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从唐代政治军事的角度看茶马古道的起源

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26年登基。翌年,南诏国的创始人细奴罗在云南巍山成为当地少数民族部落的首领。两年后,松赞干布在西藏继位为第32世吐蕃赞普,依靠中小贵族和部分忠于赞普的大臣的力量,先后征服了其他部落,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

此后,唐朝、吐蕃和南诏的依存、和好与角逐,为中国茶叶的发展营造了极其特殊的机遇与环境。确切地说,也正是后世茶马互市的源头。

一、唐蕃古道

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者远赴长安与唐朝通聘结好。唐太宗很重视吐蕃的首次通使,给予了隆重接待,并遣使到吐蕃回访。据《册府元龟》载,当松赞干布听说突厥与吐谷浑国王向唐朝请求和亲成功时,也遣使赴长安请婚,但几次都未得允许,便以武力逼婚,贞观十二年(638年)爆发了唐蕃之间的首次战争,但以失败告终。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又派大相噶尔东赞宇松(又作禄东赞)到长安再次向唐朝请婚。唐太宗的本意是打击吐蕃的气势,使其承认相对于唐朝的弱者地位,此时既已大败吐蕃,因此终于应允其请婚,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于贞观十五年(641年)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由唐蕃古道入藏。自此,唐朝与吐蕃之间使臣不断,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唐蕃古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开辟、迅速兴盛起来,并且很快成为一条站驿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

唐蕃古道的起点是长安(今陕西西安),终点是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拉萨),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和西藏4个省区,全长约30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它的大致路线是,从长安沿渭水北岸越过陕甘两省界山──陇山到达秦州(今甘肃天水),溯渭水继续西上越鸟鼠山到临州(甘肃临洮)。从临洮西北行,经河州(甘肃临夏)渡黄河进入青海境内,然后自鄯城(西宁)西行经临蕃城(今湟中县多巴镇)、绥戎城、白水军(今湟源县城稍西)、石堡城(今湟源县西南),越赤岭(今日月山隘口)至尉迟川(今共和县倒淌河地区)。西南行经苦拔海(今尕海滩)至莫离驿(今共和县东坝村),它距鄯城260里。再经公主佛堂(今共和县恰卜恰稍北的加拉村)、大非川(今胃育河为中心的切吉草原)、那录驿(今兴海县大河坝滩)、暖泉(今兴海县之温泉)、烈谟海(今托索湖东的苦海)至黄河渡口(今玛多县城附近)。此地距鄯城980里。渡黄河后仍西南行,经众龙驿(今称多县清水河之崇陇峒滩)、西月河(崇陇峒滩之札曲)、藤桥(今细曲入通天河口附近),西渡通天河至列驿、吐蕃村(今玉树的哈秀、结隆一带》。又西南行经截支桥(今子曲桥附近)转西北行至婆(今子曲上源的子介涌子)。西去悉诺罗驿(今当曲以北的加力曲一带)。该驿在青藏交界之唐古拉山的北麓,距鄯城2730里。越唐古拉山的查吾拉山口入藏北,经鹘莽峡、鹘莽驿(今藏北索雄以东的索曲沿岸)至野马驿(今聂荣县白雄),南下阁川驿(今那曲)。此驿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640里。又西南,经蛤不烂驿(今那曲之桑雄)、突录济驿(今那曲的桑来)、谷莽布支庄(今当雄县所在地一带)至农歌驿(今羊八井稍北)。再沿堆曲北岸东南行200里,经曲卡(今堆龙德庆县府所在地)抵达吐蕃都城逻些。若去勃令驿、鸿胪馆、赞普牙帐,则由曲卡西南行经卒歌驿(今曲水县北),再渡藏河(今雅鲁藏布江)转东行至勃令驿(今札囊县所在地附近),再东南行则到鸿胪馆、赞普牙帐(今琼结县境)。

二、滇藏道(铁桥道)

自永徽元年(650年)至长庆元年(821)的170年间,唐、蕃之间不断出现边界摩擦,双方的斗争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争西北的吐谷浑;二是争西域的安西四镇;三是争西南的南诏;四是争唐朝本土的河陇之地。《旧唐书》史评云:“西戎之地,吐蕃是强。蚕食邻国,鹰扬汉疆。”

南诏国的前身蒙舍蛮是唐王朝扶持起来的一股势力,占领着今天巍山一带区域,主要目的是促成对抗吐蕃的新力量。吐蕃势力过大,不仅会阻断中西交通路线,还会严重威胁到关中的边防安全,因为从这里到唐朝的核心统治区域长安已经是一步之遥了。

在唐王朝的干预下,蒙舍蛮统一了六诏,建立南诏政权。但是由于唐太宗时期即已树立了高丽和回纥两个强敌,中唐时期又由于边将不良、中央党争,南诏崛起不久之后就叛唐,转而联合吐蕃。到了晚唐时期,南诏政权不甘于成为唐朝抵御吐蕃的屏障,而唐朝的党争愈演愈烈,导致了唐王朝走向衰落。天宝战争之后,接着而来的安史之乱让唐王朝彻底衰退,失去了西北和西南的大部分统治区域。正是在这样的多种政权并立的情况下,战争不断,战马成为需求,从来带来了茶马互市的繁荣。

吐蕃南下,确定了滇藏路线的开通,这条古道也就是滇藏官道(铁桥道),其路线如下:大理—剑川—丽江—神川铁桥(塔城)—沿澜沧江、金沙江河谷—芒康—工布—逻些(拉萨)。铁桥道另一种走法大致不变,为:大理—剑川—丽江—神川铁桥(金沙江)—沿澜沧江、金沙江河谷—芒康—察雅—昌都—波密—逻些(拉萨)。

铁桥道是吐蕃入滇的主要军事通道,也是南诏与吐蕃的政治往来通道,其后发展成贸易与文化通道。“大羊多从西羌、铁桥接吐蕃界,三千二千口将来博易”(樊绰《云南志》),造就了“铁桥城”这样的贸易城。即便是铁桥道断后,贸易依旧繁荣,沿线还出现了不少的集市和城镇。铁桥道还是文化传播通道,沿着藏彝走廊传入的宗教,在丽江一带形成了“东巴教”。樊绰《云南志》中,还明确记载了一条从腾冲到宝山城、金玉城、北大赕,再翻越大雪山,最后抵达赞普牙帐即拉萨的路线。这条线路可以肯定是商道,而非官道。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翻大雪山到天竺的通道。

唐贞元十年(794年),南诏政权在今天勐腊县易武设与茶贸易有直接关系的“利润城”,归南诏银生府管辖。这就是樊绰在《云南志》说“茶出银生诸界,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的来源。

唐乾符六年(879年),南诏政权在六大茶山至大理的途中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位于今宁洱),下辖澜沧江内大片地方,包括“利润城”在内的六大茶山。

所谓“六大茶山”,清人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说:“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茶不知显于何时,宋自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军以茶易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犹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云南马,在稍后的章节里,我们会具体讲到,南诏因为有着茶马这样的资源,让其在多元政权里能够左右逢源,也为茶马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川滇道、川藏道

唐代四川通往云南、西藏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远在汉代之前就形成的通道,就是我们前文所述的“蜀身毒道”。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区域,这条道路叫法不一样,其中包括了“牦牛道”、三国时期的“孔明鸟道”。唐代设置清溪关,这条路又叫作“清溪道”。

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崃)、青衣(名山)、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都(西昌)、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最远到达印度和孟加拉地区。

唐与吐蕃之争,前文已述。当时吐蕃出兵川西高原,进兵的线路是从今天西藏昌都地区横渡金沙江进入康区,经昌都、妥坝、德格、甘孜、炉霍、道孚、八美进入康定,再由康定向北进入阿坝地区。这条路线为研究茶马古道提供了基本的路线依据。后世的茶马古道以及今天的川藏路线,也是沿着这条道路开拓的。

此后,西藏昌都地区非常关键,茶马古道路上,无论是滇藏还是川藏都会有路线在这里会合。 1WHCHLFZeyy5Aa2kQTO64JAVDhyNp3DjNvyDTxIwQqb4VX/SwKM2IPcloFbHtmj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