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发达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展情况

当前,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均已建立了由政府主导、较为完善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有效地保障了临床医疗质量。

19世纪末,德国首先提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概念,并在柏林大学开始实行,经过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力推广和不断完善,已被世界各国医学界所认可。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已确立了由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组成的医学教育统一体模式。毕业后医学教育主要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研究生教育,这两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并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包括了专科医师培训和全科医师培训,研究生教育包括了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教育。总体上,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培训阶段大致相似,但又各有特点。

1.2.1 德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展情况

德国医学教育的学制为6年,包括2年基础医学教育、3年临床医学教育和1年临床实习。德国医学生在6年高等医学教育期间要通过3个阶段的全国统一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再经过18个月的注册前住院医师培训,经考试合格,才能成为完全注册住院医师。德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分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两个方向。全科医师培训为2~3年,通过考核者授予全科医师证书,进入社区医院工作。专科医师培训分为初级培训和高级培训,初级培训一般4~6年,高级培训至少2年。

德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机构为国家医师委员会和州医师委员会。国家医师委员会发布宏观指导计划,具体的业务工作、培训内容等则由各州医师委员会独立进行。培训在大学医院、私人诊所或其他经批准的医疗机构中进行。德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全科医学为例,需要掌握常见病的鉴别诊断、急危重症患者的早期症状和处理等内容。德国的医师通常会记录他们培训的活动和内容,通过电子数据交换与同行进行比较,以评估自身的培训。

住院医师考核根据医师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指定教授对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案例评审、人际沟通等多方面进行考评,一般采用多选题考核与病理记录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化考试会在州医师委员会和两个专业机构的监督下进行。考核后填写评分记录表,评价授课专家的教学内容、言语表达、教学方式,以了解继续教育的内容是否切合实际,受培训医师是否有收获和提高。在培训经费保障方面,德国政府每年向大学医院提供财政补贴以支持教学和科研工作,一般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各负担50%,疾病基金会也会提供一些继续教育经费。

在德国,医学院毕业生经过三次国家考试、取得毕业证书(Approbation)后即获得行医资格,可以申请住院医师职位。具有培训资质的医院定期发布招聘住院医师信息,毕业生提交个人材料或通过代理机构应聘。各专业教授根据科室实际情况、毕业生成绩、素质决定其是否被录用。此阶段,毕业生通常需要申请、应聘3~4家甚至更多医院才能获得住院医师工作。住院医师是医疗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是教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诊疗系统中的第一级,直接负责患者的常规诊疗、病历书写、病房值班等。根据住院医师的年资、水平,主治医师会鼓励他们独立完成相应手术,甚至是高难度的手术,如深部脑肿瘤、脊柱手术等。在最后两年,教授会根据住院医师专业方向,要求其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并撰写、发表文章。

以精神医学为例,德国精神医学专业通常安排在第四、五学年开始学习精神病学,而临床医学专业在五年级开始学习精神病学。在课程安排上,神经、精神作为脑科学不可分割的部分,被作为一个整体来安排教学与考核考试。理论授课采用专题讲座形式,当讲座内容涉及某个具体的疾病时,讲课者通常会先邀请1位真实病例参与,现场进行问诊与精神检查,通过真实病例让学生去认识、体会、总结该病的症状表现,然后才进一步深入讲解。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也会引入临床病例,通过现场提问方式进行互动,内容不仅涉及诊断治疗,还涉及治疗成本、风险与获益、伦理学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德国没有对病史采集、精神检查部分的专门理论讲解,但在每一种疾病的讲解过程中都包含了病史采集与精神检查实际演示,药物治疗学部分仅2个学时,更多地融入对于疾病的分别讲解中。因此德国的精神医学在课堂教学阶段便开始有意识地引入更多实践,淡化纯理论讲解,培养学生与患者沟通,诊断、治疗疾病的能力。

医学生成功地完成了第六年的临床实习,参加第二阶段的医师资格考试,理论与实践考核都合格后,方可毕业。医学生毕业后,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精神科专科医师,需要4年的精神科培训加1年的神经内科培训。反之,如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神经内科医师,则要求4年的神经内科培训加1年的精神科培训。因此,精神科与神经内科从本科教学到专科医师,培训都是密不可分的。

1.2.2 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展情况

1876年,美国开始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美国的医学教育分四个阶段:医学预科教育、医学院校教育、住院医师培训、专科医师培训。美国住院医师培训体系一般专业培训时间为3~7年,初级医疗保健专业一般为3年,而外科住院医师一般需要5年或更长时间。1992年,美国建立了以授予专科证书为目标的考试程序。美国医学院在校学生需通过美国医师资格考试,才有资格申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美每年医学院招生总规模在16000人左右。医学生前两年的学习为基础学习,结束时需要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的第一步考试,此考试对阅读、判断、思维和写作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通过测试后方可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后两年为临床教学,毕业前进行临床综合考试。

全美有1700家左右的医院开展住院医师培训。每一名毕业生平均要向26家医院申请,某些专业可能需要提出更多的申请才能获得住院医师培训的机会。对首选专业,平均要接受10~20家医院的面试。在培训过程中,美国住院医师要接受包括评审病案、培训期考试、美国各学科委员会组织的执照考试、临床操作考核和应用标准化病人等考核,用以考核评价其医疗能力、医学知识、沟通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职业道德、基于系统的实践六方面的能力。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可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简称ACGME)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医疗机构在医疗诊治水平、培训整体环境、学员考评规划以及住院医师的工作负荷等方面设计了规范化的结构式表格,组织资深专家团队进行逐项评估和考核,确保培养的住院医师具有较高的诊疗水平和实践能力。

美国住院医师培训体制规范,组织严密,行业自律性强,有专业部门及政府监管,评价考核结果真实严格,评估与考核贯穿美国住院医师培养的全过程,对住院医师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力求客观真实。美国住院医师培训的评估与考核包括考试、同行互评等多种形式,对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基础科研、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价,力求对每名住院医师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培训结束后参加统一的专科医师资格考试,合格后才成为一名在临床工作中独当一面的外科医生。美国住院医师考核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日常考核)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培训全过程,每半年一次,由带教老师对住院医师的专业知识、诊断能力、手术操作和沟通能力等进行考评。终结性评价在培训结束时进行,分为临床能力评价、全国统考、专业鉴定三部分。总体而言,美国医学教育“重培训、轻考试”,住院医师在日常培训中要接受全方位的师生互评,内容包括工作态度、专业水平、团队精神等十几项。考评不仅针对住院医师,也针对带教老师及培训医院,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

根据ACGME的要求,不同专业完成培训者应具备相应的核心胜任能力。以老年医学为例,完成培训者应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

(1)医疗服务和操作技能。具有同情心,能够提供适当和有效的治疗,具备以下临床能力:老年患者功能状况、认知和情感状态、安全风险的评估,围手术期评估与管理;治疗和管理短期、长期社区和家庭中的老年患者,指导患者及其护理人员进行自我照顾,提供基于患者偏好和健康状态的医疗服务;掌握实践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医学诊断和外科手术流程。

(2)医学知识。掌握不断发展的生物医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和社会行为科学知识,并能够运用到患者治疗与保健之中;必须具备老龄化现状和老龄化科学、预防医学、老年人评估、老年康复的一般原则等知识。

(3)专业素养。履行职业责任和遵守道德准则,包括具有适宜的职业操守、与其他医务人员建立良好关系,避免利益冲突,对更大范围的卫生服务系统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反应能力,能够调用其他方面的资源以提供最优化卫生服务。

1.2.3 英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展情况

随着13世纪和15世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成立,英国医学教育摆脱了师带徒传统教育模式,开始出现了以大学和医院为基础的两种医学教育体系,从那时起,毕业后医学教育便开始出现并逐步完善,在制度建设、体系结构、培训模式与标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英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以政府宏观引导为核心,毕业后的医学教育由总医学委员会和各皇家专科医学会主导,各大学及医院对培训岗位、培训项目给予配合和支持,各部门各司其职,整个管理规范有序,为英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英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改革源自1995年欧洲医学专科合格制度草案(The Calman Reform)的颁布,草案规定欧洲各国若要加入证书互认系统,需达到以下规范:①有各专科训练的课程(Curriculum)设计;②有评审(Appraisal)制度;③有拟定的训练计划期限(Length of Training);④有计划的管理方案(Management of Training);⑤有评估系统(Assessment);⑥有全国性标准(National Standard)。鉴于此,2000年英国国家卫生服务总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提出改变住院医师的训练方式,认为应该给住院医师提供更好、更宽广、更多样性的训练,针对个别医师的需求制订个性化课程,并减轻住院医师不合理的工作负担。

2003年英国四个地区的卫生部联合出台了现代医学职业计划(Moderning Medical Career,简称MMC),阐明了毕业后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MMC 计划有三大内容:①基础训练计划(Foundation Programme),为期2年,第一年称为 F1,第二年称为 F2;②专科医师训练计划(Specialty Training Programme),包括60余个专科训练,依照其要求各有不同的年限,但至少要3年以上;③进阶选修主题的训练(Choice and Opportunity SAS Doctor)。目前英国医学总理事会(General Medical Council,简称GMC)负责 F1训练目标和内容的规划,取代原有的注册前住院医师(Pro-registration House Officer,PRHO),住院医师完成训练及评估后可向 GMC 注册成为正式的医师。F1毕业后由医学教育与培训委员会(Post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oard,简称PMETB)负责F2及以后的训练。

从2005年开始,英国所有医学院校毕业生都必须接受为期二年的基础训练计划。住院医师训练结束后,可选择进入社区医疗、专科医疗或学术研究等领域进行训练。基础训练计划的目的是使接受训练的住院医师获取在任何专科领域都必须具备的核心临床能力。GMC设定的住院医师适任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①良好的临床照顾(Good Clinical care);②跟得上时代的医疗专业知识(Maintaining Good Medical Practice);③教学与训练并进的能力(Teaching and Training);④良好的医患关系(Relationships with Patients);⑤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Working with Colleagues);⑥公正正直(Probity);⑦身体健康(Health)。

基础训练计划包含F1、F2两阶段,两个阶段培训时间均为1年。F1训练课程以内、外科为主,再加上其他选修课程。每位学员通常被安排3~6个月内、外科培训课程,选修课程包括免疫、麻醉、妇产科、微生物、儿科、血液科、感染科、病理科、急诊科等。F2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受训医师具备良好的诊疗能力,包括临床技能、沟通技巧、良好医患关系、团队合作、时间管理、实证医学与决策等。F2训练中,急诊医学是必修课程,可选修的课程包括免疫、麻醉、妇产科、细菌病毒专业、儿科、血液科、感染科、病理科等。

在专科医师培训阶段,学员可选择性地进行全科、内科、外科等专业的学习。其中,英国最有特色的全科医师(General Practitioner,简称GP)训练为期三年,包括两年的医院轮转和一年的社区医疗服务。医院轮转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急诊科等二级学科及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神经、泌尿外科等三级学科的学习;社区训练包括初级卫生保健、人际交往等内容的学习。在这三年期间,学员须保证每周至少半天的“长期穿插性社区学习”。其余专业的专科培训则更为严格。

在培训考核方面,MMC 强调建立以能力为主导(Competency-Based),以工作场所为基础(Workplace-Based)的评估方式。具体测评工具包括:①迷你临床测验(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简称Mini-CEX);②临床步骤的直接观察(Direct Observa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简称DOPS);③病例个案讨论(Case-based Discussions,简称CbD);④多源回(Multi-Source Feedback,简称MSF)。

1.2.4 日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展情况

日本早期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于1968年正式建立,因其缺乏统一培训大纲,存在重专科轻全科等诸多问题。日本专科医师培养与认定制度始于1974年,在此之前只有“学会医”的概念,与目前我国大陆(内地)地区医师执业注册相似。日本医师或齿科医师学会对所属专科医师进行资格认定(称为认定医师),为期四年的专科实习经历为认定的必备条件,1970年的毕业生成为首批认定医师,之后各分支医学会陆续开始进行本学科“专门医”的培养与认定。日本耳鼻咽喉科学会自1983年实行专科医师培养与认定制度,从1989年开始实行考试制度,明确了“专门医”和“指导医”资格要求,研修机构制定培训的细则。但不同专科学会的培养制度有矛盾之处,因此2002年日本厚生劳动省颁布了关于“专门医”培养体系的规定,从法规层面对各专科医师的培训方式、流程、要求、考核认证制度进行了统一。2004年日本实施了新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规定拟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在大学附属医院或国家指定的培训基地医院接受2年以上的临床培训,并在医师法中予以规定。日本医学教育为6年,前2年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第3至4年为临床医学教育,第5年参加临床实践,最后1年选择专科,进行专科学习。2004年以前,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其本科就读的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研修。2004年以后,由日本厚生劳动省指定临床研修医院,由符合条件的大学附属医院或民间医院为研修医师提供培训。为了更好地促进“专门医”制度的落实,2014年日本成立了“专门医机构”。截止到2015年9月,该机构认证包括耳鼻咽喉科在内的19个基本临床医学领域的专科医师。

日本的毕业后研修强调综合治疗能力的培训,包括研修理念、行动目标和经验目标三部分。研修理念要求研修医师具备基本的诊疗能力、良好的品格素质,充分认识所要承担的医疗责任。行动目标可细分为医患关系、团队医疗、应变能力、安全管理、提交病例、医疗社会性等6个目标。经验目标是通过实践掌握疾病症状、获得特定医疗现场的实践经验。日本的医师培训更关注临床能力的培养。日本文部省2017年修订的医学教育指南以医学模式、核心、课程为中心,将从前的参观型临床见习改为学生参加医疗小组型临床见习。由于医学生本科阶段已经进入检验科实习,了解检验过程和内容的纵向知识,因此,在专科医师培训中,实验诊断学承担着辅助临床科室解释标本采集方法、注意事项、检验报告单等与临床医疗紧密相关的工作,并且为专科医师展开检测项目的继续教育,复习、强化、熟练检测项目相关临床知识的横向沟通的责任。

日本共有约50家医疗教育机构,医学生在六年级临床见习结束后可以参加每年2月份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执照。之后医学生申请到医院研修实习两年,目的在于练就其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培养其综合素质、情操,加深其对初级卫生保健的理解等。在临床研修结束后,有意向成为专科的医学生向日本专科医学会认可的“专门医”研修机构申请,按照设定的课程开始四年以上的专门领域的研修实习。研修医同时要总结临床工作,参加学术集会和发言,有意愿的研修医也可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撰写英文论文。研修的同时也可以申请读医学博士课程,相应的毕业时间延长。学科科学会在审核“专门医”申请资质时要求参加学术集会发言至少3次、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达到相关的学分要求。

受训者完成训练后必须接受基本的医疗能力考核,符合条件的申请者通过必要的资格审查,参加考试委员所安排的笔试、小论文测试及面试,合格者获得“专门医”证书。即使通过认证的医师,资质也需要每五年重新审核一次。日本专科科学会对各项工作业绩有详细的要求和规定,包括每年接诊治疗的患者数,参加医学通科学术会议及发言、参加专业学科领域的学术集会及发言、发表论著论文及进修等的次数。根据外科医师培养计划,研修医师要在指定医院完成外科培训5年以上,完成手术量化指标规定的基本手术病例,参加预备考试,面试合格,方可获得外科专科医师资格。在经费方面,国家给予一定数量的拨款,拨款有两种渠道:对国立院校的拨款列入临床研修预算内,对公立、私立大学和指定教学医院则采用补助金的方式。 erOOy//dpnvxuukRLXmTXl6KfG/OyZ6s3p1B9UTW61vstIVzA9aMFmtfS0Kn8M7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