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学界、文化界以及政府近20年来的关注点

“茶马古道”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前十年时间只是在学界作为学术概念和研究视角之用,并没有引起大众的关注。后来因为大众媒介诸如影视、互联网介入,加上普洱茶的兴起,“茶马古道”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1992年底,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李旭、王晓松、李林等六人合著出版《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后,木霁弘、陈保亚、李旭等人又就“茶马古道的意义”等问题分别刊发论文,研究茶马古道形成以及时间问题。

1993年,木霁弘等六人的联名论文《“茶马古道”文化简论》刊发,提出三条茶马古道——从青海到西藏的“唐蕃古道”、从四川到西藏的“茶马互市”古道,以及云南到西藏的商道,再次强调滇川藏大三角区域的文化独特性。

1993年,王明达、张锡禄合著《马帮文化》出版,以云南马帮为视角讨论了马帮特有的贸易形式以及马帮文化。

1997年,郝跃进深入独龙江,拍摄《最后的马帮》。该片荣获许多大奖。

1997年,文化商人聂荣庆以“茶马古道”为名注册了近20个商标和商号。

1999年,导演田壮壮,作家阿城、木霁弘、丁辉等人合作拍摄纪录片《茶马古道之德拉姆》。该片2003年完成,上映后引起轰动。

1999年,李旭《遥远的地平线》出版。

2000年,李旭《藏客——茶马古道马帮生涯》出版。

2001年,木霁弘出版《茶马古道考察纪事》,将茶马古道定位为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中外交流通道、民族迁徙走廊、宗教传播大道、民族和平之路,并指出“南方丝绸之路”不适合作为研究滇川藏族聚居地区域的视角,第一次为“茶马古道”正名。

2001年,西藏昌都以“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作为城市名片,主打茶马古道旅游。

2001年10月1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宣布,中国云南剑川县沙溪寺登街和万里长城一道,入选2002年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云南沙溪的申报理由之一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

2002年6月,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云南香格里拉联合主办“茶马古道学术考察研讨会”,与会专家会后联名发表了《昌都宣言》,力图“开拓茶马古道研究领域、促进茶马古道旅游开发”。

2002年,木霁弘、陈保亚、王世元、丁辉等人开始考察茶马古道上的语言与文化,倡导并出版了研究茶马古道的系列丛书。丛书命名为“茶马古道文化丛书”,至今还在持续不断地出版。

从2002年开始,中国书业进入“读图时代”,这点在旅游图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图文并茂的旅游书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并进一步增强了游客出门的信心。

中国旅游书的黄金年在SARS之后尤其明显,这一年,出现了诸如《藏地牛皮书》《丽江的柔软时光》等经典之作。这些书的特点就是少数民族风情、古道、神秘的文化与独特的风景。这一年,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旅游书达到50多种,《茶马古道》《图说晚清民国茶马古道》《九行茶马古道》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文化界的热度。

2003年到现在,多种旅游图书对茶马古道大写特写。这既与市场的热度有关,同时也与茶马古道的情结有关。

2004年,王红波、何真编剧的电视剧《大马帮》开播,许多美女明星云集,受到广泛关注。其故事化的讲述让许多人对云南式马帮生活产生了好奇与向往。滇西的马帮往事再次通过大众媒介引发关注。同年,电视剧《茶马古道》在中央电视台开播。

2004年“茶马古道”成为热点,还与云南普洱茶大热有关。普洱茶热潮的兴起,既是茶马古道产业化效应的体现,也再次让茶马古道成为关注的焦点。

马消失,古道衰落,只有茶依旧焕发出活力,而这也让与茶马古道相关的元素彻底商业化。

在学术社会团体方面,除原有的云南省茶叶协会外,相继成立了云南省茶叶商会(2005年3月成立)、茶马古道研究会(2005年8月成立)、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2005年9月成立)、云南省普洱茶协会(2006年4月成立),茶商有了自己的会所,学者有了属于自己的研究场所,在政府的支持下举办各种茶叶交易会、博览会、研讨会。

2005年,马帮进京。这支由30多个赶马人、120匹马组成的云南马帮,驮着约4吨茶,直奔北京城而去,“横扫”全国媒体。

2006年,云南省普洱茶协会成立,茶马古道临界碑在宁洱树立。同年,《普洱》杂志创刊。

2007年,“百年贡茶回归故里”,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政府与商业合力,让这条古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当年,“普洱茶”与“房奴”“基金”一道成为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的三个关键词。

2008年,普洱茶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9年6月6日,马帮路民族文化艺术馆在丽江成立。

从2004年到2008年四年时间里,出版与普洱茶和茶马古道相关的书刊多达上百种。

2009年,普洱市旅游局采纳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经调研拟订的旅游规划,确定普洱市旅游主打“道可道·大茶马古道”。

20多年的时间里,“茶马古道”从纯粹的学术概念,发展为大众流行文化符号,再变成庞大的文化产业品牌,拉动了区域经济的产业化。这大约就是福柯意义上话语的力量。

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第3040号,即“关于重视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下简称《提案》),由单霁翔、刘庆柱等十余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提案》认为,“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不朽丰碑。她千载不息,孕育了多姿的地域文化,丰富了不朽的中华文明。茶马古道能够表现我国西南地区一段时期内社会商品的互惠交换,以及思想的相互交琉。随着茶马古道上所发生的宗教、知识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文化的繁荣,意义十分重大”。

落实《提案》分办的云南、四川、西藏等省区政府都批示相关部门进行落实提案上报。2007年5月8日,云南省社科联受云南省政府委托,在昆明召集有关部门及专家进行讨论,就云南茶马古道保护的现状,提出建议和措施,起草报告呈省政府,转呈全国政协对提案进行答复。

至此,“茶马古道”的保护与研究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昭通市盐津县的豆沙关古道(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滋摩崖碑)、墨江通关古道、茶马古道第一镇——易武、倚邦茶山古道、景迈山古茶道、普洱那柯里古驿道、宁洱茶庵鸟道、凤庆的鲁史镇及青龙桥、永平博南古道(含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霁虹桥及摩崖石刻)、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剑川沙溪寺登街、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丽江、茶马重镇——束河、香格里拉的独克宗古城、人神共居的丙中洛,以及茶马古道沿线的城镇、村落、寺庙、桥梁、古塔、碑刻、造像、遗址等200多项,公布为不同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VjsUwjosVHhRLsnD3KGpnWBm21Jpx/T63VuMAzP/k/5nATQjGyrlnnoQ+/HEGV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