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云南艺术学院的成立开启了云南现代高等艺术教育的新征程。1959年初,在省文化局的牵头下,云南艺术学院筹备领导小组组建,成员有杨东明、高德林、马健、张云真等。时任省歌舞团团长的李坚在筹建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从昆明师范学院、省文艺干校、省歌舞团、省博物馆等单位抽调,如李丹、方于、黄相泉、叶俊松、许敦谷、张接祥等是从昆明师范学院抽调的,张蜀光、杨湘澄等是从省文艺干校抽调的,林之音、张云程等是从省歌舞团抽调的。云南艺术学院成立后,设音乐系、美术系。音乐系下设理论作曲、钢琴、提琴、民乐、声乐五个专业。美术系下设国画、油画、雕塑三个专业。学校于1959年7月开始招生;1959年9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1960年7月增设戏剧系,下设表演、导演两个专业;1961年6月增设舞蹈系。1959年8月,为了解决生源问题,学校还建立了云南艺术学院附属中学。
云南高等艺术教育始终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的双重引导下前行,既要培养艺术人才,又要创作、展演文艺作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文化部在《1958—1962年艺术(文化)教育事业规划(草案)》中指出:“彻底改革艺术教育,建立社会主义的、民族的艺术教育体系,大力培养群众文艺普及干部和专门人才,积极发展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教育……贯彻勤俭办学、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加强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此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云南艺术学院下设音乐理论创作、声乐、器乐、基本乐科、国画、油画、雕塑、版画、素描、导演、表演、艺术史论、共同课共13个教学研究组。教学研究组的工作内容包括制订和组织教学计划、授课内容,选编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探讨学术问题,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组织艺术实践和调研等。教学研究组在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和艺术实践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彰显办学特色和充分汲取云南25个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艺术养分,学校组织大批师生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这些师生创作了大批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编写了一批专著和教材。同时,学校承担了云南省的一些重要演出活动,师生多次被邀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首脑、贵宾演出。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陈毅、李先念等和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首相宾努亲王,缅甸总理吴努及奈温将军,以及泰国公主等观看过学校师生表演的节目后,给予了很高评价。
1961年,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根据中央精神,云南省开展调整,精简、整顿各级各类学校。到1962年,全省高校由18所调整为6所,分别是云南大学、昆明师范学院、昆明医学院、昆明农林学院、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工学院。6所学校设25个专门组,开设41个专业。当时,教育部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是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分类目录,是学校专业设置的依据。1962年7月6日,云南省委批复了省教育厅党组《关于进一步调整教育事业和精简教职工的报告》,撤销云南艺术学院。同年8月,原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美术两系并入昆明师范学院,戏剧系、舞蹈系学生也得到了妥善安置。并入昆明师范学院的音乐、美术两系改为音乐美术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开设课程不做调整。昆明师范学院音乐美术专业于1963年秋季开始招生,实行学制三年的音美双科制。
1966年后,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体制和管理体制遭到破坏,高等学校停止招生。“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普通高校停止招生工作6年。1972年,大多数学校开始招生,但取消了文化考试,采取推荐入学制度,以“具有2至3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为主要招收对象,不再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在云南,许多高校的教学场地不同程度地被其他单位占用,一批学术上有成就的知识分子被迫停止教学、科研。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的办学也遭到了严重破坏。1968年底,学院为1966届毕业生分配了工作,将1967、1968届学生派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3军、14军下属的连队接受再教育。1971年4月,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接受了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因生源质量差,学校实行音美双科制较为困难,于是于1972年将工农兵学员的教学方式改为单科制,学制均为三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造成了人才断层,云南省的高等艺术教育在这一时期也停滞不前。
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了高考制度。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77年至1983年是云南高等教育整顿和恢复时期。从1977年开始,云南省开始对教育进行“拨乱反正”,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高教师政治地位,改善教师物质生活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教师队伍,这为云南高等教育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基础。同时,云南省开始恢复和增设高校,1977年至1984年,增设了9所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增设大理医学院,1981年增设云南财贸学院,1983年增设云南政法专科学校,1984年增设云南公安专科学校并新建昆明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于1979年恢复建校的。
云南艺术学院恢复建校受到广泛关注,《光明日报》于1980年4月10日刊登了题为《云南艺术学院正式恢复》的消息。从报道的内容可以看出,云南艺术学院是一所地处边疆且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的艺术院校,既要培养当地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又要为东南亚友好国家代培艺术人才;恢复办学既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需要,也是国家外交发展的需要,既是传承和发掘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需要,也是发扬光大民族文化的需要。云南艺术学院的恢复十分重要和必要。1980年9月5日,云南艺术学院正式开学上课。1981年9月24日,云南艺术学院恢复办学后招收的第一批新生正式开学。1981年,学校增设了音乐师范、美术师范两个专业。1983年,美术系增设了工艺美术专业,美术师范专业增设了两年制师范专科。1984年,音乐系增设了音乐师范专科。1986年,学校又增设了马列主义教研室、基础部、工艺系、音乐师范系。至1988年底,云南艺术学院共有美术、工艺美术、音乐、音乐师范、戏剧、舞蹈6个系,共开设23个专业。具体情况为:美术系下设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美术师范、美术史论专业;音乐系下设理论作曲、声乐、键盘、弦乐、管乐、民乐专业;戏剧系下设戏剧文学、戏剧编导、戏剧表演、戏剧艺术师范专业;舞蹈系下设民族舞蹈编导、舞蹈表演专业;工艺美术系下设染织、服装设计、包装装潢、环境艺术专业;音乐师范系下设音乐师范专业。1964年至1988年,先后有毕业生15届(含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阶段),共119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28人(包含33个民族)。云南艺术学院恢复建校后,十分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教授到校讲学、授课、指导,如贺绿汀、周小燕、丁善德、田丰、祝肇年、汪岁寒、周广仁、郑小瑛等。学校专家、教授也“走出去”,参加展览、演出、讲学,如袁晓岑、蒋铁峰、何能、叶公贤、傅启中等。学校还组织、参与承办全国有巨大影响的社会文化艺术活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反响,如1980年6月参与承办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1986年《云南风情》参加北京合唱节获奖,等等。
1989年11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标志着我国艺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一规划的指引下,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艺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要,学校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体系,不断增加专业设置数量,招生人数和办学规模逐年扩大。90年代初期,云南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出现了盲目扩张、求全发展的现象。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云南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在管理体制、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云南高等教育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1995年,云南省加强对省属重点大学的建设,同时加大教育资源整合。特别是到了1998年,中央提出“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指导方针,云南省积极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对高校进行合并:昆明理工大学与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政法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云南大学;云南财贸学院、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新的云南财贸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教育学院、云南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合署)、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组建新的云南师范大学。云南高校合并之初,云南艺术学院也被列为合并对象,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力争和各方的关心支持下,云南艺术学院最终没有被合并,保持了艺术类院校办学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进入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加快,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扩大,办学积极性高涨。为了拔高办学层次,各高校不断增设新学科、新专业,云南省的许多高校都增设了艺术系或艺术学院,追求大而全的学科专业体系,以期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层次,专科学校欲挤进本科学校行列,本科学校计划申请硕士点,硕士点学校计划申请博士点。特别是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云南省大部分专科学校特别是师专纷纷成立了艺术系,一些综合性大学成立了艺术学院。此时的云南高等艺术教育可以用“遍地开花”来形容,形成了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以及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兴办艺术学科的格局。云南高等艺术教育遍地开花使云南高等艺术教育规模大幅度提升,促进了云南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学校的艺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大同小异,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也影响学生就业;还比如教育教学质量下降,有些学校在不具备师资、办学空间条件的情况下也开办了艺术专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