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必要性

2.1.1 培养医学人才,提高医师水平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集临床、教育、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事业,是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院发展的大事,是造就高素质医师队伍的基础工作,更是促进科技进步、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稳定技术队伍、适应未来医学发展需要的重大举措。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健康息息相关。人才是卫生事业的第一资源,医学教育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20世纪20年代初至80年代,卫生部从部分大学附属医院开始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后试点范围逐步扩大。1993年,原卫生部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1995年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对于提高临床医师队伍素质、保障医疗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限于以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医学教育发展水平,一些地方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培训工作缺乏必要的人事、财政等配套政策支撑,工作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水平和规范程度不一,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基层的医生普遍缺乏接受高水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机会等。200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为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16年,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这两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做了重要讲话,精辟阐述了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意义和基本方略,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全医务人员培训培养制度。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教改、医改工作,指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第一资源,要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和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培养大批合格医学人才。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

医学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基础教育,更要注重医学临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住院医师是医院人才梯队的基础,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发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为顺应医学发展,培养思想素质、临床技能合格的临床医师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的保障,对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提高临床医师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1.2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步发展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公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培养大批人民满意的好医生,推动分级诊疗服务逐步均等化,成为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1985年我国正式开始了医疗体制改革,经过3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经历了孕育、发生、发展的阶段,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当中的重要实践。

2009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制度,有效整合基本医疗保险经办资源,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行政管理的统一,从而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医改。新一轮的医改坚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提出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要统筹推进,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分级诊疗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鼓励社会办医,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当前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利益关系调整更加复杂,体制机制矛盾凸显。2016年11月,《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指出,在改革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要总结推广前期深化医改创造的好做法和成熟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经验对全局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2016年12月发布的《“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将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置于5项重点医改任务之首,分级诊疗成为医改的重中之重。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才培养,2017年国家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对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医教协同和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实质性推进医学人才培养工作。

建设“健康中国”是实现国家实力全面提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在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药费占医疗费用比重过大、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合理、现行的医疗服务不能满足患者不同层次需求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强化政府的责任,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施行行之有效的医疗卫生监督机制。

至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将成为新医改深入推进的突破口与攻坚环节,政府力图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规范化改革向培训的国际标准看齐,并以此提升我国医疗机构的普遍卫生服务水平,缩小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差距,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从源头上缓解“看病难”的社会矛盾,以实现新医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国家层面确定的符合行业特点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也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

2.1.3为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提供人才保障

2016年6月6日,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增效。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旧有诊疗服务模式,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提升诊疗服务能力,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方式。然而验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好不好的关键因素在于服务群众是否认可,如果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单从提升医务人员积极性方面着手只是治标,而非治本。

造成群众对签约服务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群众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识不足。由于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起步较晚,当前各地签约服务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相应的诊疗服务流程、规范等还在逐步完善,加之群众旧有的被动就医诊疗服务习惯一时无法改变,致使对签约服务缺乏认知。二是签约服务能力无法满足群众要求。我国基层医生业务水平与民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签约服务基层的医生人力资源短缺,“基层卫生人才留不住、留住人才老龄化”的问题一直是解不开的结,致使签约服务效率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当前家庭签约服务医生,主要还停留在建立健康档案和提供简单的健康管理和咨询上,受诊疗领域、服务环境、工作量等因素影响,个人诊疗能力无法得到发挥,业务水平也很难得到提升,致使服务效率低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仍然处于试水阶段,家庭医生功能定位、流程规划、保障体系、考聘机制等依旧未能明确,致使签约服务医生出现“服务难”问题。因此,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领导体系,切实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组织领导,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模式来助推签约服务的落实。政府部门内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定期研究、统筹协调相关工作的落实。由政府牵头,卫健、人社、医保、财政、发改、民政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研究落实、解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需要进一步明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内涵,结合地域实际,研究出台符合各地实际的个性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签约服务内容,对签约服务首次诊疗、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护理、智能健康服务、分级转诊等流程进行明晰。在编制、人员聘用、职称晋升、在职培训、评奖推优等方面重点向优秀的签约服务医生倾斜,建立完善上级医院医生定期到基层开展业务指导与家庭医生定期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制度。

签约服务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服务对象的获得感,群众满不满意是验证签约服务成功与否的标尺。目前,我国缺乏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医务人员,特别是缺乏具有较高资格的医生。随着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基层的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不但没提高,相反,有资格、技术好的医生都相继离开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利于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高质量的临床医师,尤其是全科医师;有利于提高群众签约的信心,为群众的就医、用药、转诊等提供便利;有利于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新形势下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 7dqKP3KLRED6mgr6tbBLlik+9diyGPl/MJgLeFsL7nXM+kT3jP7bWrX0NBKapij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