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佚失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的圆月桥

2013年,当我初抵汉庭顿日本园,便迫不及待地想要重现历史视角:以相同的位置与构图再现圆月桥最早的摄影图像——一张被确定为1913—1923年的老照片,作为对它百年历史的致礼。

但无论如何尝试,2013年的照片,尽管初看上去与世纪旧照极为接近,却总有多多少少的比例差异(图2-25)。劳顿半日终难满意,我只好将这种差异归咎于拍照角度的误差与图像在照片边缘的光学变形。

很快,汉庭顿数字图书馆中的图像档案为误差的来源指明了答案:今天玉立于园中的圆月桥已经不同于早期留影的那一座。诸多摄制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老照片显示,当时的圆月桥在编木拱的立面比例上与今天有着明显差异:在早期图像中,横木的间距更加均匀;而它们在今天的圆月桥上两两更靠近。

选取一些有助于复原早期圆月桥的历史图像展示在图2-26中。

所有体现早期比例的照片档案中,拍摄时间最晚的一幅标定为1949年1月(图2-26:f)。而与今天桥身比例一致的照片中,最早一幅拍摄于1962年 。可知1949—1962年,圆月桥经历过一次重大的改建。

图2-25 汉庭顿圆月桥的一个世纪

(图片来源:上图:出自赫尔特里奇(Hertrich W. The Huntington Botanical Gardens 1905—1949:Personal Recollections of William Hertrich[M]. San Marino. Calif.:Huntington Library,1988:72.),并被其标定时间为1913年。汉庭顿数字图书馆(Huntington Digital Library)的档案中保存有此图的不同版本 [2] ,而时间定位有差异。经过咨询,汉庭顿图书馆回复称,这张照片诞生于1913—1923年之间。 下图:作者自摄)

以旧照片为基础,我复原了早期圆月桥编木拱的立面比例(图2-27),并以之为基础,重构了立面设计中对于均衡与匀称的几何学追求:根据日本拱桥的建造传统,圆月桥使用“勾配”(こうばい)即圆心角正切作为基本尺度,来控制圆弧的比例尺度。圆月桥拱脚存在高差,为了桥身的视觉平衡,编木拱并没有使用等分比例,而以勾配2寸2为基本角度,根据地势高度,勾配0.1寸为额度,顺势调整(图2-28)。形成的圆月桥比例均衡,视觉稳定。

20世纪50年代的重建

高像素的历史照片显示出,除了编木拱的立面比例,两期圆月桥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

首先,编木拱的构件被完全替换了。

从图2-26中两幅(a与b)标定为1925年前后的照片可见,西立面上中央纵木上有波浪形的木纹(图2-29)。这种木纹不见于今天相应的结构构件中 。更关键的是,多幅历史照片可证,早期圆月桥中,编木拱横木上,与曲木拱相交的槽口较之今天更深(图2-30)。这说明在改造中,所有的横木都被更换过。

图2-26 圆月桥历史照片

20世纪20—40年代旧照中的圆月桥(局部),与今天桥身编木拱有差异

(图片来源:Huntington Digital Library)

①PhotCL 107 fld 9 (17). Drum bridge in the Japanese garden, circa 1925 [A/OL]. [2020-12-19]. https://hdl.huntington.org/digital/collection/p15150coll8/id/3805/rec/1.

②PhotCL 107 fld 9 (18). Drum bridge in the Japanese garden, circa 1925 [A/OL]. [2020-12-19]. https://hdl.huntington.org/digital/collection/p15150coll8/id/3806/rec/1.

③PhotCL 107 fld 9 (14). Drum bridge and house in the Japanese garden, circa 1925. [A/OL]. [2020-12-19]. https://hdl.huntington.org/digital/collection/p15150coll8/id/3803/rec/1.

④PhotCL 107 fld 9 (13). Drum bridge in the Japanese garden [A/OL]. [2020-12-19]. https://hdl.huntington.org/digital/collection/p15150coll8/id/3802/rec/1.

⑤PhotCL 107 vol13 pg14 (78). Children and adults on Japanese garden drum bridge [A/OL]. [2020-12-19]. https://hdl.huntington.org/digital/collection/p15150coll8/id/90/rec/3.

⑥PhotCL 107 fldr19 (27). Japanese garden after snowfall, January 11, 1949 [A/OL]. [2020-12-19]. https://hdl.huntington.org/digital/collection/p15150coll8/id/3907/rec/2.

在意识到曲木拱的槽口在更早的结构中嵌得更深之后,我们便有充分的理由回头检视顶部的一对横木。图2-29中,曲木拱与横木间有较大的间隙——这与我们在模型制作中的误差(图2-22)是一致的。曲木拱与编木拱横木的分离,会对结构内力分布产生不利影响。它同时暗示,此时的曲木拱可能并不是通过钉子固定在编木拱上的(这一点下文会继续讨论)。不理想的内力分布以及节点构造可能的缺陷,或许就是导致圆月桥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重建的原因。

图2-27 1949年之前的圆月桥编木拱立面比例复原

图2-28 1949年之前的圆月桥编木拱立面几何分析:在日本传统几何中,以正切值“勾配”表达角度。圆月桥因两侧拱脚地势不一,两侧横木的节奏于是疏密有别。横木之间,以勾配2寸2为基本角度,左(南)侧因地势缩紧(2寸1),右(北)侧放松(2寸3,2寸4)。用勾配规律做拱桥设计在日本亦有文化土壤。见任丛丛(2013)

图2-29 圆月桥。两幅旧照片拍摄于1925年,均为西侧。中央纵木有木纹

(图片来源:图2-26a,b细节)

图2-30 圆月桥。左图为旧照(图2-26:e)中的细节。右图为现状(2015)。桥拱东北侧,从下向上第二根横木。曲木拱在20世纪20年代较之今天更深地嵌入横木

正相应于编木拱的完整替换,现在的曲木拱与编木拱用钉固定,而构件上没有旧钉痕或其他任何暗示重复使用过的痕迹(譬如压痕或不同的日照留下的晒痕),当亦在这一次重建中完整替换。

与作为主体结构却被完全替换的编木拱、曲木拱相反,在改建中,栏杆表现出更强的相承性:早期的栏杆在构成上更加整齐有序,今天栏杆构件相对破碎,明显来自对旧栏杆的改造与重复利用。

通过1925年前后的两张旧照(图2-26:a、b)我们可以发现圆桥栏杆构件的设计原则:

在被栏柱分隔的三段栏杆中,中段最短。它的寻杖(栏杆最上层的扶手)、中栿和地栿均为整根木料制作的。

栏杆两侧的两段比中段要长,因此它们的中栿与地栿均由两段木料拼合,中栿以搭掌节点相接,地栿则简单以端面对接(图2-31)。它们的寻杖则仍然出自整根木料。今天的圆月桥亦是如此。在安德鲁·米歇尔(Andrew Mitchell)——负责1988年修缮项目的建筑师——在日本园的工坊中,保存有一块巨木,很可能来自圆月桥初期建设的材料剩余。在修缮中,米歇尔更换了西南侧的寻杖,所用木材正割自这块巨木(图2-32)。

图2-31 圆月桥栏杆细节

旧照中由栏柱分割的三段栏杆均较现状更长(图2-27)。通过这一点,并考虑到两期圆月桥栏杆构件接缝的重合,可以判断,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重建中,新结构最大化地重复利用了原初的栏杆,仅裁割掉构件端部的破损位置,造成了栏杆长度的些微缩短。

倒塌事件疑云

圆月桥的改造虽不见于汉庭顿文字档案,却以另外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在帕萨迪纳历史博物馆的移民口述史档案中,河合东一郎之子诺布提到了一起非常有趣的事件:圆月桥与鸟居(图2-33)曾经双双倒塌。之后圆月桥被原状复建,鸟居则未再建。

图2-32 安德鲁·米歇尔的工坊,汉庭顿日本园,2015。巨木可能来自圆月桥建设初期。其长约360厘米,厚约9.5厘米

图2-33 汉庭顿日本园鸟居,约1925年

(图片来源:汉庭顿日本园档案

关于圆月桥的倒塌,诺布曾在三份不同的材料中提及 。其中两份提到了倒塌和重建的时间,但二者的信息相互矛盾。在1984年1月的访谈中,诺布称“约于1914年”,并提到是“他们”(排除了河合本人)“严格地依照我父亲初建时的设计”建造了一座“完全一致的复制品”:

他建了一座Taiko-bashi ,即太鼓桥,现在仍在原址,还有一座钟楼。他还协助了日本园其他结构的设计,以及替换石灯、雕像等诸事。现在回到大约1914年(Now that back in about 1914),这时候原初的桥因为腐朽和白蚁等问题倒塌了。所以他们(they)重建了这座桥,严格依照我父亲初建时的设计(in the exact design that it was built by my father)。所以现在立在那里的那座桥并不是我父亲建的那一座,而是一座建在原址、与他所建完全一致的复制品(an exact duplicate)。

而另一份由诺布本人在1985年整理的材料中,他称倒塌发生在“若干年前”。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段文字中,他提到了父亲在家中对圆月桥设计的研究:

他做出了桥的模型,一直放在家里,直到战争时期丢失了。它由相互别插的木料(interlaced timbers)制成,没有使用钉子。压在桥身上的力道越大,桥的节点就会变得越紧,因而也越坚固。因为老化、白蚁和干朽(age,termitesand dry rot),若干年前(several years ago)这座桥不得不经历重建,但以与原桥完全相同的设计建在原址上。

在所有的材料中,诺布均将倒塌的原因归于“老化、白蚁和干朽”,并用同样的原因解释鸟居的倒塌——但这并不能令人信服,毕竟加州干燥的天气有利于木构建筑的保存,而同时期建造的钟楼(图2-34)今天仍处于良好状态。

图2-34 汉庭顿图书馆日本园钟楼(2013)

父亲经常引用日本谚语,其中一则说道:“当公牛死去,留下牛角;当虎死去,留下虎皮;当人死去,留下声名。”在建造钟楼时,他对此铭记在心。我仍然记得他熬夜绘制蓝图的情景。他希望它可以成为他的骄傲,倾注全部的才华,将每一个结点做到完美。他对这件作品极为满意,并做了一块匾额,将自己的名字作为建造者(builder)和建造时间一同题写在上面,藏在天花板之上的屋顶草架中,钉在椽下。

河合东一郎在汉庭顿日本园一共建造了三座结构:圆月桥、鸟居及钟楼。诺布提到他父亲最大的骄傲在于钟楼。它是河合最钟爱的作品,今天仍然屹立园中。在1984年的访谈中,诺布如此描述:

1914年重建?——一个思维游戏

当我与安德鲁·米歇尔讨论关于圆月桥改建历史的证据时,米歇尔提到一则信息:他曾“听说”(从当地园丁或匠人那里),这座桥“至少经过两次重建”。

诺布没有提及第二次重建。他提供的两个时间点(1914年以及1984年之前若干年)都很可疑。或许1984年的“若干年前”可以勉强认作20世纪50年代的那次重建——毕竟从照片档案和其他文字材料来看,1962年之后圆月桥再未经历结构性的变化,而只有局部的修缮。1914年这个时间点仍然令人困惑。1914年,河合东一郎仍在汉庭顿日本园营造钟楼,这个项目直到当年12月才结束。有没有可能只是诺布在采访中的口误?或者会不会真的曾在此时发生过第一起事故?为什么河合东一郎——一位职业自尊极高的日本手工艺人,从未在子女面前将圆月桥视为得意作品?假如圆月桥确实曾在很早的时间点——远早于河合东一郎的过世(1943),发生过倒塌事故,这一切似乎就说得通了。

圆月桥在20世纪20年代与1949年之间的照片表现出非常一致的构件比例。那么如果确曾有过第一次倒塌,或许发生在这些早期影像之前——即建成之后很短的时间之内。

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证据信息:现在的结构早已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大幅改造,我们既没有历史文献,又没有可资考古的实物。但即使如此,我们仍不妨做一个思维实验——以下的推想未必能提供确凿的历史真相,却能令我们更好地理解圆月桥的结构特征: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圆月桥于1913年建成后,在一段时间内呈现稳定而安全的结构状态,并保持这种状态直到1914年,或直到最早的照片影像之前;然后发生倒塌,并在河合东一郎不在场的情况下被重建,而其间——根据20世纪20年代的照片判断——并没有损坏栏杆?

答案是可能的。

我们已经分析过,如果不使用钉子,圆月桥的编木拱会出现两种方向的变形趋势:横木可能沿着支撑它的纵木移动,纵木也可能沿着自己的轴线错动(图2-19)。仅依靠摩擦力,不足以维持稳定。

河合东一郎必然对这个结构问题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他在家中制作的模型,根据诺布的叙述,压力越大越坚固,而且“没有使用钉子”,必然不同于建成结构,而采用了构件间相互咬合、制约的“真正的”编木结构。但是为了追求数字“十”的“圆满”喻意,他坚持了以十计数的结构构件和以十米为径的圆弧形象,设计的结果就如我们今天所见:形式的完美与结构稳定性的缺失。

在最初的结构上,河合一定使用过一些手段来固定节点,但很可能没有使用钉子——正如他的儿子骄傲的回忆。我们已经提到,在汉庭顿日本园的早期档案文献中,多次出现对日本匠人不使用钉子的强调,并且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河合才得到了他在汉庭顿园林的第一个项目(日本茶屋的移建)。日本(以及中国)建筑“不使用钉子”的信念,直到今天仍然在美国与东亚广为流传。但前文已经提到,这个表述并不准确,尤其并不适用于日本桥梁建筑传统。但是或许,一位有着骄傲的职业自尊的日本匠人——正如河合东一郎,会被这样一种关于他职业传统的神话“挟持”,从而在圆月桥建造中避免使用铁钉,转而寻求其他的构造方式来固定节点。

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方法来限制编木拱诸梁之间的移动,譬如在交接位置使用木销钉,或在槽口内制作隐藏的燕尾榫或钩榫(图2-35)。这类节点在一定时间内足够有效,同时又足够脆弱——在短至几个月、长至若干年的时间内,会在外力的作用下材料破坏,从而失效、倒塌。

图2-35 思维游戏:圆月桥编木拱使用榫卯咬合的可能构造方式。图中的开口方式可令纵木在外观上完整而将榫卯隐藏

那么如此,没有使用钉子的圆月桥,在建成后不久(1914年或稍晚)即因为编木拱的榫卯破坏而发生了第一次倒塌。在这次事故中,曲木拱因自身具有较强刚度,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破坏,因而上部栏杆亦保持完好。日本园的其他工人将倒塌的梁木用铁钉复原至原位,破损的榫卯藏在内部,不影响外观,亦不妨碍继续使用。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旧材料的损失在结构上的积累体现得愈加严重,因此圆月桥经过了一次大修:整座桥体落架,编木拱与曲木拱的全部构件被替换一新,再根据图2-24的营造顺序钉装回去;而栏杆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重复利用,腐烂的端部被截断、修补,整桥被涂上了朱红色的油漆。直到1988年,红漆被剥除,栏杆被局部替换。几经周折,呈现为我们今天所见的圆月桥。 GjygvuIJFHuYLKREZv16lP4+B+4wSwJW+5BFiJ991iVIlXCzT16YgJt4uYnW3o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