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治疗过敏性疾病经验

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高,据报道我国过敏性疾病发病率达30%左右。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确定每年的7月8日为“世界过敏日”,足见防治过敏性疾病有其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过敏性疾病从新生儿到老年人的各个年龄段都可发生,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发病与季节,气候,花粉,化纤,皮毛,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食物和药物等有关。上述致病因素对部分人体具有致敏源作用,使机体产生变态反应而发病。其主要类型有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等。常见疾病有过敏性咳嗽、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肠炎、荨麻疹和过敏性紫癜等。

邦本先生在运用祝谌予经验方过敏煎治疗过敏证的基础上,在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异病同治经验。

过敏煎组成: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各10g,水煎,1日1剂,早中晚服。本方曾经上海某医院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确有抗过敏的作用。

1.过敏性咳嗽

本病是气道高反应性引起的一种咳嗽,又称咳嗽变异性哮喘,但实际并无哮喘症状,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性咳嗽,无明显诱因,有的咳嗽可达2个月以上,夜间及凌晨发作,运动后加重,干咳少痰,经较长时间抗生素及镇咳祛痰治疗无效,用平喘药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常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

邦本先生辨证为阴虚痉咳证,拟解痉脱敏、润肺止咳法,常用药物:银柴胡、防风、五味子、乌梅、麦冬、天冬、百合、百部、黄精、紫菀、枳壳、诃子、白芍、全蝎、甘草等。

加减:易外感者,加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疏风;畏寒者,加淫羊藿、仙茅以温补肾阳;喉痒剧咳,夜不能寐者,重用白芍,加罂粟壳以解痉缓急,敛肺止咳。

验案举例

王某,47岁,2011年2月20日初诊。

患者咳嗽2周,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适值寒冬,咳嗽加重,呛咳不已,胸闷痰少,夜卧难安,有时咯白色清稀少量泡沫样痰,闻及油烟咳嗽加重,舌淡红,脉浮细数。辨证:外感风寒,肺失宣肃,肺阴不足证。拟发散风寒、解痉脱敏、润肺止咳化痰法,

处方:黄芪30g,白术10g,防风5g,银柴胡10g,五味子10g,乌梅10g,麻黄5g,杏仁10g,甘草5g,百合30g,百部10g,紫菀10g,枳壳10g,麦冬10g,天冬10g,僵蚕10g,蝉蜕10g,白芍30g,全蝎5g,法半夏10g。3剂,水煎服,1日1剂。

服上方3剂后,患者咳嗽基本控制,伴见胸闷、气短,乃以原方加减调理而愈。

2.过敏性哮喘

本病发作前有先兆症状如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可因支气管阻塞而出现哮喘,严重者可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咯白泡沫痰,甚至出现紫绀等。

邦本先生辨证为外邪上受,肺失宣肃证,拟解痉脱敏、止咳平喘法,常用药物:银柴胡、防风、五味子、乌梅、麻黄、杏仁、桑白皮、射干、僵蚕、蝉蜕、地龙、苏子、露蜂房、甘草等。

加减:干咳无痰者,加麦冬、天冬、百合、北沙参以润肺止咳;痰多质稀色白者,加白芥子、莱菔子、法半夏、茯苓、陈皮以温化痰涎;痰多质稠色黄者,加鱼腥草、重楼、瓜蒌壳、浙贝母、天竺黄以清热化痰;出现心悸者,加生脉散、红景天以补益心气(阴)。

验案举例

孙某,女,37岁,2010年4月2日初诊。

患者患过敏性哮喘,喉中哮鸣有声,喘急,近日因气温下降而加重,痰黏难出,痰色淡黄,胸闷气短,咳嗽,夜间加重,难以平卧,闻及油烟、冷空气等刺激性气体时尤为明显,舌淡红,苔白稍腻,脉滑略数。辨证:外邪上受,肺失宣肃,痰浊阻肺证。拟解痉脱敏、宣肺止咳、清肺平喘法。

处方:银柴胡10g,五味子10g,乌梅10g,防风5g,麻黄5g,杏仁10g,甘草5g,白芍30g,全蝎5g,地龙10g,苏子10g,瓜蒌壳15g,浙贝10g,鱼腥草30g,重楼15g,桑白皮10g,射干10g,露蜂房10g。5剂,水煎服,1日1剂。

服上方后,哮喘明显缓解,继续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前后共经历5诊,至2010年5月28日,哮喘基本解除。用益气固表、健脾化痰之法调理善后。

3.过敏性鼻炎

本病是发生于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且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其发病可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种,即不分季节随时可以发作,或仅在一年中的某个季节发作。症状一般较重,均以阵发性喷嚏发作,大量清水样鼻涕,鼻塞为主要特征。

邦本先生辨证为外邪袭肺,鼻失宣通证,拟脱敏宣肺、疏风散邪法,常用药物:黄芪、白术、防风、银柴胡、五味子、乌梅、苍耳子、辛夷、川芎、白芷、细辛、甘草等。

加减:见头昏头重,神疲气短,四肢困倦,纳差等肺脾气虚症状者,加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以健脾益气,补肺敛气;鼻痒不适,喷嚏频频,清涕常流,常年不断,形寒肢冷,面色淡白,耳鸣耳聋等肺肾两虚者,加右归丸以补肾温阳;鼻涕浓稠者,加桑白皮、黄芩、五味消毒饮以清热解毒。

验案举例

韩某,女,34岁,2010年11月28日初诊。

患者素患过敏性鼻炎,今感寒复发,鼻流清涕,鼻塞而痒,喷嚏连连,面色苍白,恶风,四肢欠温,神疲,平素易感冒,舌质淡,苔白,脉沉弱。辨证:阳虚气弱,风寒外袭,鼻失宣通证。拟温阳散寒、固表脱敏通窍法。

处方:黄芪30g,白术10g,防风5g,银柴胡10g,五味子10g,乌梅10g,苍耳子5g,辛夷(包煎)10g,川芎10g,白芷10g,麻黄5g,附子(先煎1小时)10g,细辛3g,甘草5g。5剂,水煎服,1日1剂。

服上方5剂后,喷嚏、鼻塞、鼻痒明显减轻,清涕亦少,四肢转温。继续以上方为主,加减调理,共经过4诊,服药20余剂而愈。

4.过敏性结肠炎

本病系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功能改变,X线和内窥镜检查未发现器质性改变的疾病。一般认为可能与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有关,部分病例也可能是变态反应在结肠的表现。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黏液便等,但以腹痛和慢性腹泻为多见。

邦本先生辨证为肝脾不和证,拟解痉脱敏、调和肝脾法,常用药物:银柴胡、防风、五味子、乌梅、白术、白芍、陈皮、甘草等。

加减:腹痛肠鸣者,加乌药、白蔻仁以理气化湿;久泻者,加诃子、乌梅以涩肠止泻;见五更泄泻者,套用四神丸以温肾暖脾止泻;见黏液便者,加左金丸以辛开苦降,清热燥湿;疲乏倦怠,肛门坠胀者,加黄芪、党参、升麻、柴胡以补益中气;若表现为便秘者,加莱菔子、火麻仁、柏子仁以润肠通便。

验案举例

何某,男,46岁,2010年6月21日初诊。

患者患过敏性结肠炎,脐周隐痛,腹痛则欲便,便次多,便有黏液,肛门坠胀,精神紧张或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时症状加重,钡餐和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神疲乏力,消瘦厌食,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弦细弱。辨证:肝脾不和,脾虚气陷证。拟调和肝脾、补中益气、脱敏解痉法。

处方:银柴胡10g,五味子10g,乌梅10g,防风5g,白术10g,白芍15g,陈皮10g,甘草5g,黄芪15g,党参15g,升麻10g,柴胡10g,黄连5g,吴茱萸2g,神曲10g,枳壳10g。5剂,水煎服,1日1剂。

服上方后,腹痛明显减轻,黏液亦少,饮食增加,守方加减,共服药40余剂调理而愈。

5.荨麻疹

本病为一种常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以发无定处,忽起忽退,来去迅速,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痕迹为其特点。

邦本先生辨证为风邪袭表,蕴郁腠理证,拟祛邪疏风脱敏法,常用药物:银柴胡、防风、五味子、乌梅、荆芥、僵蚕、蝉蜕、甘草等。

加减:属风寒者,加桂枝汤、麻黄以发散风寒,调和营卫;属于风热者,加桑白皮、地骨皮、白鲜皮、牡丹皮、忍冬藤、钩藤、夜交藤以清热祛风;属热毒者,加五味消毒饮、板蓝根、土茯苓以清热解毒;属血热者,加犀角地黄汤(水牛角代犀角)、紫草以凉血解毒。

验案举例

唐某,女,52岁,2009年8月16日初诊。

患者全身瘙痒,皮肤满布淡红色疹块,时隐时现,冷风吹,或气温低时加重,夏季不可吹空调,不可用凉水洗澡,否则全身瘙痒加重,遇凉则腹痛腹泻,冬季恶寒甚,四肢发凉,面色苍白,舌淡胖大,脉沉缓弱。辨证:阳虚内寒,风寒袭表,蕴郁腠理证。拟温阳散寒、调和营卫、脱敏止痒法。

处方:银柴胡10g,五味子10g,乌梅10g,防风5g,桂枝10g,白芍15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5g,荆芥10g,僵蚕10g,蝉蜕10g,徐长卿10g,地肤子15g,夜交藤30g,仙茅10g,淫羊藿10g,巴戟天10g。5剂,水煎服,1日1剂。

上方服用后,瘙痒明显减轻,疹块部分亦消失,恶寒有所缓解。虽在服药期间仍有所反复,但总体趋于好转,前后加减共服药45剂,疹消痒止。后嘱调理饮食和保暖,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6.过敏性紫癜

本病是以对称皮肤紫癜为特征,可伴有关节痛、腹痛及肾损害等全身疾病,是血管性紫癜中最常见的类型。

邦本先生辨证为热伤血络证,拟祛风脱敏、凉血清热法,常用药物:银柴胡、防风、五味子、乌梅、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藕节炭、血余炭、荆芥炭、女贞子、墨旱莲、仙鹤草等。

加减:风胜皮肤瘙痒者,加僵蚕、蝉蜕、地肤子以祛风止痒;腹痛者,加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止痛;兼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者,则已成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加知柏地黄汤、僵蚕、蝉蜕、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大血藤、徐长卿以滋阴清热,除湿解毒。

验案举例

医案1: 李某,女,15岁,患过敏性紫癜住院治疗效果不佳,于2009年9月11日请邦本先生诊治。

患者双下肢皮肤紫斑密布,双膝关节热痛,活动受限,腰痛,下肢麻木,睡眠障碍,食欲不好,舌红,脉数。邦本先生辨证:风热伤络证。拟祛风脱敏、凉血清热法。

处方:水牛角25g(先煎),生地黄15g,白芍30g,牡丹皮10g,防风5g,银柴胡10g,五味子10g,乌梅10g,牛膝15g,桑寄生15g,刘寄奴15g,木瓜15g,威灵仙15g,鸡血藤30g,伸筋草30g,黄精30g,酸枣仁15g,神曲10g,麦芽15g,甘草5g。10剂,水煎服,1日1剂。

服上方10剂后,下肢皮肤紫斑明显消退,其他症状均见好转。仍守方加减,再服30剂后,下肢皮肤紫斑完全消失,关节已不痛,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正常,肾功能正常,饮食、睡眠正常。随访1年,上学参加正常学习,病情无反复。

医案2: 吴某,女,13岁,2010年5月13日初诊。

患者患紫癜性肾炎3月余,经中西医治疗效不显,现患者腰痛、腹痛,尿蛋白(+++),隐血(+++),双下肢瘀斑,满月脸,手足心热,尿黄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辨证:热伤脉络,下焦阴虚湿热证。拟凉血清热利湿,祛风脱敏法。

处方: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银柴胡10g,五味子10g,乌梅10g,防风5g,陈皮10g,白芍30g,白术10g,藕节30g,白茅根30g,小蓟15g,地榆15g,槐米15g,白花蛇舌草30g,僵蚕10g,蝉蜕10g,土茯苓30g,水牛角25g(先煎),赤芍10g,牛膝10g,桑寄生10g,续断10g。5剂,水煎服,1剂1日半。

服药5剂后,患者腰痛、腹痛明显减轻,瘀斑变淡,手足心热亦减,继续以此方为主加减,前后共服用60余剂,尿蛋白和隐血最终转为阴性,下肢瘀斑亦消退。9月尿常规化验3次,均属正常,临床治愈。

(本文据郑邦本《临证札记》之资料整理) NLYIZ3pYQopeCzTcxm5fs2eEmGlI8+ixw+43ZDTmL/DfSJ9rrlNDHESYrecVOSC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