,云南艺术学院与云南省博物馆在昆明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了“反对美帝侵略,坚决解放台湾,保卫世界和平宣传周美术展览”。

1961年9月,为贯彻、执行中央制定的“文艺十条”,以袁晓岑为主席的美协云南分会召开理事会,商议给周霖、许敦谷、刘自鸣举办个人画展,并决定组织云南花鸟画展。同年12月,分会向全省美术工作者发出通知,鼓励“创作自由”,提出“熟悉什么画什么,什么拿手就搞什么”。

1962年7月,云南美协在省博物馆举办许敦谷个人画展,展出他1948年至1962年创作的作品73件,题材多为花、鸟、虫、鱼和瓜果,另有几幅人物和山水画,还展出了一幅白描观世音像。全部展品公开标价出售,每幅5~40元不等。以上种种新鲜事物,或许可称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美术界解放思想、走向市场的一些试探。

(三)美术师资队伍建设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特别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系初期有袁晓岑、许敦谷、张元真、张接祥,1960年至1962年又先后调入一批教师,如中国画教研组有关山月、杨天佑、唐冠芳等,油画教研组有刘付辉、杨镇、陈饶光、高临安等,雕塑教研组有许章衡、戴广文、李梦玲等,版画教研组有王憨生、丁绍光、叶公贤等,舞台美术专业有李靖寰等。这一批美术教育与创作前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云南艺术学院和云南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云南艺术学院原院长张建中(左)与丁绍光先生(右)交流

二、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教育

(一)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归并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全国院校进行了又一次调整。1962年7月,云南艺术学院撤销;8月,该校音乐、美术两系并入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改称音乐美术专业,原美术系已招收学生仍按原教学计划培养至毕业。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美术教育

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于1971年接受了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开始培养工农兵美术人才,学制为三年,仍为音美双科制,后改为单科制,学制仍为三年。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又红又专,能胜任中学美术教学和美术宣传工作的美术人才”。

(三)恢复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后,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招收了美术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包括国画、油画、版画三个专业38名学生。1980年8月,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全系师生正式归并到云南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师生归并到美术系。

三、云南艺术学院恢复重建后的美术教育

(一)恢复办学与招生

1979年,云南艺术学院恢复建校。1981年秋,美术系开始招生,共招收美术师范专业学生39人;1982年,美术系招收美术师范专业学生33人;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美术系分别招生58人、116人、103人、64人。在招生的过程中,美术系特别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和培养,对少数民族学生采取一些照顾政策,以期为各少数民族培养优秀美术教育人才,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美术文化。

(二)美术系学科和专业设置

云南艺术学院恢复建校后,美术系开设油画、版画、国画三个专业;1981年增设了美术师范专业;1983年增设工艺美术专业,美术师范专业增设了两年制师范专科;1984年又增设了音乐师范专科;1987年,雕塑专业招生;1988年9月,美术系增设美术史论专业。

著名雕塑家袁晓岑先生为学生做现场示范

美术系下设六个专业,分别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美术师范、美术史论。美术系学制专科为两年,本科为四年,主要为中等美术学校培养师资及为文化部门、艺术团体培养美工人员。

(三)探索美术教学改革

1985年,美术系推行两段制教学改革。这一改革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1988年,美术系试行教与学双向选择的办法。

云南艺术学院于1991年、1996年、1999年先后组织修订教学计划。1999年,学校将课程结构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主干定向模块、相关辅导模块及社会实践、艺术实践模块,开放学生对专业方向的选择权,打破各系和专业的界限,实现学科资源共享,从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和成长规律出发,结合学校实际,发挥优势,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美术系1985届师范专科班毕业留念

(四)美术人才培养与发展

1959年,云南艺术学院成立后,袁晓岑、许敦谷、张元真、张接祥、关山月、杨天佑、唐冠芳、刘付辉、杨镇、陈饶光、高临安、许章衡、戴广文、李梦玲、王憨生、叶公贤、李靖寰等撑起了云南艺术学院的美术教育事业。20世纪60年代,学校招收培养了一批优秀美术人才,如张建中、夭永茂、李忠翔、朗森、张志禹、杨龙、叶之琦、杨作霖、陈雄勋、孟薛光、黄英、赵宋生、纳英、余腾飞等,他们大多从事美术创作与教育工作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70年代,学校先后调来肖肃、朗森、丁绍光、连维云、钟蜀珩、孙云玲、何能、蒋铁峰、史一等教师,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如李小明、郝平、孙和林、何一夫、杨尔驹、李鸿昌等。恢复高考后,学校于1978年招收了一批艺术功底深厚且有美术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很快成长起来,毕业后奋斗在美术教育战线,其中留校任教的有张志平、孙建东、区欣文、苏新宏、武俊、郑旭、李仲、何永坤、邓安克和郝维平等。80年代,又有一批优秀毕业生进入美术教学和创作队伍中,如国画专业的杨黄莉、刘勇、陈恒、和家祥、郭巍、杨卫民、杨鹏、罗江、郑滋等,油画专业的张晓刚、马祥生、杨一江、马云、赵建国、毛杰、李季、曾浩、唐志冈、潘德海、惠远富、苏江华、毛旭辉、赵力中、马云萍、白实、栾小杰、段玉海、朱发东等,版画专业的郭游、彭欧嘉、彭晓、李季、魏启聪、贺琨、张晓春、吕敏、张汉东等,雕塑专业的刘建华、张吉洪等。

四、美术学术与实践活动

1964年5月31日至6月21日,由中国美协、云南省美协联合主办的“袁晓岑个人雕塑作品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展,共有42件作品参展。这是全国第一次在首都举行雕塑个展。参观者达26000多人次,平均每天达1000多人次,好评如潮。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在留言簿上写道:“我很喜欢袁晓岑同志的作品,因为它们表现了充沛的微妙的神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很吸引人。如《古弦新歌》《庆丰收》《遐想》都用熟练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深厚的感情,就像优美的诗歌一样。”

1979年12月,袁晓岑担任文化部派遣的中国雕塑考察团团长,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考察访问。同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袁晓岑拍摄纪录片《画笔生辉》,在中央电视台等平台播出,并在国外发行。

1979年,张建中水墨画《难民图》获全国美展三等奖。

1980年7月30日至8月11日,姚钟华、蒋铁峰、丁绍光、王晋元、郎森等20余位画家发起组织申社画会,姚钟华任会长;同时举行申社画展,展出作品120件。由此,全国首次出现对云南美术的大讨论。

1980年11月,丁绍光为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创作了大型壁画《美丽、丰富、神奇的西双版纳》,蒋铁峰为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创作了壁画《石林春晓》。

1981年8月29日至9月13日,中国美协、云南省文化局、云南省美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云南十人画展”,后相关作品又在济南、青岛、贵阳等地展出,获得好评。参展的10位画家为王晋元、张建中、姚钟华、李忠翔、蒋铁峰、何能、夭永茂、刘自鸣、贾国中、朱维明。

1981年9月25日,全国版画展览在北京、四川同时开幕,云南画家叶公贤、陈饶光、李秀、万强麟、陈琦、吴越、贺立德、贾国中的作品参展。

1981年,马云的油画《瑶山印象》获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银奖。

1983年,袁晓岑的《鹤舞图》被中央领导作为国礼赠予日本首相铃木善幸。同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纪录片《袁晓岑的蜡画艺术》。

1984年,袁晓岑应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作品《白鹤》。

1984年,云南有19件作品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的版画展览,其中郑旭的《拉祜风情》获金奖。

1985年,张元真等雕塑家、画家的12件作品参加全国高等院校教师美展。

1985年,丁绍光、蒋铁峰、刘绍荟、何能、何德光、陈之川、欧欣文7人的现代重彩画作品首次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展出,7位画家被称为“云南画派”,此次展览被誉为“最新鲜的一次东方现代艺术展览”。

1985年7月,袁晓岑应瑞士苏黎世政府邀请,赴该市举办个人画展并讲学。其作品《鸽子》《白鹤》《孔雀》为苏黎世政府、银行所收藏。

1986年,杭州举办全国水彩、水粉画展,傅启中的《悠悠》、陈饶光的《回春》等作品参展。

1986年举办的全国版画展览中,王玉辉、张鸣、李小明、李仲、何永坤、郑旭、叶公贤等云南艺术学院教师的作品入选。

1986年10月,袁晓岑应美国运通集团邀请,任中国十位画家访美团副团长,访问洛杉矶等五大城市,并举办画展。

1986年,杨一江的作品《女兵》获全国1985—1986“好新闻好作品”一等奖。

1989年,在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美展中,张志禹的《超越》获特别奖,并成为国际奥委会艺术博物馆的永久性陈列品。

1991年4月,史一、李仲、李小明、何永坤、李季、张鸣的作品入选全国版画展览。其中李仲的铜版画《生命的符号——花》获优秀作品奖。

1991年4月,孙建东的《周总理,傣家人民永远怀念您》入选“91’全国宣传画展”。

199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史一的《1935年5月·金沙铁流》、李仲的《1945年西南联大》、张鸣的《筑起我们新的长城》参展。史一的《1935年5月·金沙铁流》获铜牌奖。

1992年4~8月,应美国马里兰州立陶森大学和西雅图克莱斯画廊的邀请,张建中赴美举办个人画展并讲学。

1993年,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将袁晓岑的国画《孔雀开屏》赠予泰国王姐。

1994年4月27日,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在北京开幕,武俊、高翔的作品参展。

1994年6~7月,王玉辉个人画展在瑞士苏黎世市举办,展出水墨重彩作品60幅。

1994年9月15日~11月4日,张建中画展及有关学术活动在美国阿灵顿艺术中心举行。

1992年6月2日~21日,傅启中水彩画展在台湾新竹举办,展出作品72件。

1995年4~6月,应德国奥格斯堡大学邀请,李小明、张志禹、高钟炎、苏新宏等一行6人访问德国,举办画展,展出作品60幅。

1996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出《画家张建中访谈录》。

1996年,史一的版画《大江春秋》获全国版画展金奖。

1996年,向卫星的版画获全国版画展铜奖。

1998年3月30日~4月2日,张建中出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文化会议,在议题为“人类创造性的差异”的会议上,发表论文《世界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1998年,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何一夫及杨尔驹老师在云南籍友人尹戎生教授、张建昆先生协助下为云南艺术学院联系并代购巴黎国际艺术城艺术工作室房产一套。此工作室是中国的艺术院校在巴黎的七家工作室之一,为云南省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共享资源。

1999年,张志平的国画作品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

1999年,何云昌的油画《预约明天》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

1999年,史一、张鸣、郑旭获鲁迅版画奖。

五、云南其他院校的美术教育

1981年,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增设美术师范专业,1983年增设两年制师范专科,更好地适应了全省各级各类美术师资的发展需要。为了解决当地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以及学生的统筹分配问题,云南各地的师范学校也纷纷开设美术教育专业,如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78年开设了美术教育专业,大理师范专科学校、昆明师范专科学校、玉溪师范学校、曲靖师范专科学校、文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均开设了美术专业。同时,许多学校采取函授、夜大、进修班等形式举办美术教育,解决中师、师专毕业的美术类学生的学历层次问题。此时,云南形成了以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为中心,各地州市师专共同举办美术教育的局面。进入90年代后,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曲靖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大理学院等也纷纷增设美术系或美术专业。 RRBjQjssRsow39QfKG215/fdvsllSjTIjWlcarSWJNwG2ZpEtZa6WLaF+wmKfYh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