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茶马古道的前身

一、马帮古道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川滇公路(1939年建成)大部分依循灵关道,滇缅公路(1939年建成)大部分沿着永昌道开筑,成昆铁路(1974年建成)基本上与灵关道及五尺道平行,内昆铁路(2001年建成)也大体上沿着五尺道修建。

为什么现代的交通路线与两千多年前已经使用的古道如此吻合?从云南到缅甸再到印度,或经西藏到印度,一路上都是高山大川,人们是怎么穿越这些山川并发现道路的?

《史记》所记载的“蜀身毒道”各分段的名称“灵关道”“五尺道”“博南道”“永昌道”暗示我们,这条沟通古代四川与印度的商道,起初并没有被看作一条完整的通道,而是被看作若干条道路。由于在沿途中不远的地方就有先民活动,先民们将相近的一些地域联系了起来,而追逐利润的商人就从他们那儿得到指示,于是不断地向前、向前,终于将这些分段的道路连接起来。

马帮要承担商业风险,还要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为节省时间和负重行走,商人们总要寻找最短的路线,最可能安全的、“平坦”的路线。先民们通过狩猎、迁徙、征战、交易等活动积累了自己所生活区域的地理知识,在长期的行走之中,他们发现了效率最高的路线。五尺道、灵官道、博南道等等,就是建立在长年的行走经验上的结果。方国瑜先生认为:“开通这条蜀身毒道,经过西南地区,是在这个地区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建立起来,而且是在这地区的居民开发的;就是说在这地区甲地和乙地之间的居民有往还开辟了一段路,乙地与丙地之间,丙地与丁地之间,也如此连贯起来,形成了一条漫长的交通线。”

由于一种商品就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商品承载着文化,商品的流通不仅传递着不同区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把各地区的人民联系起来。宋朝人已经注意到“蛮马之来,他货亦至。蛮之所赍,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诸药物;吾商所贡,锦缯、豹皮、文书及诸奇巧之物”(周去非《岭外代答》)。茶马古道对内地和西南以至东南亚的沟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茶马古道的意义不仅止于历史上的茶马贸易,也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和文化传播的通道。

在茶马古道兴起以前,以滇藏川横断山为中心的马帮古道已经非常著名。有历史记载的代表性马帮古道有从大理到成都的五尺道和灵关道、从大理到印度的博南道。五尺道从成都顺岷江南下,再沿着金沙江经过宜宾、昭通、昆明到大理。灵关道从成都经雅安、汉源过大渡河到西昌,再顺安宁、雅砻江到攀枝花,顺金沙江进入云南楚雄,最后从大姚到大理。博南道从大理出发,跨越澜沧江、怒江,取道保山、腾冲等地,分几条支线进入缅甸、印度。根据我们的初步考察,这些马帮古道的有些部分和分段早在茶马古道形成以前已经进入马车道。

茶马古道以前还有些马帮古道,尽管历史记录很少,但也已经相当发达。由于这些地方地势险峻,泥石流频繁,这些马帮古道有比内地马帮古道更强的生命力,不容易被马车道代替。这是滇藏川横断山深处马帮古道的一个特征。

具代表性的有怒江马帮古道、澜沧江马帮古道、金沙江马帮古道、元江红河马帮古道、雅砻江马帮古道、南盘江马帮古道,这些马帮古道形成沿江马帮古道系列。怒江马帮古道从西藏那曲往东南顺江而下一直可以延伸到缅甸,途中在六库往东可以进入大理。澜沧江马帮古道从西藏昌都往东南顺江而下一直可以延伸到老挝、缅甸、越南。金沙江马帮古道把滇藏川很多马帮古道串联在一起。

马帮古道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出现,连接城市使更多的马帮古道直接跨越江河,寻找近路。在中心城市出现以前,村落往往是沿着江河分布的,所以古道也沿着江河蜿蜒,商旅沿途可以进行物资交换。中心城市出现后,连接城市的古道成了往来频繁的主要干道。古道由以沿江为主的网络发展成沿江跨江的网络,这是马帮古道和以前的各种古道的另一个差别。这种差别的形成也和桥梁技术的进步有关系。博南道从大理出发要跨越澜沧江、怒江,就是典型的沿江跨江古道。

二、盐运马帮古道

是什么原因使横断山深处的马帮古道特别发达?丝绸、筇竹、蜀布是早期文献中提到过的实物,它们的运输都是值得考虑的理由。但是,我们发现最根本的理由是盐。古道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是盐的使用。和水、食物不同,对大多数村落来说,盐必须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获取,于是从盐井、盐市到各个村落的古道网络开始出现。盐运古道是获取食盐的必要条件。由于盐是来自于他乡的常年生活必需品,有人栖居的村落必须要有盐,也必须要有盐运古道连接,这是依赖性。粮食可以自己采集、生产,牲畜可以自己养,衣服可以自己做,水可以自己找、打井取,盐却不是每个村寨都有能力自己开采。

当马帮和盐两个因素汇集在一起时,便形成了盐运马帮古道。这是一种生命力非常强的古道。马帮古道和盐运古道的性质同时体现在盐运马帮古道上:一方面是崇山峻岭中需要古道网络来运输盐,另一方面是马帮克服艰难险阻的能力使盐运古道网络得以运行。

三、从盐到茶:茶马古道的兴起

一件独特的文化事件使马帮古道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使横断山深处的盐运马帮古道转换成了茶马古道。大约从晚唐开始,茶逐渐成为每个藏族人每天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带已经开始茶马互市,茶叶大量运往藏族聚居地区,藏族全民饮茶。

按照唐代的史料,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内地才开始产生饮茶之风,与当时禅宗的盛行有关。封演《封氏闻见录》卷二载:“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辗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西南地区早就有茶叶贸易活动,西汉成帝时王褒《僮约》说“脍鱼炰鳖,烹荼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荼”,说明当时的成都一带已经有专门的饮茶用具,川西武阳(在今四川彭山县)集市上已有茶叶买卖,茶叶已经成为商品。

到了唐代,在西南和西北的通道上,最重要的外销商品是茶和马,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人、马负载。云南和四川的茶叶做成砖、柱、饼、坨等形制,就是出于方便装卸、运输、保存考虑的。以马帮运输茶、盐、粮食的古道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马帮在山路中将背上的货物运往各地。直到今天,运送商品的马帮仍然在高山峡谷之间的道路上行走。“茶马古道”因此而得名。

藏族需要茶就像需要水、空气、盐、粮食那样,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远在唐朝以前,中国很多地方就有饮茶的习俗,但都没有形成对茶的全民依赖。是什么原因造成藏族对茶的全民依赖?可以设想,藏族需要茶是为了提神化食,但其他民族为什么不总是以这样的方式依赖茶?一定还有更关键的原因,这个问题是研究茶马古道形成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藏族对茶的全民依赖再一次使以滇藏川横断山为核心的古道获得了独立的性质。以前横断山地带盐运马帮古道大多以某个盐井或盐的集散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更多是顺横断山脉走。藏族对茶的依赖使马帮穿越横断山远征成为常年的必要行为,因为藏族地区一般不产茶,于是局域网似的盐运古道转型成了互联网似的茶马古道。可以说,茶马古道和以往古道的一个区别就是穿越横断山向茶叶生产地远征。横断山脉高山河流纵贯,由西往东取茶要穿越高黎贡山、怒江、怒山、澜沧江、芒康山、金沙江、沙鲁里山、雅砻江、大雪山、大渡河、邛崃山。在虎跳峡一带,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的直线距离不足80公里,形成江面狭窄、山势陡峭的连续“V”形峡谷。这些险峻的地形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茶马古道从出发点到终点的距离已经远远超过了从盐井到村落的距离,马帮需要更严格的组织才能完成穿越横断山脉的远征。

茶比盐更难保存,远征还需要常年进行。藏族对茶的全民依赖要求有更多的马帮和马来完成常年远征,有更好素质的马帮和马,有更完善的马帮古道。远征的马帮队伍成了生活的一种形式。马帮开始职业化,形成了马帮专用的术语,形成了马帮的商业规则,马帮古道开始固定化、季节化。官帮和民帮两大类开始形成,“马锅头”(马帮的最高首领,是总指挥)、“二锅头”“三锅头”“管事”、赶马人一类的等级开始出现,马店开始出现,马帮有了自己的音乐——赶马调,并有了记叙马帮历史的故事和传说,也有了靠打劫马帮而生存的职业马帮土匪。

四、马帮的远征:茶马古道网络的形成

茶马古道源于藏族对茶的依赖,藏族出没的地方就是茶马古道延伸的地方。茶马古道还连接着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深处以及周边国家的各个民族,这些民族也在茶马古道上进行各种物资交换和文化交流,使茶马古道迅速覆盖了早期的各种局域马帮古道,成为跨越世界屋脊的文化传播纽带。在喜马拉雅山脚下,也能听到马帮述说发生在云南瑞丽江边的故事。如果以西藏拉萨为出发点,茶马古道把盐运马帮古道统一成了几条主要的远征线路:

从西藏拉萨出发,沿雅鲁藏布江东行到林芝,经波密、八宿、左贡、芒康,向南进入云南德钦,再经中甸(香格里拉)、丽江进入大理。从大理分出三条古道:一条向西南跨越澜沧江到保山,再跨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到德宏,然后进入缅甸、印度等国家;一条向南顺澜沧江到临沧、思茅、西双版纳;一条往东经过楚雄到昆明,在昆明形成两条支路,一条从昆明往东经曲靖到胜境关进入贵州,经湖南进中原,另一条从昆明往南进入红河、文山,往西进入广西,向南进入越南。根据我们的考察,文山段在富宁的剥隘镇由马帮转成水运,顺驮娘江进入广西右江上游。

从西藏拉萨出发,沿雅鲁藏布江东行到芒康,跨金沙江进入四川巴塘、理塘,过雅砻江、翻越大雪山到康定,再过大渡河到雅安、成都,又有不同的路线可供选择:从成都南下,经乐山、宜宾、昭通进入曲靖、昆明,沿前述在昆明形成的两条支路继续前行;从雅安南行,经西昌进入云南丽江、大理,进入前述在大理分出的三条路线;汇集在成都的茶叶还可北上,翻越大巴山进入汉中,再走蜀道翻越秦岭到西安,和北方丝绸之路会合。

从西藏拉萨出发,沿雅鲁藏布江东行到喜马拉雅山东端,再往南进入察隅,从察隅顺独龙江过云南贡山进入缅甸,或从察隅顺怒江上游进入云南怒江地区,再沿怒江南行进入德宏,然后进入缅甸、印度等国。

从西藏拉萨北上,翻越念青唐古拉山到那曲、安多,再翻越唐古拉山到青海,经格尔木往西到西宁,再往东到兰州与北方丝绸之路会合。西宁是茶马互市的重镇。

从西藏拉萨北上,翻越念青唐古拉山到那曲后,向东到昌都,北行过青海玉树,然后翻越巴颜喀拉山到西宁,向东到兰州。从昌都西行则可进入四川德格,过甘孜、马尔康到成都,可北上翻越大巴山进入汉中,再走蜀道翻越秦岭到西安,和北方丝绸之路会合。

沿以上几条主干古道送茶到拉萨后,马帮有两个方向把茶运到国外,一个方向是雅鲁藏布江上游马泉河西行,进入西藏阿里,出札达和噶尔可到印度、巴基斯坦,从噶尔往北翻越昆仑山可以和丝绸之路南路会合,再向西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札达古格王朝艺术品的克什米尔风格证明了这条茶马古道的发达。另一个方向是向南翻越喜马拉雅山,出樟木到尼泊尔、印度,出亚东到不丹、印度,出察隅顺察隅河到缅甸、印度。除了马帮运茶,喜马拉雅山深处还有不少牛帮。

当然马帮并不总是从拉萨出发的,我们徒步考察的中甸、昌都、康定形成一个大三角,是茶马古道的核心网络,从这三个点向外辐射是茶马古道的扩展模式。比如昌都的马帮可以直接南下到云南取茶,北上到西宁取茶,往东到康定取茶。在这几条主干道上还分布着众多的马帮出发点和局域茶马古道网络,和主干道进行茶及其他物资的交换。

全民喝茶的习惯随着茶马古道网络也扩散到了丝绸之路网络上,如生活在新疆、内蒙古的一些其他民族也有喝茶的习惯。茶叶是通过什么线路在什么时候传到这些地方的?这些民族为什么也要全民喝茶?现在还是一个谜。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民族全民喝茶习惯的形成彻底改变北方丝绸之路的性质,因为丝绸是部分人才可以享用的奢侈品,而茶是“平民化”的生活必需品,一旦这些民族形成了全民喝茶的习惯,丝绸之路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茶马古道的性质。因而,茶叶是后期的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更主要的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正是随着全民喝茶习惯的扩散,茶马古道也在扩散,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茶文化圈”。只是这些地方的沙漠地区运送物资不是用马而是用骆驼。

五、高山峡谷与全民饮茶:茶马古道延续的条件

随着公路的扩展,世界上很多古道都被现代交通取代了,比如昔日的北方丝绸之路,现在大部分被公路网覆盖。因为这些古道都分布在比较平缓的地带,容易被公路取代。公路的兴起就是这些古道生命的结束。我们现在走在丝绸之路上并不等于走在活生生的古道上,原始的运载工具和方式已经难以再现。古道的消失不仅是古道本身的消失,伴随着的还是古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消失和语言文化的消失,这对于人类是一个重大的损失。茶马古道的主干也不断被公路替代,茶马古道的网络正在被分割成局域网络,茶马古道上的语言文化也在不断消失。马帮不再出征就像猎人不再打猎、渔人不再出海,他们悲伤地感到了生活方式的终止。

当然,和地球上其他文明古道不同,茶马古道已经延续至今,并且还将继续延续下去,因为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深处的复杂地形和雨季带来的泥石流以及多民族沿着不同海拔多层次的垂直分布,需要茶马古道来连接那里的村落,满足村民对茶的依赖。那些村落是公路不容易完全覆盖的地方,那些村民总是愿意把家园建在高山云雾中或峡谷深处,建在生态最好的地方。茶马古道的可延续性是茶马古道和其他文明传播古道的又一个区别。

当我们走在茶马古道上,能够真正体验到马帮和沿途居民的生活方式。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深处复杂的高山峡谷地形及生活在其中的藏族与其他民族全民喝茶的习惯,是茶马古道延续至今并且将继续延续的两个重要条件。世界上其他很多古道的消失,大都因为不能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如果没有全民喝茶的习惯,便不需要马帮去远征运茶;如果只有全民喝茶但没有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深处复杂的地理环境,茶就可以通过公路来运输,而不需要马帮远征。正是由于公路不能覆盖到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深处,茶马古道才得以延续。

茶马古道盘根错节之处保存了很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民族语言文化。茶马古道上植物、动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在全世界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茶马古道上的民族,其语言包括了整个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的全部语言种类和南岛语系的很多语言种类。研究茶马古道以及茶马古道上的生态和文化,对回答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构造的复杂性、物种的复杂多样性、早期人类的移动和起源、汉藏语系的起源、汉藏民族在横断山的移动过程、各种文化模式的形成过程等问题,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5XEGdr9enaeXETngvMv3N+IDLxy3u+lxlY372bucrTL5+gOVIL5lAimiAK0xJYC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