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互惠原则怎样起作用

没错,人类社会从互惠原则中得到了一项重大的竞争优势,由此,他们必须保证社会成员全都接受这一训条,遵守并信任这一原则。

我们每个人从小听人教导,也都知道不能辜负它,凡是有人敢违背它,必然都会受到社会的制裁和嘲笑。由于普通人大多讨厌一味索取、从不回报的家伙,我们往往会想方设法地避免自己被别人看成是揩油鬼、忘恩负义的家伙,或是不劳而获的懒虫。但这样一来,我们的煞费苦心又会容易遭到那些一开始就想从这种知恩图报的做法中谋取好处的人利用。

为了理解互惠原则如何被把它当成影响力武器的人利用,我们或许可以仔细来看看心理学家丹尼斯·里根(Dennis Regan)做的一项实验。

影响力研究

研究者告诉被试其参加的是所谓的“艺术鉴赏”实验,被试要跟别人一起为几幅画作的质量打分。与被试一起打分的人,我们就叫他“乔”吧,他只是假装作为被试的同伴,其实他是里根教授的助手。为了达成实验目的,研究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环境来进行。有几回,乔都主动帮了真正的被试一个小忙。在短暂的休息时间,乔离开了房间几分钟,回来时带了两罐可口可乐,一罐给被试,一罐给自己,乔说:“我问他(实验员)能不能弄瓶可乐喝喝,他说没问题,于是我就给你也带了一罐来。”另外几回,乔没有帮被试这个小忙,他只是到房间外休息了两分钟,然后就回来了。除此以外的各个方面,乔的表现都是相同的。稍后,等所有的画作都评分完毕,实验员暂时离开了房间,乔便请被试帮他一个忙。乔表示,他正帮一款新车卖抽奖彩票,要是他卖掉的彩票最多,就能得到50美元的奖金。乔请被试以每张25美分的价格买些彩票:“帮帮忙,买一张也行,当然越多越好。”

实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研究在上述两种情况下被试从乔手里买的彩票数量的差异。毫无疑问,先前接受了乔好意的被试,买起彩票来更慷慨。显然,他们觉得自己欠了乔一点儿人情,因此所买彩票的数量比另一种情况下的多了一倍。尽管里根的研究只对互惠原则的运作做了很简单的阐释,但它勾勒出了该原则的若干重要特点。这里,我们不妨来仔细地分析一下,看看互惠原则是怎样被人当成牟利手段的。

互惠原则所向披靡

互惠原则能用作获取他人顺从的有效策略,原因之一在于它的效力实在是太强了。有些要求,要是没有亏欠感,本来是一定会遭到拒绝的。可靠着互惠原则,你很容易让别人点头答应。从里根实验的第二项结果中可以看到一些证据,说明互惠原则的力量有多么大,以至于一些通常情况下决定了当事人是否顺从的因素,碰到它也只有认输的份儿。

里根除了对互惠原则的说服作用感兴趣外,还调查了个人好感对顺从他人要求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衡量被试对乔的好感跟买乔的彩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里根让被试们填写了几份评分表,从这些评分便可以看出被试对乔的感觉如何。之后,里根将好感指数与购买彩票的张数做比较,发现人们表现出了明显的倾向性:越喜欢乔,买他彩票的数量也就越多。但若光是这一点,倒还算不上什么大发现,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更乐意帮助自己喜欢的人。

然而,里根实验发现的有趣的地方是,一旦被试接受了乔的可乐,好感对顺从来说就完全退居二线了。对那些欠了乔人情的被试来说,不管他们喜不喜欢乔,事情都没了区别,他们觉得自己有义务报答乔,而且他们也正是这么做的。说自己不喜欢乔的人,买的彩票和说自己喜欢乔的人买的一样多。互惠原则效力之强,压倒了通常会影响顺从决策的另一个因素,即是否喜欢提出要求的人。

想想这意味着什么吧!我们通常都不怎么喜欢的人,比方说不请自来的讨厌的推销员、不愿交往的熟人、名字都没听说过的奇怪组织的代表,只要他们在向我们提出请求之前,先对我们施个小小的恩惠,最终都能极大地提高我们依其言行行事的概率。

影响力研究

几年前,在一趟横跨美国的航班上,我被分到了连排三个座位里靠过道的那个。虽说我自己喜欢靠着过道,但还是跟另一个被分到靠墙座位的男子换了位置。他说,靠墙连坐5个小时,可能会让他发作幽闭恐惧症。他郑重地向我道了谢,而我也并没有像从小接受的教导那样认为这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忙,所以我说:“要是你,你也会跟我换座位的。”他无比赞同。

接下来的航程好极了。坐在我旁边的两个人开始聊天,发现彼此有许多共同点。过去,两人都曾住在亚特兰大附近,都是纳斯卡赛车迷,都喜欢收藏枪支,政治观点也相同。看得出来,一段友谊正在萌芽。然而,每当空乘人员提供零食、口香糖、报纸体育版的时候,坐在过道的那人总是会先递给我,有时甚至从他新伙伴的面前推给我。我还记得自己当时想:“哇,他跟谁坐得更近不重要,他跟谁有更多的共同点、爱跟谁说话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才是他觉得欠了情的人。”

所以,如果你刚刚因为帮了别人一把而收获感谢,请别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别想太多”“我对谁都会这么做”一类的老套客气话,这样只会削弱互惠原则带来的影响力。相反,你最好保留(应得的)影响力,不妨这么说:“如果我们的立场互换,我相信你也会这么做。”由此带来的好处应该相当可观。

此外,小孩子在上学之前就已经渐渐理解了收到东西后有义务做出回应并回馈。研究表明,与剥夺、拷打、折磨等强制刑讯手段相比,能诱发互惠的善意等“软性”方法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READER'S REPORT | 读者报告

致西奥迪尼先生:

我是纽约州罗切斯特市一家公司的秘书,平常总是白天上班,但有一天晚上,我在公司待到很晚,处理一些未做完的重要工作。等干完工作,开车驶出停车位的时候,我的车碰到冰碴打了滑,卡在了路旁的阴沟里。当时已经很晚了,天气很冷,四周黑乎乎的,我办公室的所有同事都走了。但另一个部门的员工此时却跑过来,帮我把车弄了出来。

我是从事人事工作的,大概两个多星期以后,我得知这名员工被“打了报告”,据说他严重违反了公司政策。我并不真正了解这个人的品性,可我还是把这件事揽了下来,替他去找了公司总裁。直到今天,尽管质疑此人品性的人越来越多,我仍然觉得自己欠了他的情,愿意为他撑腰。

纽约的这位职业女性:

跟里根的实验一样,你决定帮助该员工的行为,跟这名员工的个人道德似乎不怎么相关,而只在于一点简单的事实:那名员工也帮过你的忙。

各种类型的组织都学会了这一套: 利用一份小礼物,促使目标答应本来会拒绝的请求 。研究者发现,在邮寄调查问卷的信封里附上一份现金礼物,如一枚银币或是一张5美元的支票,能大大提高问卷的完成率。反之,答应事后奖励同等金额的做法,效果就差多了。事实上,经研究表明,在邮寄保险问卷的同时奉送5美元支票作为礼物,效果跟完成问卷后寄送50美元的报酬同样好。类似地,餐馆的服务员也早就知晓,在向顾客送上账单的同时奉送一颗糖果或口香糖,能大幅提高小费的金额;而在一家国际游客经常光顾的餐厅里,不管客人来自哪个国家,互惠原则都将发挥作用。

影响力研究

我的同事史蒂文·J.马丁(Steven J. Martin)和海伦·曼金(Helen Mankin)进行过一项小型研究,他们在巴西和哥伦比亚的几家快餐厅里展示了率先给予的力量。在半数的快餐厅,成年顾客的孩子在离开时收到了一个气球。在另外半数的快餐厅里,孩子们一进门就得到了一个气球。结果发现,先给气球的快餐厅,其家庭总账单金额增加了25%。值得注意的是,购买咖啡的金额增加了20%——而孩子们不太可能会点咖啡。为什么会这样呢?至少我可以证明,给我孩子的礼物,就等于是给我的礼物。

总体而言,企业经营者发现:接受礼物后,客户会愿意购买本来不愿买的产品或服务。

同理,和前文中邮寄调查问卷时附赠5美元的策略一样,一项关于酒店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种“事先施惠”的威力。酒店在房间里放一张倡导重复使用毛巾的卡片。卡片上的附带说明分为两种,一种说酒店已经以客人的名义向环保组织捐了款,另一种则说客人重复使用毛巾后会以其名义向环保组织捐款。统计表明,事前捐款的卡片,其劝说效力比事后捐款的卡片高得多。

EBOX | 线上影响力

作者点评: 2011年,星巴克为了庆祝成立40周年,向顾客提供了免费的电子代金券。为了增强顾客与礼物相关的亏欠感,任何接受代金券的顾客都必须在社交媒体上明确感谢该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免费的代金券利用了互惠原则,而后来发放的代金券越来越少则利用了稀缺原则——我们将在第6章单独考察其力量。

政治

政治是互惠原则发挥威力的另一个舞台。在各个级别上,我们都能看到这套手法。

在高层,民选代表“互投赞成票”,互施小恩小惠,这使得同床异梦的伙伴比比皆是。民选代表对一项法案或措施投出跟自己一贯主张完全相悖的支持票,大多都是为了回报法案发起人的人情。林登·约翰逊刚刚当上总统的时候,他提出的项目在国会里总是轻轻松松就通过了,政治分析家们不免对此感到惊讶,就连照理说该强烈反对这些提案的议员也投了赞成票。分析家们(如罗伯特·卡诺在他极具影响力的约翰逊传记当中)做了一番认真的研究后发现,与其说这是因为约翰逊在政治上特别善于钻营取巧,还不如说是因为他长年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里摸爬滚打,帮了其他议员许多忙。当上总统以后,议员们纷纷偿还从前欠下的人情债,这才使他得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就通过了大量的立法提案。有意思的是,其后的一些总统(比如卡特、克林顿、奥巴马)碰到的问题,也是这个原因在作祟。他们是从国会山外头赤手空拳打进白宫当总统的。竞选期间,他们也狠狠地利用了这一点来搞宣传,自己是华盛顿圈子外头的人,不欠任何人的人情债。这些总统就任之初难于让立法提案在议会通过,说不定正是因为——没有人欠他们的人情债。

在另一个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企业和个人愿意向司法和立法官员赠送礼物,施加恩惠;另一方面,国家又制定了一系列法律,禁止官员接受此类礼物和恩惠。这充分说明人们意识到了互惠原则的力量。就算是合法的政治捐款,表面上说是支持自己喜欢的候选人,其实大多还是为了囤积人情债。碰上重大选举,看看有多少公司和组织是同时给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竞选活动捐款的,你就能意识到其中的奥妙了。要是你心存怀疑,非要看看政治捐赠者换回了什么好处,那不妨听听商人罗杰·塔马兹(Roger Tamraz)在国会召开的选举活动经费改革听证会上说的话。人家问他捐款30万美元后是否收到了良好回报,他笑着回答:“我想下一次我会捐60万美元。”这番话说得是足够厚颜无耻了。

这种坦率在政治上可不多见。大多数时候,不管是送礼的也好,收礼的也好,都会齐声说道:“政治献金、免费旅行和橄榄球超级碗的门票,都不足以撼动政府官员‘严肃、正直’的秉性。”一家游说组织的领导人坚持认为,没有必要担心,因为“这些政府官员是聪明、成熟、老练的职业人士,长年的训练让他们目光敏锐,时刻保持批判态度,而且十分警觉”。当然,政客们肯定是同意这种说法的。我们经常听到他们说,会影响其他人的那种亏欠感,对他们是全无作用的。我所在的这个州,当有位议员谈到自己是否对送礼的人有什么义务时,他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地说:“他们送了礼物,可我对他们的态度跟对其他人是完全一样的:别想从我这儿捞到什么好处。”

身为科学家,听到这样的话,我忍不住笑了。亏欠感对这些政客到底有没有作用,我们这些严肃、正直、谨慎的科学家再清楚不过了。之所以这么说,原因之一在于,我们这些“聪明、成熟、老练,正值科学事业巅峰”的家伙发现,自己跟所有人一样,也会很容易就被互惠原则左右。举个例子,有一种治疗心脏病的药叫钙通道阻滞剂,围绕它的安全性曾引发过许多争议。有人做了研究,对这种药,凡是持支持态度,并发表了正面文章的科学家,100%都接受过医药公司从前给的好处,如免费旅行、研究资金或是工作机会;而对这种药持批评态度的科学家里,只有37%的人曾接受过好处。身为科学家,“长年的训练让他们目光敏锐,时刻保持批判态度,而且十分警觉”,可要是连他们都难免为长年的恩惠所左右,政客们就更不在话下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看法完全正确。例如,2002年美国中期选举期间,美联社记者通过观察发现,在6大主要政治议题上,收了特殊利益集团金钱的国会议员,对有利于这些团体的主张投赞成票的概率比一般情况下高了7倍之多。这样一来,这些团体赚回本钱的概率是83%。不管是民选官员还是上级指派的官员,总觉得自己不是普通人,无须遵守规章条例的限制,如他们停车从不按规矩,诸如此类。但如果他们纵容自己在互惠原则上也这么妄想,那么这不光是可笑的,更是不负责任的。

在谈判中,一方的主动帮助能让另一方更愿意进行合作以回报善意,哪怕这样做会违背后者的经济利益。

影响力研究

国际谈判史上也有许多利用互惠原则将潜在危险冲突转化为和平解决方案的例子。其中一项给予——妥协式的协议,或许曾拯救了全世界,只是它出于政治原因,无法获得应有的荣誉。1962年10月22日,美国和苏联的“冷战”几乎就要变成“热战”。在电视讲话中,肯尼迪总统称,俄罗斯核弹已被证实在重重掩护下被运到了古巴并对准美国。为要求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令卸载导弹,肯尼迪命令美国海军舰队封锁海面,禁止更多的导弹进入古巴,直至已安装的导弹得到移除。赫鲁晓夫则回应说,苏联方面前往古巴的船只将无视这种“公然的海盗行为”;此外,苏联会将任何试图实施封锁的行为视为引发战争的侵略行为。这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战争,而是一场几乎能毁灭1/3人类的核战争。在长达13天的时间里,两位领导人恶狠狠地彼此对视,而全世界的人民则提心吊胆地看着他们,指望其中一位让步。最终,此事以赫鲁晓夫屈服于肯尼迪不屈不挠的谈判风格、同意将导弹带回苏联而告终。至少按我一直以来听说的故事,古巴导弹危机是这么结束的。

但最近解密的文件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说法。肯尼迪“获胜”不是由于他固执的谈判姿态,而是因为他愿意从土耳其和意大利撤除美国的木星导弹,以换取赫鲁晓夫从古巴撤除导弹的条件。考虑到自己的政治声望,肯尼迪将导弹交易保密作为最终协议的条件之一,因为他不希望被人看到美国对苏联做了任何让步。具有讽刺意味也令人遗憾的是,哪怕直到多年后的今天,互惠交换(这是“拯救世界”的真正因素)的力量仍未被认定为化解此次冲突的重要因素,功劳反而落到了另一个很可能毁灭世界的因素上——不愿妥协(见图2-1)。

图2-1
“在卡斯特罗峡谷的让步”

这幅当时的政治漫画描述了人们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的普遍看法——面对肯尼迪总统强硬的态度,赫鲁晓夫屈服了。可事实恰好相反。这个迫在眉睫的世界性核危机得以解除,靠的其实是一项重大的妥协,即双方对等地撤除核导弹。

社会心理学家李·罗斯(Lee Ross)讲过一个两兄弟的故事,也证明了给予——妥协式谈判相较于绝不让步式谈判的优势。这两兄弟在加拿大开着一家大型折扣宠物商品店。两人必须在其位于多个城市的产品分销点就仓储空间问题进行谈判。其中一人说:“我很清楚每个城市合理的仓储价格,唯一的策略就是报出并在谈判中永不偏离这个价格。而讨价还价的工作全都是我兄弟来做。”

免费样品不免费

当然,生意场上也能见识互惠原则的威力。虽说例子不胜枚举,但在这里,我们还是来看一下人人都熟悉的一两种。赠送免费样品这种营销技巧历史悠久,也很管用。通常的做法是向潜在客户送上少量的相关产品,看看他们是否喜欢。不必说,制造商是想借此举让公众知道自己产品的质量,这种愿望合情合理。然而,免费样品的真正妙处在于,它同时也是一份礼物,能把互惠原则应用起来。推销的人提供免费样品,表面上不过是为了让消费者知晓他们的商品,暗中却是把礼物天然具备的亏欠感给释放了出来,这完全是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柔道手法。

在南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糖果店里,研究者考察了顾客的购买模式。进店时,有些顾客会收到一块免费的糖果。收到赠品后,顾客下单购买的可能性增加了42%。当然,购买率的上升,也可能不完全是因为互惠原则的拉动。也许这些顾客只是单纯地喜欢自己尝到的东西,所以买了更多同类的糖果。但仔细观察后就会知道,这种解释站不住脚。接受了免费糖果的顾客并不是购买了更多的品尝过的糖果,而是买了更多其他类型的糖果。看起来,就算他们并不特别喜欢店家赠送的糖果,也仍然觉得自己有义务购买一些东西作为回报。

超市是赠送免费样品的绝佳场合,消费者经常在那儿得到某种产品的少量试用装(见图2-2)。服务人员总是会微笑着递上样品,好多人都觉得光是还回牙签或杯子就走开太过分了。于是,他们购买了一些产品,哪怕自己并不是十分喜欢。据来自零售巨头开市客(Costco)的销售数字,其他类型的产品,如包括啤酒、奶酪、冷冻比萨、口红,也会因为免费样品而出现销量的大幅提升。万斯·帕卡德(Vance Packard)在经典作品《隐形的说客》( The Hidden Persuaders )中介绍了这一营销手法特别管用的一种变体形式:印第安纳州的超市经营者把奶酪摆在货柜外面,让消费者自己切一小块免费品尝。如此一来,有一天他们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卖掉了四五百千克的奶酪。还有一种与互惠原则吻合的购买模式是,超市购物者获得了专门购买某类商品的惊喜礼品券后,随之从商店购买了更多其他的商品,使得总购买量增加了10%。

图2-2
免费发放玉米脆片的工作人员

一些食品制造商会在人们进入超市之前就派发免费样品供人们品尝。

EBOX | 线上影响力

作者点评: 观察上图后,我们可以将免费样品有效的原因归纳为两点:一是免费的章节让顾客有能力就是否购买整本书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二是作为赠品,免费章节可能会让顾客觉得自己有义务购买完整版。我碰巧认识本书的作者,我问他做这则广告看中的是上述哪个原因,他说完全是出于第一个原因。我知道他是个诚实的人,但作为心理学家,我也知道人们相信的往往是自己乐意相信的事,所以我并不完全相信他的说法。

影响力研究

安利是一家制造家用和个人护理产品并在全球范围内上门推销的公司,他们用的是另一种免费试用策略。公司早先的办公室还只是在地下室里,但很快,公司每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5亿美元,这多亏了一种名叫“臭虫”(BUG)的免费试用手法。“臭虫”由一系列的安利产品组成,包括若干瓶家具抛光剂、清洁剂或洗发水,要不就是喷雾式除臭剂、杀虫剂或玻璃清洁剂。销售员用一种特别设计的托盘或塑料袋把它们提到消费者的家里。安利公司的机密《操作手册》指导销售员说:“把‘臭虫’留在消费者那里,‘一天、两天甚至三天,全部免费使用,也不让消费者承担任何义务。只要告诉他,你希望他试试这些产品。没人能拒绝这种请求的’。”等试用期结束,安利的客户代表就会回来,顺利地拿到客户希望购买的产品订单。由于消费者不大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臭虫”组合产品中的任意一瓶用完,于是销售员又可以将剩下的部分带到对门或隔壁的下一位潜在客户家里,整个过程再从头来上一遍。安利的不少客户代表通常会在自己负责的销售区域里同时使用若干“臭虫”套装。

现在,你我当然知道接受并使用了“臭虫”产品套装的消费者中了互惠原则的套。对自己试用并部分消耗了的产品,许多客户都觉得有义务订购它,当然了,安利公司也早就知道会这样。就算是在安利这样一个有着卓越绩效的企业,“臭虫”手法也掀起了一场大轰动。各州的分销商向母公司提交的报告记下了它的神奇功效,下面这两段话分别来自伊利诺伊州和马萨诸塞州的分销商:

真是不可思议!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令人兴奋的事儿。产品正以飞快的速度卖出去,而我们才刚刚开始呢……地区经销商一采用“臭虫”模式,我们的销售量就会出现飞速增长。这真是我们最非凡的一套销售理念呀!……平均而言,销售员取回“臭虫”的时候,消费者总会购买总量的一半……一句话,太了不起了!在我们整个组织里,还从没见过这样的情况呢。

“臭虫”的惊人威力,让安利分销商有点莫名其妙,虽说他们非常高兴,但的确是不知所以。当然了,你我现在再也不会这样摸不着头脑了。

在无关金钱也无关商业交易的单纯人际关系中,很多情况也受互惠原则的控制。在下面这个故事里的妇女,因为拒绝接受一份礼物,躲开了随之而来的强烈亏欠感,得以侥幸逃生。

影响力研究

1978年11月,在圭亚那的琼斯镇,邪教组织“人民圣殿教”的头领吉姆·琼斯(Jim Jones)要所有信众集体自杀。绝大多数人在顺从地喝下了有毒的饮料后就这么死了。然而,有个叫黛安·路易(Diane Louie)的信众却拒绝服从琼斯的命令,她逃出了琼斯镇,在丛林里躲了起来。她说自己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先前在有困难的时候拒绝了教主琼斯的特殊照顾。当时她生病了,琼斯派人送来食物,可她没接,因为“我知道一旦我接受了他给的这些好处,他就完全控制了我,我什么也不想欠他的”。

或许,琼斯错在让路易女士把《旧约》学得太好了,尤其是《出埃及记》:“不可受贿赂,因为贿赂能叫明眼人变瞎了,又能颠倒义人的话。”

量身定制的礼物

尽管互惠原则的力量已不容小觑,但如果提供的礼物是根据接受方当前的需求、偏好量身定制的,即个性化的,那么它还能产生更大的力量。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自己怎样利用个性化礼物的手法让一个付款慢得出名的客户(业内人人都知道他一般要6个月才付款)加快结账速度。不久前,她在寄出发票的同时会附上一份小礼物,可能是一包高质量文具、一小盒巧克力或一张星巴克咖啡优惠卡。她发现,客户结账付款的时间缩短了一半。更晚些时候,她又附上了一张来自当地艺术博物馆的个性化明信片,明信片上印着一件现代艺术品——它正是客户自己会收藏的艺术品品类。这位朋友拍着胸口说,她的发票现在几乎可以立刻兑付。她的同行深感惊讶,还想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她说,自己一直保密到现在。

除了按照接受方的爱好定制礼物,根据对方当前的需求进行定制,也能放大礼物的力量。研究者在一家快餐店所做的研究,解释了这类量身定制礼物的效力。在顾客进门时,服务员会为一些顾客送上热情的问候,而为另一些顾客送上热情的问候和一个钥匙链。跟没有得到钥匙链的顾客相比,收到钥匙链的顾客的花销提高了12%,这恰恰跟一般性的互惠原则相吻合。还有一些顾客得到了热情的问候和一小杯酸奶。虽然酸奶的零售价跟钥匙链相同,但它让顾客的消费额提高了24%。为何如此呢?因为顾客是为食物而来,面对一份满足自己需求的礼物,人们会感到更为强烈的回报义务。

钥匙链与酸奶带来的购买率的变化情况和一项超市研究颇为相似,后者向进店顾客赠送非食品礼物(钥匙链)或与食品相关的礼物(品客薯片),使整体购买量分别增加了28%和60%。而一家连锁酒店的完美客户体验项目,在提高客户满意度方面的结果却令人失望。按需定制礼物的效力并不仅适用于商业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同样如此,只有当“礼物”符合接受者当下的需求时,它才能带来更大的关系满意度。

不久前,我的同事布赖恩·埃亨(Brian Ahearn)发来一篇销售杂志上刊登的文章,该文章介绍了一家全球连锁酒店的高管在审核公司耗资巨大的“完美客户体验”项目之后所感受到的震惊。满意度和未来忠诚度最高的并非那些在住店时没有遇到问题的客人,而是那些碰到了服务上的问题、酒店员工立刻为其解决的客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方法很多。例如,或许是客人知道酒店能有效补救错误之后会更加确信,万一自己将来的住宿碰到类似的局面,也会得到这样的待遇。我也深信还有一个因素同样在发挥作用:客人很可能是把补救措施看成了酒店竭尽全力为其提供的“特殊个性化服务”。根据互惠原则,酒店理应得到一些特殊的回报,比如更高的评价和忠诚度。

影响力研究

在商务会议上演讲时,我经常提及这位酒店高管的意外发现,以及我对此事的解释。有一次,我演讲所在的度假酒店的总经理正好也是听众之一,他讲到当天发生的一件事,正好证实了我的互惠解释。一位客人想跟自己的两个小孩打网球,但度假酒店里的儿童球拍已经有其他人在用了,客人感到很失望。出乎意料的是,20分钟后,一副新球拍就送到了客人手里,这是总经理让一名员工开车去当地的体育用品商店买的。事后,这位客人来到总经理的办公室说:“因为你为我做的这件事,我刚刚预订了下个周末再带全家到这里度假的日程。”

如果度假酒店一开始就额外预备了两副儿童球拍以确保客人获得“完美体验”,那客人就不会把它视为一份重要的礼物或服务,认为这值得自己付出特别的感激和忠诚,从而为酒店带来更多的业务。这是不是很有趣呢?实际上,在那位客人回想度假体验时,这些球拍说不定根本就没机会出现。

我相信,正是因为“纠正失误”是一种量身定制的行为,它才代表了个性化的礼物或服务。这一特点撬动了运用互惠原则的杠杆,使我们得以理解为什么失误反而带来了更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简而言之,没碰到问题的人,或许不如“碰到问题但又得到了解决”的人感觉那么好。

互惠原则适用于强加的恩惠

早些时候我们指出,互惠原则的威力大到了这样的地步:其他人,不管有多奇怪、多讨厌、多不受欢迎,只要先给我们点小恩小惠,就能提高我们照着其要求去做的概率。然而,除了威力大,该原则还有另一个特点,它居然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回想一下,互惠原则只是说,当别人帮了我们的忙,给了我们好处,我们就应当回报他;可它并没有说,我们滋生出的偿还亏欠感,一定来自我们主动请人家帮忙,要人家给好处。举个例子,美国伤残退伍军人组织报告指出,只寄出一封请求捐款的信,回应率大概是18%;可要是在信里附上一份小礼物,如带不干胶的个性化地址标签,成功率就能翻上近乎一倍,达到35%。当然了,倘若要求是我们先提出来的,我们偿还的义务感会更强烈,但这里,我想要说明的关键点在于:要让我们产生亏欠感,不一定需要这样,哪怕是被人硬塞了些好处,我们也会产生亏欠感。

稍微回想一下互惠原则的社会目的,我们便能看出这其中的原因。原则确立起来,是为了推动个人之间互惠关系的发展,如此一来,首先发起这种关系、第一个表示善意的人就不必担心会有损失。倘若原则是为这样的目的服务的,那么不请自来的恩惠就必然具备创造亏欠感的能力。再回想一下,互惠关系给孕育它的文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优越性,因此,文化里也就存在着强大的压力,确保原则为其最初的目的服务。这也就难怪著名的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在描述人类文化围绕赠礼过程产生的社会压力时说:“人有送礼的义务、接受的义务,更有偿还的义务。”

尽管偿还义务构成了互惠原则的实质,可使原则那么容易遭到利用的,却在于接受的义务。有了接受的义务,欠谁的人情就不归我们选择了,反过来我们还会落到对方的手里。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先前举的几个例子,看看这个过程是怎么运作的。

在里根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乔通过给被试提供恩惠使得后者买他彩票的数量翻了一倍,但这份恩惠并不是后者要求的。乔自己主动离开,回来时带了两瓶可乐,一瓶给自己,一瓶给被试。没有任何一个被试拒绝了他递过来的可乐。很容易看出,拒绝乔的好意实在是太尴尬了。乔已经花钱买了饮料,在该情形中,一瓶饮料是很恰当的善意举动,因为乔也给自己买了一瓶,拒绝乔这么善解人意的举动肯定不礼貌。然而,等乔说明自己卖彩票的愿望时,接受可乐这一行为所带来的亏欠情绪就变得很清晰了。

注意,这里存在一种重要的不对称性,乔掌握了所有真正的选择。他选择了最初施恩的形式,又选择了回报这种恩惠的形式。当然,你可以说,乔的这两项提议,被试都可以选择拒绝,但这样的选择未免太艰难了。拒绝乔两项提议中的任何一项,都要求被试跟文化里天然有利于互惠的力量对着干。

许多组织都意识到人们会因为出乎意料的赠礼而产生亏欠感。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收过许多慈善机构发来的信件,信件里还会附上一些小礼物给我们,如个性化地址标签、贺卡、钥匙环,但同时还会附着一张字条,要我们捐款?光是去年,我就收到了5封,两封来自伤残退伍军人团体,剩下的来自教会、学校和医院。每一封信里附带的信息都有一个共同点:信封里的东西可以看成是该组织送的礼物;而我希望捐助的金钱,则不应看成是捐款,而应算作是一种还礼。正如一家教会组织寄来的信中所说,我收到的贺卡并不需要直接付钱,而是旨在“激发您的善意”。就算不看税收上的好处,我们也应当明白,把贺卡当成礼物赠送,而不当成商品贩卖,对组织来说都是很有好处的。社会上有着强大的文化压力,让你收到礼物后要还礼,哪怕这份礼物你并不想要;可社会并没有强迫人们购买不想要的商品。

关于主动施惠,有一个真实的例子:2013年,波士顿城市公交司机大罢工之际,优步租下了公交车,并向该市所有公立学校提供免费服务。结果表明,这一举措明显增加了优步在波士顿的客流量。

READER'S REPORT | 读者报告

致西奥迪尼先生:

去年,在感恩节放假回家的路上,我的车胎爆了,之后发生的事让我亲身感受到了互惠带来的压力。一位穿着护士制服的女司机停下车来,并主动送我回家。我告诉了她好几次,我家在40公里以外,而且跟她前进的方向相反。但她仍坚持帮我的忙,而且无论如何也不收钱。她拒绝收我的钱,让我产生了您在《影响力》一书中讨论的那种不舒服的令人不安的感觉。

这件小小的意外发生之后,连我的父母也焦虑起来。互惠原则,再加上没有回报善意造成的不安,令我全家人都有点神经衰弱了。我们一直想要找到她,好给她送去鲜花或礼物,却遍寻不着。要是我们能找到她,我相信,这位护士要什么我们都会给她的。由于找不到其他办法可以缓解亏欠感,我母亲最终祭出了她的撒手锏。在感恩节晚餐上,她带领我们祈祷,请天主赐福这位女士。

这位男大学生:

这个故事除了表明他人主动提供帮助能调动互惠原则之外,还透露出另外一点有必要了解的事实。伴随互惠原则出现的亏欠感,并不仅限于最初提供和接受援助的个体,该个体所归属的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也会受到影响。不光你的家人会因为得到的帮助而产生亏欠感,新的研究揭示,要是你和家人能帮助这名护士的某个家庭成员,亦可了却这笔人情债。另一项研究表明,这种基于群体的“互惠”也可能扩展到虐待上。如果我们遭到另一个群体成员的伤害,但又没法伤害那个人,我们便很有可能通过虐待该群体的其他成员来进行报复。

互惠原则可触发不对等交换

互惠原则还有另一个特点,也很容易遭人利用。尽管它的确立是为了促进伙伴之间的平等交流,但也可以用来实现完全不平等的结果,这可真够自相矛盾的。互惠原则要求,某一种行为需要以与其类似的行为加以回报。人家施恩于你,你必以恩情报之,不理不睬是不行的,以怨报德更加不可以。但这里面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别人最初给予的小小恩惠,能够让当事人产生亏欠感,最终以大得多的恩惠回报。正如我们所见,在互惠原则当中,最初让他人产生亏欠感的行为,以及缓解亏欠感的回报行为,都可以由最初的发起者来选择,这样一来,那些打定主意要利用互惠原则的人就能轻易地操纵我们,让我们完成一种不公平的交换。

让我们再次回到里根实验中来。请记住,在这项研究中,乔给了被试一瓶可口可乐作为最初的赠礼,稍后,又要求所有被试以每张25美分的价格购买他的抽奖券。有一点我之前没提过,进行这项研究的时间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那时一瓶可口可乐的价格是10美分。平均而言,喝了乔10美分可乐的被试买了他两张抽奖券,也有人一买就买了7张。就算只看平均数,我们也可以判断出乔的买卖做得相当划算:他得到的回报是最初投资的整整5倍!尽管在乔的例子中,整整5倍的回报也就是50美分罢了。

互惠原则真的能影响换得恩惠的大小吗?只要环境合适,的确可以。这里举个我学生的例子吧。每当她回想起这件事,总是后悔不已。

影响力研究

大约一年前的一天,我的车发动不了了。我正束手无策地坐着的时候,停车场有个人走过来,最终帮我把车发动了起来。我说“谢谢”,他说“不客气”。他离开的时候,我说:“要是遇到什么我能帮忙的事儿,请随时开口。”

过了一个来月,他来敲我的门,要求借用一下我的车,两个小时就够了,他自己的车送去店里修理了。虽然我觉得欠了他的情,但又不太好做决定,因为我的车还相当新,他又是个特别年轻的小伙子,但不管怎么说,当时我还是把车借给了他。结果呢?我的车自然是毁在了他的手里。后来,我才晓得他没成年,也没有保险。

一个聪明的年轻姑娘,怎么会因为陌生的小伙子在一个之月前帮了她小小的忙,就答应把自己的新车借出去呢?这是怎么发生的呢?更概括地说,为什么最初的小小善意往往会刺激人们以大得多的恩惠回报?亏欠感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亏欠别人是很不愉快的,这种感觉沉沉地压在我们身上,要求我们尽快将之除去。不难看出这种感觉的起源在哪里,由于互惠在人类社会体制下极其重要,一旦欠了人情债,我们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感到不舒服。要是我们忽视了回报他人首发善意的需求,互惠的循环就会终止,我们的恩人将来也就不大可能再做这种好事了,这不符合社会整体的最佳利益。所以,根据我们从小接受的教导,只要亏欠了别人,我们在情绪上就会感到烦躁不安。单从这个原因看,光是为了卸下心理上的债务包袱,我们说不定就会乐意还以比先前所受更大的恩惠。日本有句谚语一针见血地指出:“再没有什么比免费的东西更昂贵的了。”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违背互惠原则,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 。当然,要是客观条件或能力限制使得他无法偿还恩情,例外也是可以的。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不照着互惠原则做事的人,人们都是普遍嫌恶的。谁都不愿被贴上“揩油鬼”“忘恩负义之徒”这样的讨厌标签。为了躲开这样的标签,人们有时也会答应不平等的交换。

内心的不舒服,加上丢脸的可能性,足以让人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经常打着互惠的旗号,给出比自己获得的还要多的东西,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以下的情况也不奇怪:要是我们觉得无法回报,哪怕自己真的需要,也会尽量避免找人帮忙,心理负担说不定比物质损失更让人难以忍受(见图2-3)。

图2-3
心怀愧疚的交换

就算是最小气的人也会感受到互惠原则造成的压力。餐馆服务员也会用这一原则来多收小费。研究发现,在送上账单的时候,服务员给就餐者送去一块糖果,他们得到的小费就能提高3.3%;要是他们给每位顾客赠送两颗糖,小费便可增加14%。

最后,还有一类损失可能会使人们婉拒某种礼物和好处。女性经常提起,要是有男人给她们赠送了昂贵的礼物,或是带她们享受了奢侈的夜生活,她们就会有一种欠了情的不舒服感觉,并想要回报这男人的恩惠。就算是买一杯饮料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给她们带来亏欠感。我班上有个学生在一篇论文里直截了当地指出了这一点:“有了一些恼火的经历之后,我总算学乖了。我再也不会让任何一个在夜总会遇到的男人给我买饮料了,因为我可不想我们中有哪一方认为我该以肉体偿还这份人情债。”研究表明,她的看法其实是有现实基础的。要是姑娘不自己买单,而是让男人给她买饮料,那么,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都会立刻判断这个女人很有可能会跟这个男人上床。

互惠原则适用于大多数关系,然而, 在家庭或稳定的友谊这类长期关系中,纯粹的互惠交换并无必要,也不受欢迎 。在这类“共有”式关系中,人们互惠交换的是一种意愿:只要你有需要,我就帮你的忙。基于这种互惠形式,只要双方都遵照一般性原则,算计谁给的多、谁给的少是毫无必要的。

我们当然讨厌接受而不回报他人善举的人,而有趣的是,跨文化研究表明,要是有人反方向破坏互惠原则,即施予了恩惠却不让接受的人有机会回报,也是不受人喜欢的。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人们常常不去寻求帮助,以避免产生社会亏欠感。一项持续了10年的研究考察了许多人都面临的一个困境:搬家时,是请朋友和家人帮忙,还是把整个任务交给搬家公司。研究发现,人们避免向自己认识的人求助,往往不是因为担心这些非专业人士会破坏宝贵的财产,而是担心这种帮助会让自己产生“负债感”。

READER'S REPORT | 读者报告

致西奥迪尼先生:

不久前,我们搬到了澳大利亚,5岁的女儿一直在努力适应新文化并寻找新朋友。最近,她和我妻子在附近散步时,试着在邻居的信箱里留下“礼物”。这些礼物其实只是简单的蜡笔涂鸦,对折后粘成一封信的样子。我认为这么做基本上没什么害处,只不过挺担心人们把它看成是讨厌的骚扰,害怕全家人会被叫成“在信箱里乱丢垃圾的幽灵”。可没过多久,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我们开始在自家的邮箱里发现别人写给我女儿的贺卡——而且是本地品牌的贺卡,每张价格在3到5美元不等。后来,信箱里又出现了一包包的糖果和小玩具。要不是读过你的书,我真没法理解这件事。但互惠的力量令人难以置信,现在,我女儿每天都和一群朋友在马路对面的公园玩耍。

这位从美国到澳大利亚的移民:

我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它巩固了我们已经谈到的互惠原则的两个特征:它不仅能激发不对等的交换,还可发起持久存在的社会安排。更重要的是,就连小孩子也把它认为是实现此种安排的一种方式。 iFgxQdUInK/YVO4WhtQm7s8kVs6Z85tmtHFvlcT2UOw7AHwYjljd0NxFiePUyC/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