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学习本门课的意义和方法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在新时代,需要在学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年学生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

一、学习本门课的意义

(一)有助于充分认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性

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关系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毫不动摇地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丰植和培育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二)有助于正确认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民族地区学生的地域分布特点,以及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多边交往的强化,构成了在我国各级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基础和客观要求。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持国家的长久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民族问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基本组成部分也将长期存在。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奋进的重要基础,“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内和各民族、外防渗透的重要武器。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正在顺利进行,但也不能忽视危害民族团结的潜在因素和国内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以及国际反华势力加紧“分化”活动的现实危险性的存在。

知识链接
危害民族团结的潜在因素

目前危害民族团结的潜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1990年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分化以及巴尔干地区的动荡,国际上民族独立思潮和各宗教势力的蔓延,“西化”与“分化”相呼应,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有所增加。目前,国际上“泛伊斯兰主义”“泛蒙古主义”“泛突厥主义”思想活跃,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在不断加剧,这些势力与“台独”势力相勾结,寻机制造事端,破坏民族团结,企图分裂祖国。二是近些年来,在民族地区、内地城乡以及各类学校,民族纠纷时有发生,其中有一些是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利益矛盾引起的,还有一些是由于不了解或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甚至违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伤害少数民族的感情引起的。

(三)有助于理解党和国家关于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关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和建设时期,都一贯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开办民族教育机构,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革命干部的同时,非常重视加强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推进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党和国家在法律、法规中就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规定,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此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1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经常、广泛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适当开设民族常识和民族政策课程。”2005年5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第22条“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指出:“坚持不懈地在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教育;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有关教育内容要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民族青少年心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发挥大众传媒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对新闻、出版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出版物、广播影视作品和互联网信息的管理,防止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有损民族团结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年修正)第三条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1月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要始终不渝坚持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1987年8月,原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明确要求在全国各级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2000年以后,各地高度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并做到有关内容“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云南省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地方课程目录并统一中小学教材,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关于做好2019—2020学年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要教育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少年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扎实开展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工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

知识链接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也强调民族和睦、文化交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

虽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与我国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有些国家所采取的教育形式如出一辙。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保持国内安定,在形式上举起“反对种族歧视,实行民族和解、和睦”的旗帜。如美国对印第安人、黑人等种族的人民由屠杀歧视,隔离转变到“容忍、共存、交流”;澳大利亚对原住民的政策转变也与美国大体类似;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初期,社会上曾兴起排俄和其他民族的思潮,引起了国内社会动荡,后来政府制止了这股错误思潮,使国家得以安定。以上三个国家的做法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不能搞民族歧视,大力提倡民族和睦和民族团结;二是从学校教育抓起,从小学到高等教育都开民族文化课,要求各民族学生从小了解本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语言及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国家的民族、宗教方面的法律和政策;三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多样,学生可以读到内容丰富的关于民族文化和提倡民族和睦的图书,还能观看丰富多彩的影像资料。同时,许多学校还不定期地组织民族文化活动,如歌舞、音乐、美术、演讲等,使各民族学生展示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此外,上述国家在博物馆、文化馆经常展览反映各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史料、艺术品以及各少数民族为国家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人物的事迹,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美国中小学校设有印第安人文化室、移民文化室等,澳大利亚中小学设有原住民文化资料室,哈萨克斯坦中小学校设有哈萨克族文化室、俄罗斯人文化室等。这些图书、活动和文化设施,促进了各民族学生间的交流,从心理上增强各民族学生间的平等感和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培育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

总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学习本门课的方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就要认真读书,掌握理论,不然,用什么去同实际相联系呢?理论上没有根底,就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只能停留于现象的描述,这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当然,学习还不能满足于背诵条文,而应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着重领会精神实质。要把学习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同社会生活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唯物史观。

学习民族理论和民族知识,必须要用科学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掌握民族概念、民族问题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与理论,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从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

(三)阶级分析方法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至阶级社会初期,也就是说,民族是伴随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阶级分析方法是本门课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学习和研究民族问题中的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1.阶级分析法可以使我们认识民族历史的发展线索

列宁说过:“一个社会中一部分人的意向同另一部分人的意向相抵触,社会生活充满着矛盾,历史告诉我们各民族之间、各社会之间以及各民族、各社会内部经常进行斗争……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人类阶级社会历史,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它?我们的认识又应从哪里入手呢?列宁明白地告诉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人们能在这种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 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在探讨民族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活动时,就能十分准确地找到个人因素背后的社会根源以及决定个人活动的社会历史规律;就能充分揭示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各个层面,抓住各种社会关系的本质要素。

2.阶级分析方法在思想观念的鉴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在阶级社会里,人又是划分为阶级的。毛泽东说:“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因此,不能否认的一个客观存在就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切人类活动,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不同程度、或深或浅的阶级印记,对种种情况的鉴别,不用阶级分析方法是很难从中得出正确结论的。

本章小结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新中国参照苏联民族理论的识别认定,最终使“中华民族”的概念成为中国56个民族所组成的共同体的代称。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民族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了这个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础和前提;民族团结则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保证,是实现共同繁荣的途径;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和加强民族团结的目的和物质基础。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历任主要领导人非常重视民族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和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课后练习

1. “中华民族”的提法是怎么来的?

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是什么?

3.请列举你身边能体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事例。

推荐阅读

1.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版。

2.王希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修正案)。 5RhuIzsxXDLaiw4QhsuXZb8xpKbJ1ZS1Us6+1UcXtEP2pmGNPCNV+TCWjgJEJfj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