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技术

一、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原理及相关研究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精神科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适量的脉冲电流刺激,使大脑皮层广泛性放电,促进脑细胞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在通电治疗前,先注射适量的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然后利用一定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从而达到无抽搐发作而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它安全有效,能客观地反映病人的治疗指标,扩大治疗范围,避免传统电休克治疗的副作用,对认知功能损伤小,能被病人及家属接受,缩短了治疗周期,提高了诊治质量。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在电休克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即在ECT治疗前使用静脉麻醉机和肌肉松弛剂对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进行选择性的阻断,使电休克治疗过程中的痉挛明显减轻或消失,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物理治疗法。传统电休克治疗就是学者Cerletti和Bini最初创用的原始方法,即用两个电极直接在患者头部两侧短暂通电而诱发全身抽搐发作。因未在ECT前使用任何麻醉药及肌肉松弛剂,全身抽搐发作就成为ECT成功的指标,所以说传统电抽搐治疗就是有抽搐的电休克治疗。全身抽搐尽管是短暂性和自限性的,但对患者来说抽搐本身就是一种难以忍受的负荷,有的患者因自身生理条件或疾病因素而难以承受此抽搐负荷,尽管其疗效和安全性仍存争论,但电休克治疗目前仍然是精神科领域最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其中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称为改良电休克治疗)作为电休克治疗方法之一,正在被我国精神科医疗领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学者专家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大脑皮层连接性等进行了研究,以及对无抽搐电痉挛的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皮层连接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根据自愿原则,6 例男性和 3 例女性抑郁症患者,平均年龄 46. 8 岁,均为右利手,均对抗抑郁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其中有 4 例患者还接受了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或者氟哌啶醇,有 2 例患者使用了锂盐。这些受试者每周接受 2 次的MECT治疗,直到抑郁症状缓解,电刺激采用短暂脉冲恒定电流,DGx模式;静脉麻醉药和肌松剂分别为丙泊酚和琥珀胆碱;电极安放在双侧颞部,最终这些受试者平均治疗次数为 8. 3 次。MECT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皮层连接性差异体素区在左前额背外侧区明显。在这些区域,MECT治疗后显示出平均的整体功能连接性显著下降,与此相对应,MADRS也明显下降。这个研究结果支持了抑郁症存在皮层功能高连接性的假说,同时也为皮层功能连接性作为情感性障碍的生物标志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证据。关于MECT对认知能力的影响仍存在争论,有人认为部分患者进行MECT后可能会有永久性的认知损害,并推测可能与MECT治疗后脑功能被破坏有关。学者Dwork A J等将 24 只青少年期的恒河猴按照年龄、体重和性别匹配分成 8 个队列,每个队列内,随机分成电休克治疗组、磁痉挛治疗组和模拟治疗组。治疗期为 6 周,每周有 4 天为治疗时间,在最后 1 个治疗周之前有 5 周的恢复期以便于观察可能的神经病理现象,结束 3 天后这些受试动物被处死。大脑容量和细胞数作为评价脑结构损害的指标,经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未发现电痉挛治疗组、磁痉挛治疗组和模拟治疗组的额叶和海马在脑容积、神经元密度、胶质细胞密度、总的神经元数和胶质细胞数等方面有差异,上述指标经过大脑半球体重校正后再比较也未发现差异;常规的脑组织学检查也未提示治疗组有神经病理学方面的损害。如果恰当应用,MECT包括磁痉挛治疗不会导致对脑的结构性损害。影像学方面的进步使得对人类活体的脑功能和药理学研究成为可能,但限于伦理学的考虑,对人类活体进行长期的纵向研究还明显受到限制。

专家laudau AM等研究了MECT对灵长类动物多巴胺系统的影响,6 只年龄在 16 ~ 22 岁,体重 8. 5 ~ 17 千克的雄性恒河猴,按照MECT常规,每周 2 次,共 3 周,给予 6 次MECT治疗,在进行第 1 次MECT前和最后 1 次MECT疗后24 ~ 48 小时,8 ~ 10 天及 6 周各给予PET扫描,分别使用比Cd-threo - methylphenidate MP和 0TBZ来研究突触多巴+ 1 - dihydrotetrabenazine安转运蛋DAT和小泡单胺转运蛋白 2VMAT2 的结合情况;使用C - SCH23390 和C雷氯必利来评估突触后的D和D213 受体。经过 6 次MECT之后,纹状体所有区域MP和DTBZ结合率明显增加,也就是EDAT和VMAT2 明显增加,但 6 周后恢复到基线水平。另外,在尾状核DI受体示踪物C - SCH23390 显示有短暂的升高,D2 受体未发现有变化。研究结果提示,MECT后多巴胺神经传递增强,这可能部分解释了MECT对心境障碍帕金森氏疾病的疗效。符合DSM - IN重性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经过至少两种不同种类的抗抑郁剂治疗无效,推荐给予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经过 1 周的药物后,给予单右侧电痉挛治疗,每周 3 次,治疗次数依据临床疗效而定,但不超过 8 次。在第 1 次电痉挛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 1 周分别行司托哌隆 6 - HT2 受体的配体PET扫描,结果显示经过 1 个疗程的治疗,MECT显著减少双侧枕叶、内侧顶叶,尤其是舌回、边缘叶右侧旁海马回和双侧前额皮层右侧内下前额的司托哌隆结合率。提示,同抗抑郁剂对 5 - HT2 受体的影响一致,电痉挛治疗也下调 5 - HT2 受体活性,这可能是学者CassidyF等做电痉挛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的研究。7 例男性和 2 例女性抑郁症患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未服用抗抑郁药物,经MECT治疗已取得效果,采用双育平衡安慰剂交叉设计的研究方法,从最后 2 次MECT后开始给予两个 4 天的干预。具体方法是第 1 天为基线前;第 2 天为基线,受试口服a-甲基酪氨酸(AMPT)以实现儿茶酚胺的剥夺,安慰剂则选用苯海拉明;第 3 天合并应用吗哚胺剥夺,采用完全无色氨酸的氨基酸合剂,安慰剂应用含 1 /4 量色氨酸的氨基酸合剂;第 4 天为随访期。通过检测II精高香草酸(HVA),3 -甲氧基 4 -基车乙-醇(MHPG)和色胺酸水平来判断儿茶酚胺剥夺和吗哚胺剥夺的程度。尽管研究结束,血清平均HVA下降了 60. 8%、MHPG下降了 46. 6%、色胺酸水平下降了88. 8%,但临床指标MADRS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儿茶酚胺系统和 5 - HT系统的双重阻没有对MECT的维持疗效构成影响,这与抗抑郁药物的相关情况不一致。这提示儿茶酚胺和 5 - HT并不是维持MECT疗效的关键,这使得神经递质系统在MECT疗效的必须因素中的作用机制显得更为复杂。在儿童与青少年中,ECT治疗应被保留,以防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或不能安全使用。对于 13 岁以下儿童,ECT治疗应由两位儿科专家一致同意;对于青少年,只需要一位专家赞同,刺激剂量应考虑儿童与青少年有较低的癫痫发作阈值的可能,每一个对儿童及青少年实施ECT的机构应有相应的方针,包括在这一年龄组中ECT的使用与知情同意过程。对ECT引起的死亡率进行精确的统计是十分困难的,这是由医学死亡率统计的内在方法学缺陷所造成的。比如对病人的死因不能确定,死亡的时间和ECT治疗的时间间隔问题,以及对统计报告方法要求的差异性等都会影响统计的准确性,粗略的估计,ECT导致的死亡率和一个小外科手术的概率相近。通过对大量不同机构病人几十年的报告的统计,ECT的死亡率大概是每 10 万次治疗,有 4 人死亡。近年来,尽管接受ECT治疗的老年人和有临床并发症的患者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是死亡率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目前ECT治疗合理的死亡率应该是每 1 万个病人死亡 1 个或者每 8 万次治疗死亡 1个,但是病人病情严重时这个数据有可能会升高。用ECT治疗病人的死亡率要明显低于使用抗抑郁药治疗。经过长期的跟踪研究,有证据表明,在住院的抑郁病人中,用ECT治疗的死亡率要比接受其他治疗或没有经过任何治疗的病人低得多,但也有报告称用ECT治疗病人的死亡率并没有降低多少。一定程度上,ECT治疗的不良反应是可以预先判断的,比如,病人有心脏病史、肺部疾患、脑损伤病史,或者其他一些医学疾病,进行麻醉和ECT治疗的危险性就要增加很多。因此,在ECT治疗前,首先要控制病人基础疾病的病情,使之达到一个理想的治疗状态,或者对ECT的治疗程序进行修正,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疗时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电休克治疗前的相关准备

(一)ECT治疗前的准备

在ECT治疗前,具体施治的精神病医生有必要对病人的既往病史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从而通过专家会诊,额外的一些实验室检查,或者对病人服用的药物进行调整来减少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尽管已经做了详细的治疗前评估,但是仍会有预料不到的不良反应发生,进行ECT治疗的机构要有对这些突发的不良反应进行处置的能力。由于心血管并发症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经常在治疗后恢复期发作,治疗小组要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这些心血管并发症,常见的如心脏停跳、心律失常、心肌缺血、高血压或低血压等。此外,还要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其他的一些并发症,如急性的呼吸暂停或呼吸暂停延长、自发性的癫痫发作或癫痫发作时间延长、病人处于癫痫状态等。治疗中和治疗后病人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都要记录在病人的临床档案中,并要详细记录对这些不良反应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如专家会诊、治疗程序的修改、服用相关的治疗药物等。ECT治疗时发生死亡,主要是出现在癫痫发作后和治疗后恢复期这两个时段,心血管并发症和肺部并发症是致死的最主要原因。尽管治疗在短时间内会增加大脑的血流量,使颅内压增加,但是很少有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由于在治疗后恢复期心律失常发生的比例很高,因此在治疗中和治疗后,要通过心电图仪全程监护,直到病人的生命体征完全稳定(脉搏、收缩和舒张压)后,才可以让病人离开恢复区,有心脏病史的病人治疗后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会更大。实际上,有心脏病史的病人在治疗时基本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并发症发生。

(二)ECT治疗方案的选择

关于ECT作为首选治疗方案还是仅仅在其他治疗手段都无效时才被选用在业界存有分歧,但是,基于在多数精神病学治疗中ECT有着良好的效果,ECT并不被当作最后的治疗手段,否则病人可能会失去治疗的时机,延长痛苦甚至导致治疗耐受。ECT并非无条件适用于任何临床治疗,多种证据显示,ECT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可发挥其临床治疗效果。通过ECT及假性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定义电休克治疗的指征,并得到临床病案研究、专家考察研究报告的支持,决定是否推广应用电休克治疗技术还取决于风险/受益评估,评估分析要顾及病人的诊断、现病史、治疗史、疗效预测、医疗风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与对照试验间电休克起效速度、效果及安全性的比较。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发作的长期性直接影响到ECT以及药物治疗的预后效果。病人患病的时间越长,抗抑郁治疗的效果越差,而长期发作或无效治疗将会增加治疗耐受的概率。ECT起效的速度和疗效是影响首次治疗的关键因素,尤其对于重度抑郁和急性躁狂而言,通常都可在ECT临床治疗的初期收到效果。病人在经过几次治疗后即会看到明显的临床改善,而且临床改善的速度要比精神病药物治疗快得多。除了起效的速度外,ECT亦被证实能够获得比其他可替换的治疗手段更有意义的临床效果。因此,当病人的精神病症状相当严重或对自己及他人有可能造成危险,急需获得控制及改善时,ECT被当作首选的治疗手段;其他将ECT作为一线治疗手段的因素还涉及病人的临床状态、治疗史以及对治疗的倾向性。依据病人的临床症状,ECT的治疗也许比其他可替换的治疗手段更安全,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精神衰弱者、老年病人以及妊娠期患者身上。病人过去的治疗史对ECT的良性反映,尤其是对药物的耐受或不耐性,也是影响ECT作为一线治疗手段的因素,同时病人对ECT的倾向性也应当在治疗方案的设计中予以讨论并考虑。精神病医师将ECT作为首选治疗手段时也会考虑其他一些因素,比如症状的种类、特性及严重性等,如伴有重症抑郁、躁狂、精神分裂等症状时,医师通常都会首选ECT作为治疗手段。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一旦治疗效果不明显,不能耐受其副作用,有恶化趋势或营养不良甚至危及生命等情况出现,都可考虑用ECT来替换。在学术界,有关精神病药物耐受性的定义以及是否转为ECT治疗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讨论,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药物耐受性。在实践中,精神病医生往往通过药物的种类、剂量、血液学指标、治疗持续时间、对用药制度的服从性、副作用、病人对治疗的反应程度、临床症状的类型及程度等来评估药物治疗是否有效。例如,病人患有精神抑郁并不被认为属于药物性无应答者,除非该药物的治疗范围中涵盖了抗抑郁治疗。不论作出怎样的诊断,病人对精神治疗始终没有反应并不能就此断定其对ECT也耐受。通常情况下,重度抑郁症患者即使对一种或多种抗抑郁药物没有反应,仍然会对ECT有着良好的反应。实际上,对于药物治疗耐受的抑郁症患者,ECT与其他的治疗手段相比更易获得好的治疗反应。而从另一个角度讲,药物耐受也预示着ECT的愈后不容乐观。也就是说,抑郁症病人如果在疾病发作期并未接受过相应的药物治疗,那么他对ECT的反应效果要比已经对一种或多种抗抑郁药物无法产生反应的病人要好得多。另外,对于药物耐受的病人可采用特殊加强性质的ECT治疗手段以获得临床症状的改善。

ECT治疗失败与一些药物治疗耐受间有一定关联,比如三羧酸循环类抗抑郁药(TCAs)耐受与ECT治疗失败间的关联性要比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更强。目前,其他类治疗性药剂耐受与ECT治疗结果间的关联还未有报道,例如,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在回忆刚刚教给他们的新知识的能力方面,会有明显的障碍(瞬间记忆)。在抑郁型病人中,最显著的感知缺陷就是对抽象事物不能很好地理解,需要不断反复强化记忆。在ECT治疗过程中,在注意力方面的缺陷有可能会加重,也有可能这些感知缺陷随着患者症状的改善会逐步消失,患者在瞬间记忆方面的缺陷,可能会没有什么改变,或者会在治疗停止后几天内得到改善。由于注意力是许多感知功能的基础,ECT治疗完成后,随着注意力功能的改善,许多神经领域的功能也会得到改善,包括球部感知状态,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ECT会对病人的执行功能、抽象推理能力、创造性、语义记忆功能、绝对记忆功能、技能获取和保持的能力等造成长期损害。神经精神方面的改善,ECT可能会选择性地导致顺行性或逆行性遗忘,顺行性遗忘的特征就是很快忘记刚刚得到的信息。有记录表明,相对于ECT治疗前,ECT治疗几天以后,患者对所列词条的及时记忆能力会改善。然而,其延迟记忆的能力经常会受到一定的损害。患者对新信息遗忘的程度和范围因人而异,在ECT后恢复期要充分考虑这一现象。直到病人的顺行性遗忘很大程度上得以恢复后,才能够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独立作出重大的财务或其他个人决定、独立驾驶机动车辆等。ECT治疗结束后,顺行性遗忘会很快恢复,还没有研究表明ECT后顺行性遗忘会持续到几周以上。ECT也不会对病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ECT治疗后,病人经常会发生逆行性遗忘,对于回忆自己和社会上以前发生的事情会产生障碍,而且越靠近治疗时发生的事件遗忘的程度越深。逆行性遗忘在ECT治疗刚刚结束时是最为严重的,ECT完成几天后,患者对于很久远以前事件的记忆就会完全恢复,但是对于ECT治疗前几个月或近一年内发生的事情的记忆,恢复起来就比较困难了。病人对在这一段时间内个人或社会发生的事件的记忆就会出现一段空白,而且有证据表明,病人对于公共事件的逆行性遗忘程度要比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的遗忘程度深得多;病人对于自身的一些情感事件的记忆,比如一些高兴或悲伤事件,一般是不会遗忘的。通常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逆行性遗忘的程度会逐步减轻,越是时间久远的事件恢复记忆的可能性就越大。逆行性遗忘恢复所需花费的时间要比顺行性遗忘长得多,在一些病人中,逆行性遗忘并不能得到百分之百的恢复。有证据表明,ECT可能会导致病人部分永久性记忆损伤,由于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病人对治疗前几个月和治疗结束后几周内的记忆可能会永久性丢失,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一些患者甚至会对治疗前几年内的事情产生永久性遗忘。当然,这种现象并不常见,永久性的逆行性遗忘在那些以前曾有过神经系统损伤的病人中发生的概率会更高。此外,那些经过多次且使用的是能够加重感知副作用的ECT方法治疗的患者(如正弦波刺激、双侧电极放置、高电流刺激强度等),永久性逆行性遗忘出现的概率也更高。为了准确判定患者在ECT治疗前后感知改变发生的概率和发生的严重程度,在进行ECT治疗前和治疗中,都要对患者识别方位的能力和记忆能力进行比较研究。这三组病人客观的神经精神差异是很小的,但是他们在心理上和药物的治疗上有着明显的差异,那些经常抱怨ECT有严重的感知副作用的,通常是那些ECT治疗效果不好,经常复发,目前仍然还在接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患者客观上神经精神测试结果和主观对感知缺陷评估的差异,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以上所述,还包括目前对感知功能客观评判在种类上存在着局限,在ECT后的追踪研究中,在病例的选择上还存在偏差,一些有明显缺陷的病人并没有加入研究中来。此外,在确认一些出现概率偏低的现象上还存在一些困难。据粗略估计,如果在需要的情况下,大约 80%的患者同意再次接受ECT治疗。但是,在此期间有可能会有不良主观反应发生,可以认为是ECT治疗的副作用。ECT治疗前的准备过程,和其他的医疗过程一样,病人通常会有一定的担忧。在极少的情况下,病人会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并且会随着治疗的进行而逐步加剧,这种情况就会对病人的治疗造成阻碍。此外,病人的家属对治疗的效果也会有一定的忧虑,作为病人知情同意过程的一部分,在开始ECT治疗前,病人及其家属有充分的机会向参加治疗的医生或者是ECT治疗小组成员表达他们的忧虑,并把自己担忧的问题向医生提出,以得到明确答复。病人及其家属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ECT知识的了解造成的,因此医生有必要向他们提供详细的有关ECT基本知识的详细信息,这对缓解他们的担忧是很有帮助的。这些材料应该被增补到患者的知情同意书中去。

此外,提供有关介绍ECT的信息也是一个很好的缓解患者忧虑的方法,这能解答患者和家属担心的问题,这个举动应该贯穿整个ECT治疗过程。开展ECT治疗的机构,在治疗过程中,为患者及其家属实时召开一些小组研讨会是很有必要的。该研讨会由治疗小组的一位成员领导,成员包括将来或即将接受治疗的病人及其家属。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增进沟通,使患者及其家属更加深入地了解ECT,从而有利于他们日后更好地进行治疗。现有的活体动物研究及电流通路的理论表明,电休克治疗时,电阻绝大部分在颅骨,其次在皮肤与大脑,因为颅骨有极高的阻抗能力,使通过头皮的电流强度有 80%得以产生分流,电压在通过头皮和颅骨时有明显的下降,在脑脊液中再次被分散,使得脑内电压只有头皮面电压的 2%~ 10%,直接刺激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平均电流达到 20 微库仑时才能造成损害,而电休克治疗时的电流非常小,一般在颅骨表面达到 750 毫安,间脑内的电流在单侧约为 1. 4 微库仑,双侧时约为 2. 2 微库仑,所以电休克治疗是比较安全的。

三、电休克治疗发作分期、专业准备及资质条件与相关研究

电抽搐发作分为三个阶段:电刺激期,通电瞬间大脑皮层受到直接电刺激,肢体肌肉迅速产生一个刺激后反射动作,四肢肌肉张力瞬间增高。潜伏期,电刺激停止后,上述张力或反射迅速消失,表现数秒短暂的肢体运动静止。强直性阵挛性抽搐期,未使用肌松药物时表现癫痫发作样四肢抽搐,使用肌松药物后表现局部的肌肉阵挛抽搐或颤搐。另外,发作过程中,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患者可出现面部潮红、结膜充血、瞳孔放大、心律明显加快等症状。发作充分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抽搐时间痫样放电时间大于 25 秒,抽搐指数即大脑皮层痫样放电脑电波总的平均波幅与发作时间的乘积大于 15003,抑制指数大于80%(反应抽搐末脑电图波幅下降的速度和程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判断发作终止的依据是脑电图由快速无节律的多尖波,突然变成有节律的尖波、多尖波或慢波(约半小时可完全恢复)。声化脑电波的声音变化,痫样放电时间以脑电图记录为准,有时与所见不一致。导致发作失败的原因包括皮肤与电极接触不良、刺激提前结束、心脏肥大、组织缺氧、脱水、药物使用等,如果刺激失败,重新刺激至少要间隔 20 秒。发作中断或短暂发作中断常见的原因是麻醉剂使用过量,也可能是刺激电量过低或过高。一些病人表现出有延迟发作或者在初始发作结束后又重现发作状态(发作迟缓),这时需要给病人维持足够的氧供水平,必要时气管插管,通常发作 3 分钟可停止。

在电休克治疗前,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前洗手、戴口罩。无菌物品专柜放置,专人定期清点检查;一次性物品定点放置保持清洁,定期检查,无过期,注射器实施一人一针一管,用后针头置于利器盒,针筒集中处理。治疗用牙垫、面罩、头带于 1000 毫克/升有效氯中浸泡半小时后清洗,晾干,备用的氧气湿化瓶、吸痰器每周消毒 1 次,于 500 毫克/升有效氯中浸泡半小时,使用后即刻消毒,于 2000 毫克/升有效氯浸泡 1 小时。治疗用体温表消毒按质控要求,备用体温表放于第二道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容器每周消毒 1 次。治疗室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 2 次,每次 30 分钟,紫外线灯管每周用 95%酒精擦拭 1 次。治疗前后用 500 毫克/升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治疗台、治疗盘,床单位清洁做到一床一巾,污被服入袋,送洗符合要求。传染病人使用的医疗器具、被服、床单位按特殊方法处理,医护人员须穿隔离衣。

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定期进行业务学习、交流临床治疗体会等,不断提高诊疗水平。认真做好各类数据、表格及资料的统计、汇总工作,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对疑难病例的治疗,在科主任主持下进行术前讨论,对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回顾性总结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及经验教训,疑难病例讨论及抢救病例应记录在专用本上。

查对制度接患者时,医护人员应查对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单、躯体等情况,查对术前病人准备情况,如禁食禁饮、生命体征,操作前需再次核对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单、麻醉用药及剂量,检查呼吸道畅通情况,每天检查无菌包、医疗器械齐全备用。

认真贯彻有关安全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切实抓好本部门安全工作,确保一方平安。加强消防及生产安全工作,落实专人管理,检查并达到安全要求。开关、插头、插座、电线及空调、电热水器等各类电器完好,易燃物品不靠近电器,各类消防器材齐全完好,灭火器不过保质期,处于临警状态,灭火设施周边不堆放物品,保证安全通道畅通,不得擅自动用消防设施。加强财物的安全防范措施,提高防偷、防盗意识,对火警事故做到人人会报警,准确使用各类消防设备,会帮助他人和自己逃生,严格落实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或突发事故,按规定要求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坚决杜绝瞒报、漏报、迟报行为。各类仪器、设备定点放置、定量供应,专人保管,熟练掌握各类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定期对各类仪器、设备进行检测(设备科负责),一旦出现故障及时保修,不得擅自拆修仪器,各类仪器、设备应放置在干燥、安全、无尘的地方,保持清洁,使用后做好整理清洁消毒工作,以备再次使用。各类仪器、设备不得外借,贵重仪器使用后按要求做好登记工作。如发生意外事件及急救(应急)预案范围医疗事故(违反规章制度或医疗过失造成人身伤害),医疗过失行为(差错),医疗意外事件(猝死),突发性事件(自杀、自残、他伤)窒息,有关责任人应在事发后应立即向科主任报告,科主任在核实事件后以书面形式向医务科报告。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后果扩大,做好病人家属接待解释工作,科主任向监护人通报、解释事件经过及补救措施。若科内不能解决,则请上级部门协同处理。召集相关人员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吸取教训,杜绝类似事件发生,科主任应详细登记医疗事件有关情况。

要进行安全而有效的ECT治疗,必须有能胜任该项工作的医疗人员,对临床从业医生资格的认定通常是颁发证书或进行授权。尽管从业医生现在可以参加诸多颁发ECT证书的课程,但是,目前并没有国家级授权机构进行ECT临床资格认证,因此,目前从业医生的临床资格都是当地部门授权的。在工作中,通常是由指定治疗机构的医学专家委员会进行一些专业、分专业或规程的临床授权,并依次向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该授权的专业教育、培训、过程和技能标准都是由治疗机构组织的医学专家制定的。申请者的证书中将包括整个过程的内容,为不断拥有这种授权,从业医生必须定期重新申请授权。通过这样一种程序,可以确保每一家治疗机构都能提供安全而有效的临床服务,授权经常会涉及所有的学科,如精神病学或麻醉学。然而近几年由于临床工作中高新技术不断出现以及健康要求不断提高,授权逐渐已向更加专业化发展,由于ECT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加,一般精神病学的授权已明显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必须要求ECT专业临床授权。获得ECT授权的精神科医师必须达到医学专家制定的正式标准,当一名申请者独立进行ECT之前,治疗机构的医疗负责人应当制定要达到的标准,医疗负责人应当让有资格的人员,包括聘请顾问以帮助确立标准,申请人员的教育、培训、经历(包括以往的ECT授权经历)和表现技能都将是获取ECT授权的特殊决定因素,要求培训学习内容的范围至少要符合相关的教学和培训建议。ECT相关的内容,如有关住院医师圆满完成的证明和继续医学教育(CME)培训过程,ECT过程中错误操作的避免和推荐信,还应当包括医学证书的发放,住院医师培训的圆满完成及委员会证书或合格证。为了能掌握更多的ECT过程中的技能,申请者应当在ECT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表现优秀以获得授权机构的满意,应当由一名已取得ECT授权的精神科医师对申请者的临床技能进行单独考核评估。如果没有这样的医师,应当外聘专家顾问,整个授权活动的过程都应当实时记录。如果申请人员ECT方面的教育、培训或技能不完善的话,应当进一步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讲授课程和特色读物以及正式或非正式的临床实习,培训课程的范围和深度应当由目前缺少内容的类型和程度来决定。培训课程圆满完成以后,申请人员仍然要求在医疗机构授权认证熟练掌握ECT。申请人员还应当熟悉ECT设备使用的原则和程序、ECT治疗人员的安排、ECT方案的应用、发作监测设备和供应物品,每一家ECT授权医疗机构都应当制定授权的政策和程序。这样要求的目的是确保达到相同水平的临床能力,保持授权的计划能充分利用高水平提高课程,单独操作示范的监测,尤其是每年进行治疗的次数,治疗中任何不足的表现都应当及时纠正,这项计划也应当是ECT相关领域CME的要求,应当至少每两年,或者是按照规章制度或一般本地临床授权政策规定的时间再次申请临床授权。该计划要求对那些从事ECT治疗已经相当长时间,如一年的个人重新进行临床技能评估,当不能组织医学专家或不能提供充分的专业知识来对ECT授权申请者进行评估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取得个别治疗机构一致的临床授权也是可以接受的,尽管应当尽可能地为制定正式的室内授权的政策和规程努力,包括外聘一些指定的专家顾问,应当通过高水平提高课程等,进行符合原则和规程的监测,必要时应进行纠正。

ECT已应用了 60 余年。在美国,每年估计有 10 万人在接受ECT治疗,患者如有严重的抑郁症、极度躁狂或某些精神分裂症,通常最适合进行ECT治疗。通常在以下情况时可进行ECT治疗:其他治疗方法无效,其他治疗方法不够安全或难以忍受,患者以前进行ECT的效果良好,精神病学或医学认为ECT在患者快速安全康复中尤其重要。采用药物或心理治疗(谈话治疗),并不能使所有的患者都有所改善,实际上,当有些疾病(如抑郁症)非常严重时,单独进行心理治疗往往还不够。对于某些患者,药物治疗的医疗风险可能比ECT的医疗风险还要大,尤其是那些患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如某些心脏病,当患者患有危及生命的精神疾病(如自杀倾向)时,建议进行ECT治疗,因为ECT比药物疗效快。总的来说,大部分抑郁症患者进行ECT治疗后,疗效显著;那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ECT治疗后,大部分也疗效显著。这些都使ECT成为最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ECT在减轻精神疾病症状方面非常有效,但是,很少对精神疾病进行长期的ECT治疗,而不顾其他的治疗。为防止ECT后复发,大部分患者需要进一步的药物治疗或ECT治疗。为了防止ECT后复发,通常是在门诊定期对患者进行ECT治疗。如同一些其他医学治疗一样,ECT准确的作用过程也不是十分清楚。ECT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大脑内的发作和引起发作的技术因素,发作时的生物学变化对效果至关重要。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ECT所引起的大脑内的特殊化学变化是恢复正常功能的关键,大量的研究正在对这一起决定性作用的生化过程进行分析。

国外专家学者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ECT时短暂的发作,不会造成对大脑的伤害。成年人发作持续数小时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然而ECT发作仅仅持续一分钟。ECT后,扫描大脑显示未有伤害。ECT过程中,通过大脑的电量很少,也不会造成伤害。据统计,ECT的死亡率是 1 /10000,有严重医学疾病的患者死亡率可能稍高,ECT治疗精神疾病的死亡率和严重医学并发症要比一些药物治疗低。由于有很高的安全性,ECT通常用来治疗严重的精神疾病,借助现代麻醉技术,骨折和牙科并发症很少发生,心绞痛、供血不足性心力衰竭以及瓣膜性心脏等,血压增高时,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的病人血管破裂的风险增高,脑肿瘤或颅内占位性病变,近期脑梗的病人,呼吸系统疾病如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炎等,身体状况在ASA (美国麻醉学会)4 或 5 级麻醉风险(1 级危险性最低,5 级危险性最高)。无抽搐ECT需在静脉麻醉下进行,要进行ECT的病人需要一份完整病历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另外,为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与安全,应进行实验室检查,要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全套血细胞计数)、尿常规、血生化常规(血清电解质、血尿素氮、肌酐)、空腹血糖、胸片、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异常通常并不是为拒绝治疗,其主要目的是使医生知道病人的躯体异常情况,并在ECT前给予恰当的处理。为保证无抽搐ECT治疗的安全,ECT前应注意下列事项:治疗前午夜起禁食,尽可能地停用精神病药物、锂盐及止痉类药物,治疗前夜镇静剂最好减半,治疗前排空膀胱,治疗前去除所有假牙及珠宝首饰,治疗前清除所有化妆及去除指甲油(干扰测量血氧饱和度)。治疗时,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医生检查口腔,摘除义齿,解开衣带领扣,静注阿托品 0. 5 ~ 1 毫克,50 ~ 100 次用 0. 5 毫克静注,100 ~ 125 次用 0. 25 毫克静注,125 次以上不用阿托品。静注麻醉剂(常用2. 5%硫喷妥钠、丙泊酚、依托咪酯等),丙泊酚每千克体重 1 ~ 1. 5 毫克,静注时应缓慢,以诱导麻醉,静注至睫毛反射迟钝,对呼唤无反应,呈现出嗜睡状态时即可;氯化琥珀胆碱每千克体重 1 ~ 1. 2 毫克静脉注射(10 秒钟注射完),注射药后 1 分钟即可见自睑面口角至胸腹四肢的肌束抽动,约 3 分钟全身肌张力下降,腱反射(膝、踝)消失,自主呼吸停止,此时为通电的最佳时机;氯化琥珀胆碱一般用量为 50 毫克左右。麻醉后期将涂有导电糊的电极紧贴在患者头部两颞侧,或单侧大脑非优势半球的顶颞侧(百会穴—印堂穴),电流为 90~ 130 毫安,通电时间为 2 ~ 4 秒,患者出现面肌、口、角、眼轮匝肌、手指和足趾轻微抽动,有的没有抽动,只是皮肤出现鸡皮疙瘩,此即为有效发作。通电结束后,在睑面部和四肢肢端抽搐将停止时,用活瓣气囊供氧并行加压人工呼吸,5 ~ 10 分钟,自主呼吸恢复后,拔除静脉针头。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关键应掌握好肌肉松弛剂的剂量,麻醉药量和通电量,疗程一般为 6 ~ 12 次。急性患者可每日 1 次后改隔日 1 次,治疗后处理治疗结束后应继续监护 15 分钟左右,以防止患者在意识恢复过程中,因意识模糊、躁动不安而致的意外。个别体质虚弱者因可能出现继发性呼吸抑制,故应倍加警惕。也会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常见不良反应为治疗后出现头痛、恶心及呕吐等,不必特殊处理,重则对症处理。认知损害主要表现为治疗后短暂的意识模糊与记忆障碍,治疗后出现的意识模糊持续时间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但应注意监护,防止跌倒、冲动伤人;记忆障碍以近记忆损害较为明显,多数患者不需特殊处理,在治疗结束后 6 个月以内恢复。严重者可给予脑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极少数患者在治疗中出现持续抽搐或在治疗后有抽搐发作,可按照情况进行处理,呼吸系统并发症由于电抽搐治疗中使用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患者呼吸暂停、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原因,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恢复延迟、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一旦出现要及时处理;心跳呼吸骤停罕见,通常认为与通电时引起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有关,一旦出现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四、电休克治疗疗效的相关研究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也会对生理学产生影响,传统的硫喷妥钠可使心律加快,丙泊酚可使心律减慢,电刺激影响下丘脑的代谢,加快中枢及上胸髓后中单侧下行通路、脊旁神经结以及结后至心脏的纤维的功能释放,导致交感和迷走神经的兴奋,出现交感肾上腺素能性心动过速。痫样放电可以促使肾上腺髓质儿茶酚胺的释放,发作过程中会出现心律加快。发作结束后有一段时间的发作后抑制,此时心律迅速减慢,可降至发作时的 1 /3 ~ 1 /2,历经数分钟恢复到基础心律。治疗过程中,血压始终与心律保持平行,先是麻醉药使血压轻度下降,电刺激后血压迅速上升且超过正常的 30%~ 40%,诸多临床实验证明在治疗中出现的血压升高效应也是神经源性的,收缩压较舒张压明显,这一点高血压患者较正常血压患者更加明显,男性比女性明显。心输出量治疗时较治疗前有所增加,心输出量=每搏出量×心律,当心律大于 160 次/分时心输出量下降。心律失常及传导异常在抽搐发作后比发作中更易见到,可出现心动过缓、心动过速、T波倒置、S - T段呈缺血性或非缺血性下移,是短时间、可逆性转归。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 96 小时追踪观察,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可呈一过性升高,但其同功酶无明显变化。人为地给予大脑一个足以使有效数量神经元去极化的电刺激,诱发全皮层痫样放电,使大脑细胞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改善脑内神经递质失平衡状态,以此来控制精神症状。电流引发的癫痫持续状态与化学物质所引发的结果并无明显的差别,现有的活体动物研究以及电流通路的理论都表明,电抽搐治疗时的电流强度在脑组织中极低。传统有抽搐电休克治疗不会造成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那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也就更不会造成损害了。电刺激后出现 8 ~ 12 赫兹的低幅脑电活动,随后迅速被流经大脑的高度同步的 10 ~ 12 赫兹的多个尖峰波所取代,这一脑电时相和躯体抽搐发作相一致,这种规律的释放使抽搐扩展的速度逐步降低,也涉及尖波的特性和痉挛运动相慢波的复杂性。在发作终止前,可使其降慢至 1 ~ 3 赫兹的慢波,为时短暂,随之出现一段时间的水平EEG,这一时相的脑电慢波化称之为发作后抑制。对神经内分泌也会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下丘脑结节漏斗部位多巴胺(DA)系统有一种对垂体泌乳素(PRL)分泌有张力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因子,故而ECT的DA能神经阻滞剂样作用使PRL升高,但以后的研究并未得到完全一致的结果。多巴胺对生长激素的分泌是一种兴奋性调节,ECT前后生长激素(GH)的变化结果也不完全一致。总之,电休克治疗可以造成神经生化的多样性改变。目前在临床上还无法对这种变化有一个确切而清楚的认识,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中枢刺激因素又有中枢抑制效应。

学者专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对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 -3),患者年龄分布于 22 ~ 58 岁,治疗次数至少 6 次或以上,均符合无抽搐电休克的适应证,接受治疗的患者均征得家属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患者共 40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20 例,其中实验组男12 例、女 8 例,文盲 6 例、小学文化 3 例、初中 5 例、高中 6 例;对照组男性11 例、女 9 例,文盲 5 例、小学文化 5 例、初中 6 例、高中 4 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 > 0. 05),说明建模成功。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中、后的患者全程进行心理干预,参与研究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治疗前首先由责任护士与患者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即由责任护士在充分尊重患者的情况下,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直接沟通,并主动倾听他们的主诉,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友爱与关心,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责任护士在此基础上向患者详细介绍无抽搐电休克疗法的目的、过程及其疗程和效果,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播放医院摄制的相关视频资料,消除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同时告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不良反应,整体提高患者对无抽搐电休克疗法的认识,强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必要性,消除对治疗效果的质疑,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最后再由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室的环境,让患者保持轻松,从容面对即将进行的治疗。患者在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责任护士需全程陪护,给予患者情感上的关怀,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减少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并引导患者主动与护士交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责任护士还需要全程监控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意识活动以及患者对麻醉剂和肌松剂生理反应的详细记录,同时密切关注其情绪变化,做好适时疏导。治疗后,患者在接受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责任护士应陪伴在患者身边,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同时观察患者的情感反应,了解患者的精神病症状的缓解情况,并根据患者治疗后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护理。专家学者采用焦虑量表(HAMA)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线期以及第四次MECT治疗前、第六次MECT治疗前的焦虑情况进行评分,HAMA总共 14 个项目,所有项目均采用 5 级评分法(0 分~ 4 分),其中,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控制得越好。治疗依从性评价在患者每次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由责任护士进行全程陪护,并根据患者的配合情况进行评定,评定分三级,依从良好、部分依从、不依从。能主动配合护理人员做好治疗前准备及接受治疗为依从性良好。在护士的劝说下配合做好治疗前准备及接受治疗为部分依从性,拒绝配合做治疗前准备并需强制执行治疗的为不依从,每次在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结束后评定一次并记录。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19.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 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其中“p > 0. 05 表示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基线期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MECT治疗第四次前、第六次前患者的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12 组患者MECT治疗心理干预前后HAMA评分比较组别,实验组患者在MECT治疗第 2 次的治疗依从人数、部分依从人数与不依从人数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MECT治疗第四次的不依从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MECT治疗第六次的依从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不依从人数低于对照组,均呈现出显著差异(p <0. 05)。无抽搐电休克疗法作为近年来在精神病治疗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其在安全性和耐受性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可以降低精神病患者因药物治疗难以治愈而致病情加深和恶化。虽然无抽搐电疗法具有上述种种优点,但由于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对其缺乏了解,家属会担心该疗法是通过电击来刺激大脑神经,而患者由于其认知能力较差,甚至会觉得该疗法对其是一种惩罚,同时患者害怕注射麻醉剂和肌松剂,种种原因导致患者在进行该疗法时会出现紧张、焦虑、抵触的情绪。因此,很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降低其紧张焦虑情绪,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前期,由于患者的精神症状的支配,加之药物未完全达到疗效,患者又缺乏自知能力,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差异不显著(p > 0. 05)。随着症状的改善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均有所提高,但实验组通过系统的心理干预,治疗第四次、第六次后其焦虑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第四次、第六次的治疗依从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治疗不依从情况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因此,护理人员通过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包括治疗前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使患者积极接受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注视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麻醉剂的药效变化,从而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在治疗结束后,护理人员能及时了解患者的不良反应和治疗体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使得患者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提高治疗的整体依从性。通过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同时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促进疾病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技术在国内精神卫生机构陆续开展已有 10 余年,近几年影响扩大,各地都有许多报道MECT治疗效果的文章。从 2005 年底至今,经MECT治疗的患者无一例出现意外,治疗效果满意率达到 96%以上,深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在治疗前做好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患者情绪的稳定,保证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所以,在加大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健康知识宣教力度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医护人员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知识水平,在工作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理念,使心理干预工作在MECT治疗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传统电休克治疗是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全身性抽搐,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对传统电休克治疗已进行改良,即在治疗前静脉给予麻醉药和肌松剂,使患者在无恐惧、无抽搐的状态下完成治疗,称无抽搐电休克。对MECT治疗 120 例患者进行研究,均为精神分裂症,无禁忌证,其中,男 58 例、女 62 例,年龄 21 ~ 58 岁,平均年龄 37. 6(± 8. 5)岁,随机分为干预组 60 例和对照组 60 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 > 0. 05)。心理干预措施两组均按常规操作进行,其中,干预组在治疗前采取一定的干预手段,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加强沟通,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针对患者及家属对治疗过程是否会出现骨折、窒息、麻醉意外等担忧,给予充分理解,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文化层次、性格、家庭支持等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向家属及患者详细讲解MECT的治疗方法、目的、治疗过程中采取的安全措施,以及与传统电休克治疗的区别、治疗的必要性和同种病例治疗成功的事例,如病房有治疗后病情恢复较快的患者可让其现身示教,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恐惧、焦虑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治疗前由责任护士带患者熟悉治疗室的环境,介绍麻醉师及其他操作人员,指导患者深呼吸缓解紧张恐惧心理,治疗结束、患者意识清晰后由责任护士带回病房。焦虑、恐惧程度评定采用自行编制的焦虑、恐惧程度评定标准,Ⅰ度患者情绪轻松、平静、无恐惧;Ⅱ度患者轻度恐惧,但不回避治疗;Ⅲ度患者恐惧并有回避和拒绝态度;Ⅳ度患者明显焦虑、恐惧,尽力回避。用SPSS10. 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干预组恐惧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程度轻,两组相比差异显著(X 2 = 5. 747,p < 0. 05)。长期以来,人们对电休克治疗存在着误解,认为它是对精神病患者的一种惩罚手段,加上治疗时全身性的抽搐,使患者及家属心理上产生一些不良认知,从而拒绝治疗。MECT需在专门的治疗室,由专业的医务人员在静脉麻醉状态下进行操作,对患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无形之中增加了患者的恐惧与不安。因此,应以相关的医学知识为基础,采取各种方法,减轻焦虑恐惧对患者产生的负面影响,使治疗顺利进行,以人为本,促进康复。在实施心理干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与患者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患者入院后,因其生活环境和身份都发生了改变,再加上对治疗的误解,如果在心理上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影响治疗的依从性。所以,应以诚恳的态度、和善的语言和负责的精神对待患者,使其在各方面感到温暖、安慰和被照顾,这在MECT治疗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社会支持系统的最大组成人员是患者家属,家属的支持可以降低患者的负面心理反应,促进其治疗和康复。护理人员应了解家属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疏导,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他们澄清所有问题的性质,增强其解决问题的信心,给予其情感支持。通过认知、情绪、行为方面的干预,使患者接受MECT治疗,减轻恐惧心理。通过心理干预,不仅能使恐惧发生率降低,还能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使MECT治疗顺利进行,病情得到及时控制,减少住院日。

美国纽约WakeForest大学保健医学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电休克治疗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其效果至少可持续 6 个月。已有研究肯定了ECT对抑郁症的短期疗效,为了明确该疗法对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McCall等进行了一项定群研究。该研究共纳入 283 例抑郁症患者,平均接受了 7. 1 次ECT治疗。研究者采用医学转归研究简表 36 (SF -36)分别对患者基线期、治疗后数天和 24 周时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另外,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评价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并进行神经心理系列测验。结果显示,患者基线SF -36 评分很低,表明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很差。ECT治疗后约 4 天以及 24 周时,分别有 87%、78%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p < 0. 0001)。治疗后 24 周与基线水平相比,患者SF -36 评分中改善最明显部分是活力评分(平均 40. 1 对 20. 4)、社会机能评分(55. 2 对 22. 8)、角色心理状况评分(42. 8 对 6. 4)及心理健康状况评分(50. 8 对 26. 2)。不过,ECT治疗后数天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较好者,其自身信息逆行性遗忘程度较高。ECT治疗后 24 周时情况则相反,患者全面认知状态的改善与较高的健康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提示,尽管ECT对抑郁症的疗效仍存在争议,但该研究证实,抑郁症患者接受ECT治疗可减轻抑郁症状。该疗法不但可以改善患者近期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而且这种改善效应可维持较长时间。不过,ECT治疗会导致急性认知改变,评价其疗效可靠性时应考虑该因素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比较改良电休克治疗中呼吸机和简易呼吸器的应用,记录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律,观察患者的意识和呼吸恢复时间;应用“作业疲劳症状自评量表”(WRFFQ)评价工作人员的疲劳程度,得出以下结论:在改良电休克治疗中应用呼吸机能够快速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作业疲劳症状自评量表显示应用呼吸机和简易呼吸器科室工作人员的疲劳程度有明显的不同。改良电休克治疗中应用呼吸机代替简易呼吸器能够使改良电休克治疗更加安全有效,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CkFytgaGYmFzi7MBMFahrqLxmnKlj7i4oSYQGWVBzAZw1aBNOTUGSVkQHFSvAdi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