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低微者与统治阶级的饮食 |
![]() |
1493 年的文献资料中详细说明了替上巴伐利亚地区
的因德斯多夫修道院(Indersdorf Monastery)干活的工人的饮食情况。午餐时,他们吃的通常都是大麦面包、卷心菜和牛奶。如果工人干起活来很勤快,活儿也干得让人满意,镇长可能会发些水果、豆类和小米给他们吃,当然是手头有什么,就发什么。至于晚餐,工人吃的可能是牛奶粥或者卷心菜配牛奶。工人每周可吃上 3 次肉食,即星期天、星期二和星期四,吃的是猪肉炖卷心菜。
15 世纪的法国有一部广受欢迎的百科全书《牧人历》( Kalender of Shepherdes ,法文原名 Le grant kalendrier et compost des Bergiers ),其中列出了法国农民常吃的食物,包括炖鱼、炖鸡肉或兔肉、炖豆、猪肉炖豆、炖韭菜、球芽甘蓝、炖羊肉、羊腿、牛肉馅饼、炖内脏和奶酪馅饼,等等。据《牧人历》一书的匿名作者称,农民的饮食与上层社会的不同之处,主要就在于农民所吃的东西中,煎炸或烧烤的肉类及烘焙食品较少。
换言之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下层贵族的饮食与手下佣工的饮食之间,差异并不是特别显著。贵族阶层的餐桌之上,菜品的道数通常比较多;例如,巴伐利亚厄廷根的约阿希姆伯爵(Bavarian Count Joachim of Oettingen,此人去世于 1520 年)的主桌上,正餐有 8 道菜,晚餐则有 6 道菜。仆人们可以选择的菜肴较为有限,只有三四道,因为米饭和一些肉菜不会给他们吃。
在中世纪晚期那种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下层民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幻想起食物极大丰富的情况,同时他们还有一种害怕和迫在眉睫的危险感。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加上对贫困、致命性瘟疫与传染病的恐惧感,以及教会出于维护其权威而采取的日益变本加厉的措施。饥荒袭来之后,许多人都幻想过“安乐乡”
;它是一个富足之地,那里的人整天都在纵情享宴。
在中世纪的通俗文化里,人们对于饮食这个主题,就像对待人类的其他生理功能一样,常常都会详加论述。有些面向大众、具有教化功能的“神秘剧”
不太赞同这种做法,所以剧中会插入一些关于食物的笑话,以及其他一些易被大众理解的类似主题;比如说,在殉难场景中,残忍的异教徒刽子手会把受刑者比作肉丸、香肠和其他食物,而他们的对话中也充斥着陈词滥调,以及带有令人毛骨悚然、面临大难时的那种幽默感的厨房术语。
在贵族的文学性虚构作品和美术作品当中,饮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的食物和食物所代表的一切,都具有界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纽带的作用。比如说,共同用餐表达了友谊。一个人的财富与社会地位(富有还是贫穷)或者道德品行(虔诚还是堕落),也会通过此人所吃的食物体现出来。
至于表演艺术当中,在很多场合下,贪婪的暴饮暴食者都会被冠以滑稽而暴露其本性的名字,比如说“弗里昂”(Friant)或“饕餮客”(Gourmand)、“皮柯拉尔顿”(Picolardon)或“肉食者”(Fat Eater),或者“孟鸠马提”(Menjumatin),即从早到晚都吃个不停的人。那些饮酒过多的人也有相应的名字,比如“蒂尔维恩”(Tirevin),即“牛饮者”(Wine Swigger)。
有些作品的目的完全在于解决过度沉溺于吃喝或者一心禁食导致的困境。比如说,尼古拉斯·德·拉·切斯纳耶
有一部道德剧,叫作《审判盛宴》(
The Condemnation of Banquets
,法文原名
Condemnation des
banquets
,约 1507),剧中残酷无情的刽子手“迪耶”按照女法官“经验夫人”(Madame Expérience)的命令,绞死了主角“邦凯”。
这部舞台剧对暴饮暴食进行了评判,只不过用的是一种相当模糊和讽刺的方式罢了。
一般来说,中世纪的人每天只吃两顿饭,因为当时的道学家和医生都提倡这样做。他们警告人们不要多餐,因为他们认为每日多餐既不健康,也会招来罪过。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类应当有别于整天都在进食的牲畜。
在中世纪早期,“正餐”是中午时吃,“晚餐”则放在黄昏时分。正餐是一天当中的主餐;晚餐的膳食则一直较为清淡,菜肴种类较少,也比较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层人士就餐时所用的餐具开始变得日益精致起来,而正餐时间也推迟到了正午过后。于是,晚餐就可以到晚上七八点再吃了,只是晚餐仍然没有正餐那样复杂。当时的人都认为早餐是多余的,而根据某些学者的观点,吃早餐也是不合适的,身体健壮的人尤其不宜。如今我们对中世纪的人吃早餐的具体情况几乎一无所知,但他们也有可能会吃上一片面包,喝上一点儿兑了水的葡萄酒。在上床就寝之前,当时的人可能会喝上一点儿“加香葡萄酒”(spiced wine);比如说,在 15 世纪的萨伏依
宫廷里,这种做法就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